啊哦,你所访问的页面不存在了,可能是炸了

可能的原因:

1.手抖打错了。

2.链接过了保质期。

西周金文入韵字声调考察_西周金文入韵字声调考察文档下载_免费文档下载-查字典文档网

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西周金文入韵字声调考察

西周金文入韵字声调考察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4

西周金文入韵字声调考察

西周金文入韵字声调考察

摘要:本文以《殷周金文集成》、《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两书所收的西周铭文为材料,选取其中有韵的铭文362篇,分析其韵读并考察其入韵字的声调。西周金文韵文同调相押是主流,同声调相押者又以平声相押居多,暂未见去声独用的韵段。

关键词:西周金文;押韵;入韵字;声调

一、上古声调研究现状

自顾炎武提出上古声调“四声一贯说”之后,陆续有诸贤对其修正,总体来说,大致分为两类,一类否定声调古今的演变,包括顾炎武的“四声一贯说”和江永的四声说,他们都犯了以今律古的错误,没有看到声调古今变迁的事实。另外一类承认声调的古今不同,但对上古声调的调类各持己见,这一类中,以对去声的态度不同,又可分为两小类:甲类认为古有去声,四声分立,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主要有王念孙、江有诰以及今人周祖谟;乙类认为古无去声,持这一观点的学者有段玉裁和王力。

以上各家对上古声调的分析,其材料不外乎两种:《诗经》的韵段及谐声材料。我们现以《殷周金文集成》、《近出殷周金文集录》两书所收的西周铭文为材料,选取其中有韵的铭文362篇,分析韵读并考察其入韵字的声调。

二、从西周金文入韵字看上古声调

(一)西周韵字中与中古声调不同的字

“陈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字有更革,音有转移’观点不但指声母、韵母是随着时间、地点的转移而发展变化的,同样也指声调会随着时间、地点的不同而发展变化”,西周一些字在《广韵》一般读上声或去声,而在西周用韵里经常或只与平声字相押,例如: 用,《广韵》去声字,在西周金文韵文中与本部字押韵5次,全部都与平声字押韵:1.31:钟(平)用,2.356:钟(平)钟(平)用,7.4062.1:公(平)用,8.4192:邦(平)邦(平)用,15.9608:(平)用。

还有一些字,在西周金文韵文中和本部的字独用例较少,与他部合用例较多,但是不论哪一种情况,都与中古平声字相押,例如: 在“15.9728:令用”一例中,“令”并不是直接与中古平声字押韵(用,中古去声字),而是与中古非平声、经系联而确定的上古平声字押韵。这类字还有“鼎”、“井”“正”等:5.2825:令(中古去声、上古平声)鼎,5.2827:鼎令(中古去声、上古平声),5.2837:正令(中古去声、上古平声)鼎,16.10174:令(中古去声、上古平声)生(平)井。“享”、“用”、“令”、“正”、“井”等字的上古平声的性质与《诗经》音相合。

(二)西周金文入韵字各声调关系的考察

我们以362篇西周金文韵文为材料,凡换韵者则析为不同韵段,则共有540个韵段,其中含《广韵》不收韵字的27个韵段不计,共计513个。下面我们就以这513个韵段中声调独用、混押的比例来考察西周入韵字的声调。 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各声调(以中古声调作参照)分押、混押的比较,可以很快确定平声与上声的分立。平声独用185次,上声独用89次,二者分押共计274次。平上混押167次。平上二声分押数远远超过其混押数,可见虽然这两个声调的混押次数最多(约占总混押次数的32.6%),但分属不同的调类。用于铭文韵脚的上声独用例虽然比较多,但上声字并不多,并且几乎全是阴声韵,这个特点与《诗经》反映出的上古上声特点是相合的。入声字与平声字分押与混押的情况为:入声独用9次,平声独用185次,入声与平声分押共计194次,入声与平声混押9次。入声字与上声字分押与混押的情况为:入声独用9次,上声独用89次,入与上声分押98次、混押6次。在西周有韵铭文中,入声独用例虽然不多,但明显可见其与平声、上声的关系并不复杂,可以明确地将之区别于平、上二声。西周铭文韵段的去声独用仅有一例:寿斆〔8.4330〕。寿,在《广韵》有二读,分别为:承呪切,去声宥韵;殖酉切,上声有韵,在“寿考”意上并无差别。“寿”在西周金文韵文上声独用的韵段中出现36次(其中幽部同部押韵33次,之幽合韵2次。幽鱼合韵1次)。西周金文韵文仅出现一例去声独用例,其韵字“寿”的声调在中古还有二读,且非异读别意。因此,在西周有韵铭文中,难以通过去声与其它声调的分押、混押的数据比较来确定去声是否分立。

除了上述方法之外,清人夏爕曾详尽地统计四声在《诗经》一篇各章中的交替,并以此来确定上古的

四声。我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来考察西周有韵的铭文的声调,例如:

8.4296:隹二年正月初吉,王在周卲宫,丁亥,王各于宣射,毛白内门,立中廷,右祝,王乎内史册命。王曰:,昔先王既命女乍邑,五邑祝,今余唯乃命,易女赤巿、冋黄、旗,用事,拜首(上),敢对扬天子休命,用乍朕皇考龏白尊(上),其眉寿(上),迈年无强(平),子子孙孙永宝用享(平)。(首寿,上声;强享,平声。本例上声与平声交替。)

8.4330:它曰:拜首(上),敢卲告朕吾考(上),令乃鴅沈子乍于周公宗(平),陟二公(平),不敢不休同(平),公克成妥吾考,以于显显受令(平)。乌虖,隹考肇取15念自先王、先公(平),乃妹克衣告剌成工(平),吾考克渊克(入),乃沈子其褱多公能福(入)。乌虖,乃沈子妹克蔑见猒于公休(平),沈子肇贮,乍兹(上),用乡己公(平东东),用多公(平东东),其丮哀乃沈子它唯福,用水霝令(平),用妥公唯寿(去宥幽),它用褱我多弟子(上止之),我孙克又井斅(去效觉),懿父乃是子(上止之)。(去)、(上)(8.4330)(首考,上声;宗公令,平声;公工,平声;克福,入声;公公令,平声。寿斆,去声;子子,上声。本例上、平、平、入、去、上交替,其中去声的“寿斆”与上声的“子子”换韵形式为交韵。)

上文中难以确定的去声独用例放在整篇铭文(例②)中来看,还是很有规律的。

总之,西周铭文入韵字的平、上、入三声分立是比较明确的,去声暂时没有充足的材料来证明其分立,但因铭文用字较少,不能以偏概全地说西周无去声,在此,我们暂从西周时期平、上、去、入四分说。

参考文献:

[1]周祖谟.问学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6.

[2]王力.汉语语音史[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3]郭沫若.郭沫若全集•考古编[M].北京:科学出版社.

[4]张亚初.殷周金文集成引得[M].中华书局,2001.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同桌
“小书迷”
好朋友,背靠背了…
迎奥运“接力赛”
欢乐的大家庭
读《剥豆》有感
文武双全的搞怪帅哥
校园“醒”了
我的好朋友
我们班的“管家婆”——老班
“母老虎”同桌
小能人“冰糕”
我身边有这样一位同学
爱哭的金格格
“爱因斯坦”
正确运用表扬减小分化
从《十七岁的单车》看新生代导演(1)
影视作品中的方言现象
中国电视剧与当代大众文化思潮(1)
浅析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
新时期红色影视的发展方向
中国动漫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及发展对策浅探(1)
映日“花儿”别样红
关于初中科学探究教学的初步研究
论“红色经典”的影视改编
春风化细雨 朽木亦可雕
迎接中国电视体制的伟大变革(1)
论电视剧的戏剧性(1)
成人仪式:权威意识与东方主义的殊途同归(1)
分级制能拯救内地电影吗(1)
《借生日》教学举例
《借生日》教学案例
新课堂的一片“绿洲”──《借生日》教学案例
让校园充满爱──《借生日》教学札记
《借生日》教学举例
让所有的孩子都拥有一颗爱心──《借生日》教学反思
小礼物──《借生日》教学札记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教学《雪孩子》时想到的
《借生日》感触一二
《借生日》教学反思
孩子们,课堂因你而美丽──反思《借生日》课堂教学环节
《借生日》教学反思
让教育回归生活 让生活充满关爱──我教《借生日》一课
让学生在阅读对话中实现自我建构──卢静《借生日》教学评
评《借生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