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如何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

如何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1-15

如何教学生读懂一篇课文

" 九义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良好的阅读习惯。”在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教给学生阅读方法,让他们自己去读懂一篇篇课文,逐步培养阅读能力。如何教会学生读懂一篇课文,使之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呢?一般地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初读全文,疏通字词,整体把握内容,解决“写什么”的问题。初读全文,首先要疏通字词,即要读准字音,理解生字新词基本意义,才能了解课文内容。因此,每教一篇课文,首先要指导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借助字典(词典)等工具书理解生字新词的基本意义,为进一步理解生字新词的深层含义和了解课文内容奠定基矗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指导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课文大意,读懂课文大致写了什么内容。把握课文大意的方法,可以从课文中心句去把握,可以从课文后的练习内容去把握,可以从各段的意思去把握,可以从课文的题目去把握等等。如《草船借箭》,就可以从题目入手去把握课文大意:“谁用草船向谁借箭?”“结果如何?”学生从整体上获得初步的认识,在头脑中形成了对课文的一个大致印象,进一步理解课文就有基础了。

二、细读课文,理清结构,读懂词句段,解决“怎样写”的问题。

(一)划分段落段落结构是一篇文章的骨架。

一篇文章往往是由若干个段落组成。在细读课文时,要指导学生弄清各段之间的联系,理清作者的思路,划分段落。划分段落的方法,一般有如下几种:①按时间顺序分段。如《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可抓装解放以前”和“解放以后”这些表示时间的词语,把课文分成两段。②按地点(空间)变换分段。如《景阳冈》,可按“在酒店”、“在冈上”地点变换分两段。也可按“酒店”、“上冈”、“乱树林”分三段。③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分段。如《飞夺泸定桥》,其顺序是:必须夺桥(开端)→赶到桥边(发展)→夺桥战斗(高潮)→继续北上(结局)。可按这个发展顺序分为四段。④按问题或事物的不同性质分段。如《太阳》,可按太阳“远”、“大”、“热”、“和人类的关系”分为四段。⑤按人物活动的线索分段。如《小木船》,可按“友谊的形成”、“友谊的破裂”、“友谊的恢复”分为三段。⑥按文章的总分关系的结构分段。如《桂林山水》是“总—分—总”结构,其中分述了两个方面:水和山。这样就可以分为三段或四段。此外,不少课文有过渡段,要指导学生考虑它是重在总结上段内容还是重在引导下文,或者考虑它和哪一段的关系更加密切,来划分它的归属。

(二)理解词句段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以字词句段篇的形式存在的,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又相辅相成。了解内容离不开理解语言文字,也只有理解了语言文字才能了解内容,脱离语言文字架空地去分析文章的思想内容,是不可能把课文读懂读清楚的。而词句段是语言文字的主要表现形式,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仔细品读课文,教会学生如何去理解词句段。

1. 词的理解。袁微子先生曾经强调:“字词训练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头等重要的训练。”进行词的训练,首先是理解训练。理解词语,并非逢词都理解,全面开花。有的只要求一般理解,有的则要求重点理解。如何确定重点理解的词语呢?①表现文章主旨的中心词语。如《二虎子》中“不慌不忙”一词。②揭示课文内容或句子意义的关键词语。如《刘胡兰》一文“那年她才·十五岁”中的“才”字。③用得贴切、富有表现力的词语。如《草船借箭》一课的最后一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不如他!”中的“神机妙算”一词等。确定要理解的词语之后,还要教给学生掌握理解词语的方法。理解词语的方法有多种,但其中最主要的两种必须让学生学会并掌握。其一,比较理解法。如《小虫和大船》一文“小小的蛀虫,竟·毁了一艘大船”中的“竟”字,教学时,可把它换成“却”字,然后比较理解,学生懂得了用“竟”字表示“小小的蛀虫毁了一艘大船”,这是出乎船主意料之外的,“竟”字在这里用得准确传神。这是换词比较理解法,还有减词比较理解法、添词比较理解法等。其二,结合上下文理解法。如《桂林山水》中“形态万千”一词,上文是“桂林的山真奇妙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这段写桂林山奇的文字,就是对“形态万千”一词在课文中的意思的确切的表述。

2. 句的理解。一篇课文,并不是所有的句子都要学生一一去理解,那么,哪些句子应该重点理解呢?①描写生动或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②表现文章中心或主题的句子;③含义深刻的句子;④地位特殊的句子。如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等。确定理解哪些句子后,同样要教给学生理解句子的方法。理解句子的主要方法有:①抓关键词语理解。如对含义深刻和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的理解。②联系上下文理解。如对总起句、总结句、过渡句的理解。③结合课文有关内容理解。如对课文中心句的理解。④变式比较理解。如对描写生动和含蓄句的理解。

3. 段的理解。要理解段的含义,教师要引导学生既要从全篇着眼,上下联系,又要分析构成段的词句的含义、作用,各句之间的关系以及排列的顺序。理解段的主要方法是:①抓重点段。一篇比较长的课文,应该抓重点段深入理解。如《飞夺泸定桥》,重点是“飞夺”。“飞”着重写“抢时间”、“夺”着重写“攻天险”。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在“飞”和“夺”这两个重点段上深入理解。②抓段内中心句子或重点句。如《冬眠》第二段中心句是“冬眠不是睡眠”、“低温是促成冬眠的主要原因”。教学时,可引导学生抓住这个中心句理解这段含义。理解了中心句的含义,段的意思也就了然了。③学一段,带他段。凡是结构相同或相似的段,可先学一段,然后引导学生依法理解其他各段。如《美丽的小兴安岭》所描写的“春夏秋冬”各个季节的景色,四段结构相似,可先引导学生理解写“春”一段,再依法自行读懂其他各段。

(三)概括段意真正读懂一篇课文,除了能正确划分段落,理解词句段意思之外,还应该教会学生懂得概括段意和归纳中心思想。

概括段意的关键在于抓住每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一般是概括全段内容的句子。有些段落中心句很明显,它简明地概括了段意,这样就可以直接引用中心句作段意。如《幸福是什么》第四段,可用“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个中心句作段意。有些中心句则要加以整理才能作段意。如《长城》第一段的中心句“它号称万里,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二千多里”。可整理成“长城从东到西有一万二千多里”作为段意。如果一段内没有明显的中心句,就要各个自然段的大意归纳起来,用评价性或概括性的词句加以提炼表述。这叫做自然段意归并法。如《少年闰土》第四段,讲了雪地捕鸟、捡贝壳、看瓜、刺猹等事,这些事在“我”看来都是未曾听说过的新鲜事,所以这一段段意可以归并为:闰土给我讲了许多新鲜事。概括段意,语言要力求简洁、准确。学生学会分段了,能读懂词句段了,掌握概括段意方法了,也就解决了“怎样写”的问题。

三、精读课文,归纳中心思想,揭示文章主旨,解决“为什么写”的问题。作者写文章,都有一个写作目的,通过一定的材料来表达某种感情,说明一个道理,使读者受到教育和启迪,这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领会了中心思想,才算是真正读懂了课文。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明确地说出来,有的暗含在文章之中。因此,要学生归纳中心思想时,教师要加以指导,教给方法。一般地说,可从如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通过精读来归纳中心思想。

1.紧扣题目。

题目往往是文章的眼睛。有许多文章,看题目就知道它所要表达的中心思想。如《为人民服务》、《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有的题目,形象地概括了文章的思想意义,暗示了文章的主题。如《种子的力》一文,就是借助了种子的力来赞颂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力量。

2.串联各段大意。

文章的中心思想往往贯穿于各段之中。抓住各段的主要意思,这是归纳中心思想的基矗如《伟大的友谊》一课,每一段的内容都是紧扣着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革命导师的“友谊”来写的,因此,可把各段大意串起来,就得出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通过记叙马克思、恩格斯四十年互相帮助、亲密合作,共同创造共产主义理论的事迹,表现了两位革命导师的伟大友谊。

3.抓中心句。

课文的中心句常常直接揭示文章的中心思想,但其出现的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文章的总起句,如《桂林山水》的开头句:“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有的是总收句,如《新年的礼物》的结尾:“弟弟送给老师的,其实算不上什么礼物,却又是最好的礼物———是真诚的心啊!”有的是抒情句,如《一夜的工作》中“他(周总理)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有的是议论句,如《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最后一句:“伯父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抓住这些中心句,联系上下文,深刻理解其含义,便可揭示出中心思想。

4.对比衬托。

①前后对比。课文里如有作者对某事物在不同时间、不同角度进行描述的内容,在教学时可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以突出文章中心思想。如《鸟的天堂》一课,作者前后两次到鸟的“天堂”。第一次去没有见到鸟,但所见的榕树给作者的印象是美丽的,生命力是极强的;第二次去,见到很多颜色各异的鸟。于是得出一个共同特征:鸟的“天堂”美。由此可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得出:作者写鸟的“天堂”美,目的是表现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热爱之情。这样,课文的中心思想就一目了然了。②正反对比。如《飞夺泸定桥》一文中,通过“飞”和“夺”的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作者为了突出这一中心思想,把敌我双方的行动作了鲜明的对比。如隔河和敌人赛跑时,同样的天气,类似的道路,敌人“只好停下来宿营”,而红军却“仍旧摸黑冒雨前进”。通过正反对比,衬托出了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这个中心。

一篇课文,总有“写什么”、“怎样写”和“为什么写”的问题。阅读中,学生能自行解决了这些问题,就算真正读懂一篇课文了。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母亲节的糖葫芦
扶盲人奶奶过马路
回忆5.12
洗鞋子
大作家,进校园
水果
路上见闻
我是奥运鼠
我的妈妈
我有七十二变
我有一个好妈妈
郊游
百丈飞瀑(三)
百丈飞瀑(二)
读书
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5)法学理论论文(1)
浅析缔约过失责任(4)法学理论论文(1)
证人拒证权的成因及对策研究(3)法学理论论文(1)
外观设计的法律保护(5)法学理论论文(1)
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2)法学理论论文(1)
外观设计的法律保护(4)法学理论论文(1)
浅析缔约过失责任法学理论论文(1)
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4)法学理论论文(1)
论宪法的司法化(4)法学理论论文(1)
罗马法精神在中国的复兴法学理论论文(1)
日本法律近代化的错位与纠正(15)法学理论论文(1)
证人拒证权的成因及对策研究(2)法学理论论文(1)
证人拒证权的成因及对策研究(4)法学理论论文(1)
浅谈法与正义的关系法学理论论文(1)
论宪法的司法化(3)法学理论论文(1)
《笋芽儿》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二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三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七
《泉水》:一股清泉流过心田
《小鹿的玫瑰花》教学设计三
《泉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二
《小鹿的玫瑰花》教学设计一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五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赏析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五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六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有感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四
《泉水》相关佳作:水泉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