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持续性噪音与间歇性噪音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持续性噪音与间歇性噪音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5

持续性噪音与间歇性噪音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持续性噪音与间歇性噪音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摘要]基于巴克和赖特的生态心理学视角,本研究以某幼儿园中班儿童为研究对象,采用视频录像技术,客观记录儿童在持续性噪音和间歇性噪音两种不同性质噪音情境中的自由活动情况,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比较两种噪音对儿童行为不同方面产生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的差异。结果发现:与无外加噪音情境相比,持续性噪音和间歇性噪音对儿童选择活动区域、活动组织形式、活动参与状况、材料使用状况、合作性行为、言语行为以及与他人关系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持续性噪音对儿童行为的影响较间歇性噪音更为明显;不同性质的噪音能影响儿童行为的不同方面,持续性噪音更容易使儿童停止活动,而间歇性噪音更容易使儿童的活动发生转换;虽然在间歇性噪音的间歇期,儿童也处于“无外加噪音”的状态,但这种状态与无外加噪音情境是有本质区别的。

[关键词]持续性噪音;间歇性噪音;儿童行为;生态心理学

一、问题提出

科学主义心理学因其自身存在着诸多无法解决或克服的局限性而日益为人们所诟病,这主要表现为其对人性的偏离,对价值中立和普遍性知识的片面追求,以及其对方法和技术的过分崇拜所导致的与现实生活相脱离。生态心理学则较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自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巴克(Barker,R.G.)和赖特以及追随他们的一些生态心理学家开创性地将研究重点放在生态环境上,其基本观点是:心理现象只能在“背景”中被理解,因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必须由实验性行为转向现实性行为,由只考察个体转向考察个体与环境的交互关系。通过在自然状态下对个体在不同情景中行为的大量研究,他们提出了“行为情境”理论,即研究行为情境的性质及其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他们认为一个行为情境就是一个生态单位,它由一个物质环境(空间范围、器械设备)和行为方案(行为的固定模式、管理方法和一套程序)所组成。一旦个体进入一个行为情境,他的行为就会十分明显地受到环境和方案的影响。基于此,巴克认为,与熟悉儿童的个性相比,观察儿童所处的环境能更好地解释儿童当时的行为。噪音作为儿童所处环境的组成部分,依据巴克他们的观点必然会对儿童的行为产生重要的影响。近年来,国内外各类研究机构和学者开展了大量关于噪音对儿童各方面影响的研究,结果显示噪音对儿童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对儿童认知方面的影响

长期噪音暴露可以造成儿童持续性注意力和视觉注意力缺陷。斯坦斯菲尔德(Stansfeld,S.A.)2003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噪音暴露学校的儿童较安静学校的儿童而言,无法集中精力、全神贯注地投入学习,听力辨别能力、言语知觉能力、较高要求的记忆能力和阅读能力均较差,并且这种落后的局面还会随着年级的升高变得日益明显。科瑞特(Kryter,K.D.)则指出:对个体而言,噪音的突然发生或已熟悉的噪音突然停止,作为一种“新奇事件”都将使个体的注意力发生转移或分散,干扰许多作业。埃文斯(Evans,G.W.)等人1993年的研究表明:不论是儿童还是成人,持续性噪音或间歇性噪音对于简单记忆的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但对于有难度而需要特别注意的记忆任务,则会产生许多消极作用。

(二)对儿童行为方面的影响

格拉斯(Glass,D.C.)在一项对9~11岁儿童的研究中发现:个体对自己作用于环境的各种行为所能产生的结果和收效都有一个心理预期,如果在多次尝试各种认知策略和行为策略后,仍无法改变令他感到厌恶的环境压力因素时,个体就会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具体表现为:个体对任务的完成丧失动机,对自身能力缺乏信心,失去控制感,产生抑郁情绪,进而导致行为动机或行为的持久性下降。暴露于无法控制的噪音刺激会导致任务完成过程产生各种问题,并直接导致“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噪音的不可控性正是其对个体行为产生负面影响的决定性因素,其影响力远胜过噪音的强度。进一步研究发现:“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也具有个体差异性。控制欲强好争斗、敌意性强的A型性格个体在面对不可控的噪音情境时,更易于产生“习得性无助感”。埃文斯(Evans,G.W.)等人对居住在洛杉矶机场附近的儿童开展的研究发现:长期暴露于飞机噪音的儿童在解决难题的过程中更容易选择放弃,即在面对那些无法解决的难题时,噪音暴露儿童往往会更早地选择放弃。格拉斯(Glass,D.C.)等人更是进一步指出:无法预料的噪音情境会导致儿童解决问题过程中行为的持久性和耐性下降,尤其是面对那些具有难度或挑战性的复杂任务时,并且即使没有噪音,但哪怕仅仅存在对可能出现的噪音的心理预期,都足以改变个体的行为。

(三)对儿童语言方面的影响

有研究者指出:嘈杂的环境可能会部分,甚至完全掩盖人们正常谈话内容中的信息,使谈话变得模糊不清、难以理解。在这种情况下,成人往往可以通过各种弥补方式重新“填补”谈话中那些被掩盖的信息,但儿童由于语言能力和经验水平的局限,还不具备这一能力。在嘈杂环境中,儿童无法听清和完全理解他人的言语与谈话内容,没有足够的机会参与同伴间的交流与对话,运用语言的动机与能力都会大大降低,更倾向于少说话,甚至不说话,同时他们对各种声音的辨别力和敏感性也会下降。马克思·威尔(Maxwell,L.)等人的研究也发现:噪音能明显地降低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当环境噪音达到65~70dB时,由于许多辅音字母的发音被掩盖,导致被试学生在测试时仅能理解71%左右的实义词。

尽管已有研究已经取得诸多研究成果,但以往的研究在研究内容上多聚焦于噪音对儿童生理方面的影响,涉及噪音对儿童行为影响的研究还是相对较少。其次,在研究变量的选取上,噪音源的选取主要为大型机场、高速公路、地铁等处的交通噪音,而研究与儿童生活密切相关的环境中的噪音相对较少。再次,在研究对象上,年龄较多集中在成年人(主要为职业噪音暴露者)和学龄儿童,而以学前儿童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则相对较少。最后,在研究方法上,临床测量法、问卷调查法和实验法等研究方法采用得较多,生态学中的自然观察法等方法则应用较少。可见,有关噪音对幼儿行为影响的研究还有待深入和细化。

当前伴随着我国快速的现代化进程,儿童作为城市社会生活中的特殊群体,正在经受着日益严重的噪音污染。由于儿童的身体组织器官机能尚未发育完全,认知水平有限,自我保护意识较差,这些都使他们对噪音缺乏适当的应对策略,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因而更容易受到各类噪音的侵害。持续性噪音和间歇性噪音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噪音,但其在儿童的日常生活中却都是十分常见的。本研究拟从巴克(Barker,R.G.)等人的生态心理学视角出发,立足于前人研究的成果,结合我国当前儿童所处的环境现实,开展关于幼儿园环境噪音与儿童行为和发展关系的实证性研究。本研究将借鉴生态心理学的自然主义研究方法,通过创设持续性噪音和间歇性噪音两种不同性质的噪音情境,分别观察其对儿童活动行为产生的影响,然后在量化分析的基础上阐明两种噪音对儿童行为不同方面产生的影响及其影响程度的差异。

二、研究方法

(一)观察对象

本研究的观察对象是上海市普陀区某一级幼儿园的4~5岁儿童。从该幼儿园随机选取中班儿童16名,男女各半。儿童的平均年龄为4岁零9个月。

(二)观察环境

考虑到儿童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噪音几乎都是由多种不同强度、频率和性质的各种噪音无规律、杂乱组合而成的,具有相当的不确定性。持续性与间歇性噪音出现的情况也十分随机,且瞬时变化。这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必然会使研究受多个不可控变量的影响而对研究结果造成偏差,因而我们将整个研究放在儿童行为观察室内进行。

观察室环境创设的总体原则是:力求让儿童能在自然状态下进行自由活动。儿童观察室内的总面积约为25平方米,共划分为四个活动区域:阅读区、手工区、娃娃家和搭建区。观察室内为儿童提供的所有材料都是儿童在幼儿园活动中十分常见的玩具。观察室与隔壁的录像室之间由单面玻璃隔开,儿童的整个活动过程由安装在观察室内的隐蔽摄像镜头采集,以保证其活动行为不会受到录像室工作人员的干扰和影响。

(三)观察过程

(四)数据处理

三、研究结果及分析

(一)时间相同的情况下,无外加噪音、持续性噪音及间歇性噪音三种情境中儿童活动行为比较

1 活动区域。

由表1可以发现:总体而言,无论有无外加噪音存在,儿童自主选择活动区域的次数由多到少依次为:娃娃家、手工区、搭建区和阅读区。这一结果能大致反映出儿童自身的兴趣所在,且较为稳定,几乎不会受到外加噪音的明显影响。但随着外加噪音的出现,儿童对娃娃家和阅读区的选择明显减少,同时对手工区和搭建区的选择有所增加,而且这一现象在持续性噪音情境中较间歇性噪音情境表现得更为明显。这表明持续性噪音能更显著地影响儿童对特定活动区域的选择。

儿童选择娃娃家和阅读区次数的减少可能表示持续性噪音对儿童间的言语沟通、交流以及阅读能力等的负面影响较间歇性噪音更严重,而选择手工区和搭建区次数的增多一方面可能与这两个区域中活动的性质主要以独自或小范围的活动为主,受持续性噪音影响的程度较小有关,但更主要的原因可能是儿童受到持续性噪音的影响,无法在其他两个活动区域继续活动下去而采取的一种无奈之举。

2 组织形式。

通过表2,我们可以看到在无外加噪音情境中,儿童活动最主要的组织形式是“3~5人”,其次是“2人”以及“独自一人”的活动形式。而在持续性和间歇性噪音情境中,儿童活动的组织形式发生了明显的改变:“3~5人”的活动形式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独自一人”的活动形式则显著上升,并且这一改变趋势在持续性噪音情境中更为明显。我们知道3~5人的小组活动形式是一种更为高级的活动形式,儿童之间可以进行充分的交流与互动,此项活动形式次数的明显减少,对儿童社会性发展显然是极为不利的。此外,在三种情境中,儿童“多于5人”及“全体’’活动的组织形式均很少出现,因此我们无法得知这两种活动组织形式受外加噪音影响的情况,但值得一提的是,“2人”的活动组织形式在不同噪音情境中能基本保持稳定,这也许可以表明两位儿童间小范围互动受噪音的影响并不十分显著,而那些人数相对较多、范围较大的小组活动组织形式更容易受噪音的影响。

3 活动参与状况。

4 材料使用情况。

在无外加噪音的情况下,儿童能表现出相对较高水平的材料使用能力,更多地使用“多种用途的材料”或“将几种材料结合使用”,分别占25.83%和30.83%,而“无材料”的情况很少,仅占7.5%(见表4)。材料的使用水平往往都与游戏水平呈正相关,同时也是儿童活动较为投入的直接表现,多种材料的结合使用还能反映出儿童较高的象征性思维能力。而在外加噪音存在的情况下,儿童使用“单一用途材料”“错误/破坏性使用材料”以及“无材料”的次数都不同程度地显著增加,且在持续性噪音情境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说明持续性噪音较间歇性噪音更可能使儿童发生情绪上的失控,进而诱发更多过激性行为的产生。

5 合作性行为。 6 言语行为。

由表6可以明显看出在无外加噪音情境中,儿童之间的言语交流以“联系活动的谈话”为主,较少进行“与活动无关的谈话”,“无言语行为”的次数也相对较少。随着持续性和间歇性噪音的出现,虽然儿童“自言自语行为”和“其他类型谈话”所受的影响并不十分明显,但儿童“与活动无关的谈话”及“无言语行为”的次数显著增加,同时降低了儿童“联系活动的谈话”的次数,且以持续性噪音的影响更为严重。这表明持续性噪音的存在能更严重地干扰儿童之间正常的言语交流,使儿童更倾向于少交流,甚至不交流。当然,儿童言语行为所发生的种种变化,也应与儿童“活动组织形式”以及“合作性行为”的变化结合起来考虑。外加噪音情境中,儿童更倾向于“独自一人活动”,而以“3~5人”的合作性组织形式开展活动的情况呈下降趋势,这也是导致言语行为发生相应变化的重要原因。

7 与他人关系。

(二)无外加噪音情境与间歇性噪音间歇期儿童活动行为比较

在无外加噪音情境和间歇性噪音间歇期两种情况下,儿童均处于一种“无外加噪音状态”,都仅仅暴露于自身所产生的噪音之中。那么,这两种看似相同的“无噪音”情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是否也类似?

通过抽取儿童在间歇性噪音间歇期的活动录像片段,将之与无外加噪音情境中的录像进行对比,我们发现虽然两者都是处于“无外加噪音的状态”,但总体而言,与无外加噪音情境相比,处于间歇性噪音间歇期的儿童出现我们不希望看到的各种行为的次数均显著增多。在这里,我们选取了“活动参与状况”和“与他人关系”两项加以具体说明。

从表8和表9我们可以发现儿童在间歇性噪音间歇期“进行活动”的发生率为65%,明显较无外加噪音情境的84.17%的发生率小,而更多地处于“停止活动”和“活动转换”的状态。相类似的,儿童“尊重他人使用的材料和场地”“轮流作业”和“帮助他人”的行为次数也有所下降,而“干扰他人”“威吓/殴打他人”等行为的发生率则分别由无外加噪音情境中的3.33%和0.83%上升至15.83%和5%。这些现象说明虽然在间歇性噪音的间歇期,儿童也没有受到任何外加噪音的影响,但与无外加噪音情境相比,他们在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行为还是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变化。

四、讨论

(一)与无外加噪音相比,持续性噪音与间歇性噪音都能引起儿童行为的明显变化

无论是持续性噪音还是间歇性噪音,作为儿童活动过程中的一种外加物理环境或者说“行为情境”,都会对儿童的心理和行为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使之与无外加噪音情境相比,发生了程度不同、但都较为明显的偏移。

在无外加噪音的情况下,儿童只受到自身活动所产生的噪音的影响,根据我们的测量,其强度约在65~70分贝左右。而在持续性和间歇性两种外加噪音情境中,其强度都已达到80分贝左右。噪音强度的变化必然会对活动中的儿童造成影响,导致其行为的变化。这可能是持续性和间歇性两种外加噪音情境中,儿童行为与在无外加噪音情境中的表现相比,均发生明显变化的最主要原因。

导致儿童行为发生上述变化的另一个原因,还可以从持续性和间歇性噪音本身的“不可控性”特征来加以

考察。在无外加噪音情况下,由于儿童的活动过程本身(如儿童间的交谈、叫嚷或各种幅度较大的动作)是环境噪音产生的直接来源,儿童对噪音具有相当的控制力,因此当他们感到噪音过大时,会通过各种方式来降低环境中的噪音。相反,在持续性和间歇性噪音情境中,80分贝噪音是人为外加的,在此过程中,儿童可能会采取一些我们无法观察到的认知策略,以尽量减小噪音的负面影响,但噪音的存在仍然不为他们所控制。外加噪音的这种不可控性无疑大大提升了儿童内心的挫败感,使之无法形成足够的动机和自信,从而导致“习得性无助感”的产生,进而引发了上述行为的偏移。

(二)在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持续性噪音对儿童行为的影响较间歇性噪音更为明显

虽然在两种噪音情境中,儿童都会表现出种种我们不希望看到的行为,但在噪音暴露时间相同的条件下,持续性噪音情境中儿童上述不良行为的发生率均明显多于间歇性噪音情境。这一差异产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两点:

首先,两种噪音情境中个体的噪音总暴露量是不同的。噪音总暴露量指的是噪音强度与噪音持续时间的累积量。虽然每次观察过程均为15分钟,但由于两种噪音性质上的差异,儿童在持续性噪音情境中所接受到的实际噪音总暴露量是间歇性噪音情境中的两倍。因此,暴露于更多的噪音刺激可能是导致持续性噪音情境中儿童不良行为发生率较高的主要原因。

其次,噪音的间歇期使间歇性噪音所产生的负面影响得到了一定程度的缓释。间歇性噪音情境中,每隔15秒即会出现一次历时15秒的无外加噪音状态。在外加噪音消失的这段时间内,儿童可能会经历一种短暂的自我恢复和调整过程,即间歇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消退和缓释先前噪音引发的种种不良影响,产生一定的缓冲作用。因此,间歇性噪音间歇期的缓释和拮抗作用可能是导致儿童在此期间不良行为发生率较低的重要原因。

(三)不同性质的噪音能影响儿童行为的不同方面,持续性噪音更容易使儿童停止活动,而间歇性噪音更容易使儿童的活动发生转换

持续性噪音情境中儿童活动停止的次数明显较间歇性噪音情境多。儿童不使用任何材料、坐着发呆或无目的地走来走去等现象较为普遍。这些现象的出现可能与持续性噪音的不间断性有关。一方面,长时间处于不间断的噪音环境下,很容易导致儿童注意力的涣散,或使其陷入烦躁、厌恶等不良情绪之中,进而促使他们停止或更快地放弃正在进行的活动。另一方面,在持续性噪音长时间、不间断的干扰下,儿童无法像在间歇性噪音情境中那样获得一定的心理调适和情绪缓冲期,及时从上述不良情绪或注意力涣散的状态中恢复过来,并重新激起对投入新活动的动机与兴趣。在上述两种情况的综合作用下,儿童在持续性噪音情境中的行为表现由此更多地处于某种消极的“无目的性状态”或“停止状态”。

与以上现象相反的是,在间歇性噪音情境中,儿童活动转换的次数十分频繁,虽然仍处于活动状态之中,但其活动质量大大下降。对各种活动转换情况作进一步深入分析,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两大类:

1 活动行为的转换。

此类转换并不伴随活动主题的改变,主要表现为以下三种情况:一是在同一活动主题下,在某一种行为没结束的情况下转换为与当前活动主题相关的另一种行为;二是在前一项活动没结束的情况下,暂时插入了与当前活动主题无关的行为之后,又立刻回到原来的活动主题上,继续先前的活动;三是在活动过程中,儿童突然停下来,并在可以交谈的距离内看着其他儿童游戏一段时间,过会儿又继续刚才的活动。此时,由于活动主题没有改变,大多数情况下儿童都能在较短时间的行为转换后,再次回到原先的活动主题中,继续自己刚才的活动。可见,这种活动行为的转换属于一种较小范围的、非根本性的转换。

2 活动主题的转换。

有时儿童在前一项活动的进行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突然转变活动的主题,而开始另外一项活动,且不再回到先前的活动主题中去。由于特定的活动行为一般都是发生在特定的活动主题之中的(如打针、喂药等行为一般只会发生在医院游戏中),一旦儿童的活动主题发生转换,那么其接下来的所有活动行为必然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改变,且不再会回到原先的活动主题中去。因此,这种活动主题的转换属于一种较大范围的、根本性的转换。此外,我们在观察中还发现在一定条件下,间歇性噪音还能使儿童生成带有攻击性的活动主题,如“奥特曼打怪兽”“孙悟空降妖”或“消防员灭火”等。当然,这一现象的出现并不是必然的,还会受到儿童性别、个性、已有经验、对噪音的敏感度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

间歇性噪音情境中,儿童活动转换的次数与持续性噪音情境相比有显著增加,可能与间歇性噪音的特点密切相关。首先,间歇性噪音突发突止的特点更容易造成儿童活动过程中注意力的转移。研究中我们发现,儿童活动中的大多数转换都出现在间歇性噪音突然响起或停止的时刻,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突然响起或停止的噪音对活动中的儿童来说是一种干扰性因素,降低了儿童在活动中的身心投入程度,使其注意力无法长时间集中于同一项活动,容易发生转移,而这些变化体现在外显的行为上即表现为活动中转换次数的明显增加。其中,活动行为的转换可能是由于儿童受到了轻度干扰或发生了暂时的注意力转移,而活动主题的转换则是儿童受到突发噪音严重干扰的表现。其次,间歇性噪音不可预见的特点更容易导致儿童行为的持久性和耐性下降。本研究所创设的间歇性噪音可以被看作一种儿童无法预见的噪音情境。对于出现的噪音是否会停止、什么时候停

止、下一次噪音是否还会出现以及将会在多久以后出现等情况,儿童均无从知晓。因此,儿童在间歇性噪音情境中活动转换次数的明显增多,可能就是因为间歇性噪音的这种不可预见性使儿童无法专注于同一活动,或在完成复杂任务时行为的持久性和耐性明显下降。

(四)虽然在间歇性噪音的间歇期,儿童也处于“无外加噪音”的状态,但这种状态与无外加噪音情境是有本质区别的

与无外加噪音情境相比,处于间歇性噪音间歇期的儿童同样表现出了更多不良行为。究其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两点:首先,在间歇性噪音的间歇期,儿童其实只是处于一种“相对”的松弛状态。如上文所述,虽然在15秒的间歇期内,儿童可能经历短暂的自我恢复和调整过程,可以部分地缓释先前噪音引发的种种不良影响,但与无外加噪音情境相比,不难发现这种缓释和拮抗作用其实是相当有限的。儿童所表现出来的种种不良行为表明,他们并不可能通过短暂的“安静”就可以再次恢复到完全无噪音的起点,而是仍处于先前噪音影响的“阴影”之下,无法真正放松下来。儿童在间歇期不稳定的情绪和心理紧绷状态,都为其不良行为的随时触发提供了内部诱因。

其次,在间歇性噪音的间歇期,儿童存在对即将到来的噪音的某种不良心理预期。间歇性噪音情境作为一种儿童无法预料的噪音情境,使得处于噪音间歇期的儿童对下一次噪音的产生充满着不良的心理预期,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行为模式造成了负面影响。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围棋大战
小狗狗生病了
妹妹买了一本盗版书
让心情晒晒太阳
麻雀
我成功了
参观麦当劳制作室
包饺子
发生在校园里的一件事
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
野炊
画画
做蚕笼
做不倒翁
打鸟记
审计任期对审计质量的影响
关于如何有效提高高中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关于教师对中学生问题行为的认知和应对方式研究
谈金融危机背景下的行政管理改革走向(1)论文
浅析我对高中化学实验室管理的几点体会
试论多媒体技术在中学物理教学中的运用
浅议科学审计对提高审计质量的支持保障
对“公共管理伦理学”的历史可能性的证明(1)论文
浅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法治环境建设(1)论文
2012年度注册会计师《审计》科目大纲解读及机考策略
贯彻执行《审计法实施条例》不断提升审计质量和水平
对审计法实施中几个问题的探讨
试析以就业为向导的中职学生数学能力的培养
关于农村中小学英语教学的衔接问题
浅探我国地方环境行政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论文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活动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看电视》教学设计
《看电视》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看电视》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看电视》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