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深入钻研“课标”教材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深入钻研“课标”教材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3-12-19

深入钻研“课标”教材 推进课堂教学改革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我国进入21世纪后教育界的一件大事,作为实验区的教师,深感任务之艰巨。在新课标教材的实验过程中,切实感到在课程改革的新的教育形式下,再沿用老的教法已经不能适应新的教学形式的需要,而采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教学,学生也得到了可喜的变化,尤其是在创新能力方面的表现,使我们感到惊讶。以下是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对创新教育方面的一点体会。

1 注重启发性、趣味性,缔造创造力发展的先决条件

我校使用课程标准生物学新教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原教材的注人式写法,在引言和正文中都提出了一些富于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在第5章绿色开花植物的生活方式的引言中,从学生未知的问题出发,“大多数植物的根生活在土壤中,茎和叶生活在空气中,你知道根从土壤中获得什么?茎和叶从空气中获得什么吗?”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趣味性的设疑,也是本书的一个编写特点,如在“观察叶片的结构实验”之前,先提出一些学生感兴趣的问题:“为什么有些植物叶片的上表面呈深绿色,而下表面呈浅绿色呢?在光合作用过程中,O2和 CO2从哪里出入叶片?”等等,来激发学生探究生命特征的好奇心。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积极设计有启发性和趣味的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调动学生想学乐学的基本情感,为发展学生的创造力提供必要条件。如在“植物的呼吸作用”一节的创设情境的环节中,是这样设计的:你们是否听说过有人到菜窖中取菜,结果却死在了窖中之事?学生的反应是有的知道,有的则不知道。教师请知道此事的学生为大家讲述事件的经过。由于是学生的亲身经历,其他学生听得非常认真也非常信服。听完故事后,马上就有人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会死在其中呢?有的说菜窖中没了 O2,有的说窖中有许多CO2。教师紧接着问到:窖中的O2到哪儿去了呢?真的是CO2增多了吗?让我们做个实验来证实这个问题吧。经过这样的情境设计,学生的好奇心被调动起来了,急于想知道实验的结果。实践证明,培养学生探索新事物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创造力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它能增强学生的创造动机,提高观察事物的敏感性,也能帮助学生增强克服困难的决心和信心,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2 组织小组讨论,促进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

新教材编排的学生活动形式有多种多样,如探究、观察、实验、讨论交流、研究计算、验证等,但每种活动之中,都有讨论这一项。当学生获得了大量感性材料尚未得出结论时,组织学生进行讨论,互相启发,分析综合,能促进思维的发展。如“研究细胞体积与表面积的关系”讨论题:立方体的体积增大时,表面积与体积之比的变化有什么规律?进行讨论时教师发现,学生都能根据边长的数值计算出表面积、体积、表面积/体积的结果,但对于规律却不会总结。这使讨论陷入困境之中。教师提醒他们再重新观察表面积的增长数与体积的增长数值,比一比有什么不同呢?很快学生就发现了表面积的增长没有体积增长得快,这就说明虽然同是在增长,表面积却要比体积增长得慢,也就是表面积体积之比随着立方体的体积增大,反而越来越小。讨论到此,教师并没有就此罢休,而是进一步提出能否用数学课上学过的字母表示数的方法来总结出一般性规律呢?学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想到用字母a来表示边长,通过计算,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是6/a。这个规律能说明什么问题呢?学生通过观察,很快得出:当边长在逐渐增大时,表面积与体积的比值却在减小。那么就是说与外界的接触面在减小,假如这个立方体是细胞的话,也就是说体积越大的细胞与外界的接触面越小。经过教师与学生的逐步深入的研究和讨论,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在探索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大步。

实践证明,小组讨论活动,促使学生人人参与,增加了学生动口、动脑的机会,学生在没有教师的监督下,畅所欲言,思维活跃,能从各个角度多向思维。有时虽然产生了争议,但这正说明了学生在进行思考,在争论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了发展,这是最突出的表现。

3 更新教育观念,培养创新精神

中国青少年缺乏创新精神的三大主要原因是:崇尚权威,不敢对书本、教师等提出质疑;思维定势化,对很多事物墨守成规;从众心理,不敢做出头鸟等。实验教材,倡导以探究为核心的主动学习方式,教材内容的编写许多是开放式的。如“生物的特征”,先介绍了生物具有新陈代谢、应激性、生长、繁殖等特征后,接着提出“你还能举出生物所具有的其他特征吗”?在这种情形下,教师就必须改变教育观念,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用新的教学理念去指导教学,让学生充当课堂的主角,在教师的组织和引导下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主性,形成以问题为纽带的教育,即从鼓励学生产生问题开始,以学生产生新的问题结束。这样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培养学生的怀疑精神和创新精神。

而有的教师,对学生还是不放心,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判断,仍沿用应试教育下的老办法,把课后思考题的参考答案抄录下来,让学生去背。结果第2天就有学生提出了意见:“老师,您的这种精神很值得我们敬佩,但您这样做,会束缚我们的思想,限制我们的思维,希望老师能让我们自己去动脑思考……”读到这儿,我们不禁为这位教师的做法感到惊讶,同时也为学生的“勇气”感到惊叹,学生敢对教师提出不同的意见,而且署上真名实姓,这在以前是不敢的。这又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这不正是学生的一种创新精神、质疑精神的表现吗?这不正是我们所期望的吗?

4 探究式的学习方式,促进了创造思维的灵活性

我校使用实验教材,有探究性实验共14个,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设定的情境,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对问题做出假设,自己设计实验方案并进行实验验证自己的假设,自己经过分析得出结论。这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即让学生自己思考怎么做甚至做什么,而不是让学生接受教师思考好的现成的结论,这与以往的“灌输式”教学,学生被动学习的方式是完全不同的。

教材在探究性实验的编写上也不采用定性的写法,而是只作为建议,提倡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发现经过教师的启发诱导,学生能提出多种不同的问题,选择出更好的实验材料,如“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教材提供的材料“最好是长出第1片幼叶后的小麦幼苗”,学生自己选择的则是北方地区常见的大蒜作为材料。再有,在此类实验设计的教学中,鼓励学生不要照搬教材,自己进行思考,这才是真本领。设计出的方案要选代表在全班进行交流,其他学生注意听而且要指出方案中的不足之处,并进行纠正补充。通过这样的交流合作,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如在课后有这样一道思考题:试写一段短文说明水分子由土壤经过植物到达大气的路线。短文内应包含下列名词:导管、气孔、土壤里的水、叶肉细胞、根毛。有不少学生在写法上与教参的答案有很大的不同,没有采用平铺直叙,他们的短文中充满了想象、饱含了丰富的情感。有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在一片肥沃的、充满阳光的土地上,生长着许许多多茂盛的植物,它们组成了一片绿色的海洋,为了让海洋更有波浪、更有光亮,每天每一种植物的根毛努力地吸收着土壤里的水,然后导管又不辞劳苦地把水分送到植物的各部分,直至到了叶脉。有的进入叶肉细胞进行生命活动;有的进入叶肉细胞的孔隙。然后轮到可爱的气孔了,这些小精灵们把多余的水通过气孔蒸腾到大气中,大气变为云,下了雨,水又渗到土里,植物们又开心地喝着水。教师在作业后批注:“善于动脑,充满想象和丰富的情感,值得学习。”其实这也包括值得我学习,同时也使我感到了欣慰。

一线教师在利用新教材及生物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时,要加深对课程理念的理解,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抓住探究性学习这个突破口,通过多种途径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真正体现出实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意义。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故乡的杏子
爷爷,谢谢您
我最喜爱的一本书
我的发明
我爱家乡的苹果梨
假如我会变
快乐的节日
未来的汽车
给妈妈的一封信
小书谜的我
阳光下,我们快乐成长
快乐生活之放炮大赛
老师压堂学生心慌
我爱我家的玫瑰花
两校友谊
入党思想汇报相关常识
党员思想汇报格式
入党思想汇报写作基本思路
介绍人意见应注意的问题
写入党申请
入党思想汇报的写法
入党个人学习心得体会
简历型入党申请书
怎样写入党申请书?
思想汇报:关于十七大中文化和大学生的认识
为什么申请入党要写入党申请?
入党自传材料的写法和要求
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进一步认识
如何写入党介绍人的推荐信
入党申请书不能电脑打印,必须亲笔写
我国公证公信力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
我国刑事和解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化解
军婚特殊保制度的立法缺陷及其完善
毒品犯罪中法律疑难问题案例分析
检察技术工作可持续发展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借力统一软件系统有效防止超期办案
关于执法过错责任追究的调研报告
论国际工程承包项目投标阶段的法律风险及防范措施
浅议保证期间的法律性质
欺骗行为与窃取行为并存时应如何定性
信息化技术建设于检察业务管理之重要性
民事调解案件再审程序启动主体存在的问题及反思
未成年人犯罪刑事司法政策的法理分析
房产继承公证中的注意要点分析
外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致死1例法医学鉴定
《悲壮的一幕》教学设计
教案
你知道长城有多长?
创设情景 注重语感——《月光曲》教学体会
《万里长城》教学设计之一
《古诗两首》
《三亚落日》
从“文本课程”到“体验课程”
《将相和》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麋鹿》
《夜晚的实验》
《鸟的天堂》听课笔记
《悲壮的一幕》 第二课时
《小镇的早晨》
《鼎湖山听泉》第三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