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浅论语文智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浅论语文智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0

浅论语文智育的得天独厚的条件

" 主要内容:智育是学校教育的核心因素,也是“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学校教育目标得以实现的关键。语文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环节,它既是智育目标的具体化,更为智育在整个学校教育中的顺利进行扫清了障碍。

关键词:智育 终身教育

智育是我国学校教育中一个必不可少的基本核心部分。我国的教育法对此也有明确规定。1995年3月1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我国学校教育的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各门学科尤其是作为学校教育各学科教学的基础学科,语文学科更是为智育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所谓“智力”,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能确保认识活动有效进行和发展人脑聪明智慧功能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主要由注意力、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思维力这五个基本因素有机结合而成的,其中思维力是核心。”(《智力学教程》易红郡、刘春花、徐芃,汕头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1版,第181页)智育就是培养、形成和发展学生智力的过程。

一、智育贯穿在语文教学的全部培养目标之中

以现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为例,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审美能力,探究能力,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这里,智力的培养与发展,具体表现为学生对语文特别是文学艺术的审美感知,审美鉴赏和审美创造的综合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在审美感知、鉴赏与创造等能力的塑造与培养过程中,继续提高学生的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方法和技巧,智育的培养目标随即得以实现。

相对而言,语文素材的丰富与趣味性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文学作品的强烈的思辩性更容易为学生打开对世界的期待。

二、语文教学的内容提供智育的肥沃土壤 拿古诗教学来讲,由于现代化进程的影响,学生眼前的世界多数已经跳出了历史的古朴、凝重与曲径通幽,要带领学生领略古诗的优美意境,不得不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联想等心理品质。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教师在此就应该指引学生把想象引向气垫磅礴的黄河奇观(可以适当借助一些教学手段如图片、录相等),“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不理解此处运用的是夸张的手法,大概也无从明了“朝如青丝暮成雪”与时间消逝之速的关系了……随着对诗的深入分析,学生不仅能很快置身于诗所营造的氛围之中,而且也能借助自己的逻辑思维而了解诗人的情怀,完成与诗人的“对话”。

有的精力决定了人不可能事事都不得亲历亲为,而且也没必要亲历亲为。前人为我们开掘下来的宝贵经验,我们可以借鉴了来继续开垦之,而尽量少走弯路、歧路。学习前人或时人的文章典籍正是为学生减少走弯路歧路的可能和提供学生智力发展的可靠途径。

但是,既然学校教育的基本目标之一就是智育,那么其他学科的教学也不可避免地各自为智育开辟了道路。如此说来,语文教学中的智育也就没什么优势可言了,是不是?不!答案是否定的。语言教学为智育开辟的领地有比其他学科秘开辟的更为基础,更为有利。

首先,从思维与语言的关系说起。我们知道,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基础,语言能力的发展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一般而言,人的思维能力是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而提高的。表面上看是由于人的阅历的丰富所带来的,实际上却在于人的语言能力的提高。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人在原先的语言能力的基础上,听、说、读、写渐次发展,驾驭语言也就越显得驾轻就熟。与之同步,词汇大量丰富,语法习惯也逐渐了然于胸。凝固在语言基础之上的思维能力,也就随之发展。生活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种现象:刚学会说话的孩子,在表达自己的需求时,往往用又叠词的形式,诸如“车车”、“抱抱”等等。再大一点,他们会说完整的语句了,但却鲜有条理,诸如“我饭吃”之类。在学校教育尤其是语文教育之下,他们开始了大量接触作品,并集中进行听说读写的训练,由组词造句写话继而到完成成篇的作品。我们可以发现,孩子们这时的作品,不仅言之有序(有时也可能例外),而且开始富有起伏变化,表情达意鲜活,逻辑辩证也渐趋成熟。虽然这不一定全部都归功于语文教学,但语文教学中语言训练的作用显然不容小觑。

其次,从语文教学的内容来看。语文教材的文本内容大多生动有趣,较之其他学科,往往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持久化。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除部分说明文(其中也有相当部分是趣味盎然的)外,记叙文、抒情散文、议论文、诗歌、寓言等等,皆情理宜然,能极大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试看《烛之武退秦师》(高中第一册)。赵国陡遭秦晋围攻,原因无他,不过是“无礼于晋,且贰于楚”,单凭此一项,秦晋的唯我至尊与发动战争的侵略本质便一览无余。至于郑国的紧张局势则由“晋军函陵,秦军氾南“渲染得惟妙惟肖。佚之狐向郑伯推荐烛之武,烛之武却又借故推辞,郑伯陪礼,烛之武说秦……文章短短二百来字,但故事发展的波波折折却让人也心潮起伏。单就这一点而言,就扫除了常人认为文言文的枯燥与晦涩之感。不过,这也有赖于教师的教学艺术与学生对文意的领悟。

再次,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掌握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综合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是语文智育的实际内容。学校教育的实质是培养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语文教育的长远目标不是仅局限在让学生能背几首古诗、几篇优美散文、阅读几部名著,而是让学生从中理解、掌握各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能听说、会读写,并汲取书中思想文化等的合理成分和联系实际的能力等等。即语文教育是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人的终身教育。语文教材所精选的课文,多是前人优秀成果。它们往往来源于生活,但又超越生活。语言教育不是要引导学生照搬这些书中经验,而是在于从中探寻生活的规律。

最后,语文智育的发民为整个学校教育的智育发展提供条件。语言教育中培养起来的学生驾驭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使其他学科的智育更加得心应手。对其他学科的学习,首先必须洞悉这些学科中的表述文字的含义,其思维根基在于扎实的语文基础知识。理解了这字的含义,继而得以分析并解决问题,这仍依附于对语言文字的理解、运用能力。

语文教学的特殊的人文性与工具性决定着语文教育在学校智育目标中的举足轻重的影响。如何真正发挥语文教育的潜力,推动学校智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广大教育同仁的鼎力探索。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谈中学生出国留学之利与弊
中学生该不该看武侠小说
中学生该不该读武侠小说
名著“必读”还是“选读”
中学生要不要读名著
人类会自己毁灭地球吗?
中学生该不该看武侠小说
中学生要不要读名著
中学生为何不读名著?
流行文化
中学生出国留学弊大于利
中学生该不该看武侠小说
中学生课外时间应多读名著
人类会自己毁灭地球吗?
人类会毁灭地球吗?
基于ASP的网上图书交易系统
浅谈计算机技术教学中的创新研究
虚拟制造技术的相关概念及其应用
提高网站在Google中的排名——面向搜索引擎的网站设计
基于Ethernet和Web网络控制系统的研究
基于主动测量的IP网络端到端性能瓶颈定位研究
Vc 下如何利用Matlab工具箱进行数字信号处理
ASP 3.0高级编程(四)
试论应用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
基于.NET的DCS组态软件研究与设计
基于LINUX的UPnP在家庭网络中的研究
基于主动网络的流媒体可靠组播算法研究
前馈神经网络参数和结构的优化策略研究
VFP论文选题汇总(计算机软件工程)
基于CRM的电子商务实施探讨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整体阅读感知
《自然之道》训练素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重难点分析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重点字词意思
《自然之道》写作指导
《自然之道》作家及作品介绍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重点问题探究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老师语录
《自然之道》范文习作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一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随堂练习 巩固篇
《自然之道》美文欣赏 三峡之秋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随堂练习 提高篇
《自然之道》教学设计二
《黄河是怎样变化的》文学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