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试论语文活动课的本质

试论语文活动课的本质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5-04

试论语文活动课的本质

" 为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全面实现育人目标,我国新的课程计划改变了原来单一的学科课程结构,将“活动”纳入课程体系。近年来,对这一新型课程的本质,理论界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具体到“语文活动课”,研究尚不深入。如“语文活动课”的本质问题,迄今尚未见到全面的、有说服力的论述。理论研究的滞后,必然带来实践的偏差。当前许多语文活动课名实不符,或失去“语文”特性,或失去“活动课”的特性,难以发挥其功能作用。提高语文活动课的教学质量,以对其本质的正确认识为前提。仅凭对活动课程“类”的认识来开展工作,实践证明远远不够。

本文拟就语文活动课的本质问题作一初步探讨。

一、语文活动课中的“活动”

“活动”是一个使用频率极高且内涵十分丰富的概念。何谓“活动”?马克思主义认为,活动是人认识与改造客观世界以满足主体需要的过程,是人的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方式。其基本形式是实际的感性的活动,即变革自然、改造社会的外部实践活动,然后是其他形式的活动,如内部意识的、思想的活动等。主动与能动是活动的特征。活动既指具体的行为,又指抽象的行为;既指外部的人与物、人与人的互动过程,也指人的内部的心理过程。具体到教学领域,活动指在教育情境中学生认识世界与发展自身的过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吸收间接经验的活动,二是取得直接经验的活动。活动课中的“活动”指的是后者。活动课程最初是作为学科课程的替代物提出来的。其创立者是美国教育家杜威。他认为传统的分科教学忽视儿童的特点和需要,割裂了知识间的联系,也割裂了儿童生活与认识世界的过程,因此提出了“学校即社会”、“教育即生活”的口号,主张“从做中学”,并进行教育实验,试图用以儿童为中心的活动课程取代学科课程。在课程发展史上,这是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改革。由于矫枉过正,犯了“有我无你”的错误,改革没有成功。但其理论对各国课程编制工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人们发现,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并非冰炭难容。学科课程使学生在较短时间内掌握人类积累的大量知识,活动课程能发展学生的个性,沟通学校与社会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生活实践能力。实现两类课程的优势互补,是我国新的课程计划设计的基本思路。经过近年来的研究,关于活动课的基本特征,人们已取得较为一致的认识,这就是“四性”。趣味性:活动设计以学生的兴趣与需要为主要依据,活动本身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综合性:活动课涉及多种知识技能,具有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实践性:注重与生活的联系,通过知识技能的运用,在做中学,学中做,不断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自主性:活动目标、内容及形式的确定,符合学生的意愿,活动过程主要由学生组织,教师扮演顾问和协助者的角色。很明显,活动课是一种与传统学科课程相对的新型课程。其基本特征的抽象与概括,是以学科课程为参照的。从中我们也可以看出,活动课中的“活动”有着特定的含义(“活动”的狭义):它不是指以文字、符号、图片为主要媒介的接受性、传承性活动,而是指变革现实的操作性活动。按照这一认识来考察当前的语文活动课,我们会发现其中许多不具备“活动”的特点。下面是几则摘自报刊的起示范作用的实例。修改病句。发给学生有病句的试题,学生当“医生”修改病句,对了给予奖励。唱读结合。教完了《富饶的西沙群岛》,师生齐唱《西沙,我可爱的家乡》。温故学新。教学《一夜的工作》时,指导学生回顾《周总理的睡衣》、《温暖》和《一个降落伞包》。填字游戏。设计一些纵横交错的方格,填上一些字,留一些空格,让学生填字组词。……这里仅从“实践性”角度作一简析。乍一看,上面这些“活动课”均具备“实践性”,但其实践方式并未超出语文学科课程教学的范围。换句话说,这些“活动课”算不上真正的语文活动课。“实践”是与“认识”相对的一个概念,指人们有目的地改造自然、社会和人自身的感性活动。对数、理、化等学科来说,学科课程的教学主要是认识过程,即通过接受方式,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而语文学科课程的教学虽然也要学习间接经验,但主要是培养言语实践能力。听、说、读、写是一种技能,“凡是技能,惟有在实践中才能练就”(叶圣陶语)。故“实践性”是语文学科课程和语文活动课的共性。二者在实践方式上有区别:

第一,二者对象不同。学科课程中的“实践”围绕教材进行。活动课中的“实践”要解决的是课本以外的听、说、读、写问题。

第二,二者难度不同。学科课程中的实践过程是间断的,任务是单一的,且有教师指导;而活动课中的实践过程是连续的,任务是综合的,实践中的问题基本上由学生独立解决。为发挥语文活动课的特有功能,设计语文活动课时应体现这种“区别”。

二、语文活动课中的“语文”在“活动课”前面加上“语文”一词来限定,旨在将语文活动课和其他科的活动课区别开来。但在教学实践中,不少语文活动课中的“语文”特色不够鲜明。这与传统语文学科课程教学长期找不准自己的立足点颇为相似。究其原因,语文本身的综合性和基础工具性给语文活动课的内容与形式的选择带来了困难。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语文科和其他学科本来就不在同一层次上。不管哪一个科目的学习,都离不开听、说、读、写;但并非有听、说、读、写活动的课都是语文课。除语文外,所有科目只是借助听、说、读、写活动来完成自身的任务,并不以学习语言为目标。语文单独设科时便给它规定了特有任务:这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兴趣、能力及习惯。作为语文学科课程的搭档,语文活动课理所当然地要承担这一任务。与上文所说的语文活动课的“学科化”相反,当前语文活动课的“非语文化”现象也较突出。虽然符合“活动”的特征,但活动设计主观上或客观上偏离了目标。例一,带学生参观烈士事迹展览,回校让学生写感想。例二,指导学生用彩纸拼图案,然后说说图案是什么意思。例三,组织学生进行种、养活动,然后让学生说说种养经过和收获。上面的活动课都有说或写的活动,但如果从计划到实施缺乏语文训练意识,很可能上成思品课、美术课和自然课。这种情况时有所见。那么,在语文活动课中怎样突出“语文”特性呢?这就需要抓住“言语交际性”这一重点。学科课程教学主要根据教材来指导学生练习言语交际;语文活动课应提高要求,引导学生通过言语交际来解决实际生活问题,使言语活动产生社会作用。在这一过程中进一步提高言语交际能力,培养良好的言语习惯。这样定位,既体现了与最初的活动课的渊源关系,又符合语文教学的实际需要。这样,通过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运用已有的言语能力去解决生活中的诸多问题,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感受语文的重要作用,激发他们更好地学习语文,并运用语文工具为社会服务的兴趣。正确认识语文活动课的本质,教学中许多纠缠不清的问题会变得清晰和简单起来,操作的盲目性和随意性会逐步消失。我们相信,随着研究和实践的深入,语文活动课在培养学生语文及其他多种素质方面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新龟兔赛跑
我长大了
小金鱼
洗碗
美好的梦
龟兔赛跑(续编)
可爱的家乡
龟兔第二次赛跑
郑州亮起来了
我的一位好朋友
让座
航天飞机的自述
五彩缤纷的香港
白衣天使——我爱你们
钓虾
我们有死的权利吗
论医患关系的法律属性(2)法学理论论文(1)
司法独立制度建设的人文基础探讨法学理论论文(1)
系统政治学对系统法学的启示法学理论论文(1)
论司法独立及其实现法学理论论文(1)
否决一府两院报告是喜是忧法学理论论文(1)
欺诈概念辨析法学理论论文(1)
信息时代公共领域的结构与功能法学理论论文(1)
法律对罢工权的确认及规范法学理论论文(1)
论权力腐败的法律监督法学理论论文(1)
西方法治产生的深层历史根源、当代挑战及其启示
试论法官素质的提高法学理论论文(1)
立法价值及其选择法学理论论文(1)
论法治与市场经济的内在契合性法学理论论文(1)
因欺诈订立的合同效力之比较研究(2)法学理论论文(1)
《中彩那天》教学建议
《一株紫丁香》(课堂实录)(1)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六
《一株紫丁香》的教学随笔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一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二
《中彩那天》 B案、教学实录
《一株紫丁香》教育叙事
《一株紫丁香》听课点评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三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五
《一株紫丁香》教学设计四
《一株紫丁香》教学实录
《一株紫丁香》课外阅读资料
《中彩那天》A 案、教学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