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29
哲学家哲学思想发微
哲学家哲学思想发微 哲学家哲学思想发微 哲学家哲学思想发微
一、哲学的综合与创新
二、古今中西之辨
三、民主、理性与新启蒙
抗日战争时期,张申府先生旅居重庆,积极从事抗日民主活动。《思与文》中对“民主”之义也多有阐发。他指出:“民主有三要点。
一、大家的事大家来作。
二、根据大家的意思作。
三、我做不好,即负责而去,让别人来作,予别人以机会。”(《思与文》第96页)张申府先生强调“理性”是民主政治的根核。他说:“理性是民主的精神。……什么是理性呢?那就足有五特征:
一、说话做事,有根有据,有条有理。
二、说话听话,必要找真,必要找其意味,或其所关联,所姻缘。
三、能于异见同,于现实看出可能,能由前提推结论,承认了前提就承认结论。
四、能分析,能分别,明分际,有分寸,守分量,重分明。
五、承认有它,作面面观,敬重他人,肯替他人设想。”(《思与文》第96—97页)与“理性”相反的是非理性,具体表现为“成见”、“偏见”、“独断”、“武断”、“迷信”、“盲从”、“放纵感情”、“任称嗜欲”、“意气用事”、“过分”、“失所”、“不当”等,这些非理性的因素,是不利于民主政治建设的。
依据张申府先生关于理性的特征及理性与非理性的辨析,可以将“理性”概括为一种人类特有的思维能力和精神品格,其核心要素即重事实、明事理、尊重他人。民主政治是人类理性的制度化,理性是民主制度的精神,离开了理性精神,民主政治就是一种空洞的形式。
清末民初直到三十年代种种宪政和民主改革的失败,说明了这一点。当时的中国之所以迟迟走不上民主政治的轨道,不是没有立法、制度和组织形式,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当时鼓吹宪政的人或实践宪政的当权者,缺乏理性的品格。
联系这一点,我们感到张申府先生关于理性与民主的认识是十分深刻的。张申府先生还谈到理性与人的情欲、生活习惯的关联,理性与理智的区别。
认为“理性”不是不要情欲,而是以理性来调理情欲,使之适度而有条理。又说,理性既不是像黑格尔所说的那种作为“世界本原或力量”的绝对精神,也不是中国古人所说的先验的“良知”,而是“生活在社会中应有的一种生活行动的习惯”(《思与文》第97页),此种作为“生活行动习惯”的理性,是十分值得发挥显扬的。
张申府先生强调,“理性”源于生活和环境的磨炼。常言道“经一蹶者长一智”。
他说:“人的理性,也是由经蹶长出来的。换言之,就是由自然与社会的环境,生存与生活的需要,给迫出来的。
是‘天生’的,也是‘人生’的,可绝不是生来就有的。”(《思与文》第123页)关于理性与理智之不同,张申府先生说:“理智是秋水无波的寡妇,理性是饱经世变的哲学家;理智是一种机能,理性则是一种态度、习惯。
”(《思与文》第30页)原文各分句间都是句号,这里根据语义重新标点。这里对“理智”与“理性”做了两层比较。
第一层文学色彩较浓,但要表达的意思还是明白的,强调“理智”是排除主观情感的客观的认知能力,理性则属于基于实践经验和社会磨练积淀而成的人生智慧;第二层意思是说,“理智”属于生活的工具与技能,亦即今天所说的工具理性;“理性”关涉生活的目的和意义,属于今天所说的价值理性。理智与理性在思维结构中定位不同,两者是体与用、认知与价值、工具与目的之关系。
值得注意的一点是,对于五四时期一再拔高的西方理性传统,张申府先生并不盲目遵从,甚至认为自古希腊阿那柯萨哥拉、亚里士多德到近代笛卡儿、休谟、康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父母的爱
- 父母的爱
- 我爱中国汉字
- 父母的爱
- 愤怒与惋惜
- 父母的爱(11)
- 有趣的汉字2
- 父母的爱
- 有趣的汉字
- 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演讲稿
- 父母的爱
- 有趣的汉字1
- 愤怒与惋惜
- 神奇的汉字
- 父母的爱(13)
- 老施工员的工地经验分享
- 建筑施工中后浇带知识讲解
- 工程深基坑常见支护形式归纳学习
- 土建主要分项工程施工方案编制要求
- 某厂区高支模工程施工方案
- 常用建筑材料试验与要求
- 我学习11G系列图集后的一些认识
- 基坑施工中的地下水处理实例
- 建筑图纸会审要点大全
- 建筑施工中的二十个“不准”
- 浅谈砌体墙的质量问题
- 砼工程常见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
- 钢筋工程量计算规则经验之谈
- 新图集受拉钢筋锚固长度解读
- 建筑工程常见疑难问题解答
- 《吃水不忘挖井人》重点字词梳理
- 《吃水不忘挖井人》重点问题探究
- 《称象》教学目标
- 《吃水不忘挖井人》随堂练习:巩固篇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难点
- 《吃水不忘挖井人》随堂练习:提高篇
- 《称象》教学重点
- 《吃水不忘挖井人》美文欣赏:一杯牛奶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整体阅读感知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重点
- 《吃水不忘挖井人》老师语录
- 《吃水不忘挖井人》教学目标
- 《吃水不忘挖井人》重点字词意思
- 《吃水不忘挖井人》作者介绍
- 《称象》教学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