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
翻新时间:2023-08-05
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
编辑。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成语教学
摘要: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中华民族古代和现代的智慧,也大部分保留在汉语言文字中。成语是汉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髓,如何掌握并应用成语,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困难,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解决的问题。本文基于自己的教学实践,提出几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教授成语的方法,以期与大家探讨,共同提高对外汉语教学质量。
关键词:成语;对外汉语;成语教学 引言: 汉语是五千年汉文化的载体,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所创造的灿烂文化无不在汉语中得到广泛而深刻的体现。作为汉语词汇的重要组成部分——成语,更是民族文化的瑰宝,富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点。对外汉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又是跨文化www.Lwlm.com教学。因而,如何更好的实施成语教学,就显得极其重要。 一、成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对外汉语成语教学中,由于认识或理解的不同,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从学习者角度来说,受制于本民族文化的影响,以及自身文化知识的欠缺,学习者对成语意义把握不准确,容易将成语中所认识的词的意思相加当成整个成语意义,以偏概全。在意义理解上他们多用已知的字的义项去理解成语中比较生僻字的义项。由于文化因素的干扰,他们大多不知道引申义和比喻义而误用成语。另外,没有把握成语的附加意义也容易造成意义理解上的偏差。 从教师的角度说:一是自身定位不准。对外汉语教学长期以“词本位”为主,无论在教材编写还是教授环节,都深受影响。把“成语”当单纯“词语”来学习,没有关注词语之间的内在联系,而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教学的简便,往往也只是稍微解释一下成语的大致意思。 二、成语教学的几点尝试 如何更好的实施成语教学呢?结合学生在学习中出现的困难以及自身的教学实践,列举几点尝试,与大家共享。 1、构词法 成语基本上是一字一义,按其组成成分之间的语法关系进行理解。例如“拜——相——封——侯”、“张——牙——舞——爪”等,通过对成语构词的分析,在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经过比喻、引申推导出成语的意思及应用属性。 2、提纲挈领法 对于成语中含有数字的成语,抓住其中的“纲”——成语中的数字,解释数字中的文化内涵,就能很好的掌握和运用这样的成语了。例如“一心一意”,“一”代表“整体”与“初始”,这里的“一”就不是简单的数学概念,而是“全心全意”了。再如“三”代表“众多”与“有成”;“九”代表“尊贵”与“久远”,所以“三思而行”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九五之尊”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 3、举一反三法 在成语教学中,帮助学生学会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不仅提高掌握速度,还能提高掌握成语的效率及质量。 (1)抓高频语素 构成成语的各个语素,在实际应用中并不是平等,有的语素偶尔出现,只需点到为止,有的语素反复出现,“备课时就要有意识地做好启发、引导的设计工作,教学时举一反三,由一语素义的重点讲解而串联出一组与之有关的词语。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 效的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的方法”。如“闻”字,本义是指“听见”,现在一般指“用鼻子嗅”,可先讲清这种差别,成语“充耳不闻”、“闻所未闻”、“耳闻不如目见”、“闻风而动”、“闻过则喜”等,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2)抓高频格式 成语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形成了一定的型式。因此,许多成语呈现出明显的模式化框架结构。“依据一定的格式,通过改换某些构词语素,便可引入一系列同格式的成语。教学时可依据这些具有派生能力的格式,举一反三,让学生掌握更多的www.Lwlm.com新成语。”如“惊弓之鸟”,可先告诉学生“之”相当于现代汉语助词“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再让学生举出具有“xx之x”格式的成语,如“不速之客”、“莫逆之交”、“弦外之音”、“乌合之众”等,他们可推知这些成语也是定中式的名词性成语。这样,既加深了理解,又扩大了学生的词汇量。 四、成语接龙法 通过成语接龙,巧妙的复习学过的成语。以生动有趣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成语。 结语 成语是汉民族语言和文化的精髓,如何掌握并应用成语,是汉语学习者的困难,也是对外汉语教学中应解决的问题。成语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一个细小但十分重要的环节。希望此文能抛砖引玉,引起大家在对外汉语教学上的探讨,探索出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 可爱的小鸡
- 捧(pong)水花
- 摘葡萄
- 戏说春天
- 妈妈的爱
- 枪
- 火辣辣的太阳
- 一个漂亮的小才女
- 我爱我的妈妈
- 牵牛花喇叭
- 我有一个美丽的日记本
- 我学游泳了
- 我有一个好朋友
- 给小狗洗澡
- 黑猫警长抓坏蛋
- 关于政体、法治和执政方式的思考
- 大胆进行体制创新推进我省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 县制:乡土中国的行政基础——县制丛谈之一
- 从经济学与社会学中“人”的预设对二者方法论的思考
- “美术”对艺术100年历史的误读与偏离
- 中国地方政府治理结构改革——一种财政视角的分析
- 死者人格精神利益保护:案例比较与法官造法(1)论文
- 香港电影产业:亟待拯救
- 藏族舞蹈审美特征略探
- 音乐与诗歌关系”笔谈[五篇]
- 论中国现代幽默喜剧的英雄化
- 熊佛西:中国现代戏剧教育的丰碑
- 浅论消费者安全权权利性质辨析(1)论文
- 简析民事诉讼法之法院职员回避(1)论文
- 试论消费者安全权的保护现状与法律对策(1)论文
- 《小小竹排画中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5
- 《四季》教学设计18
- 《四季》教学设计15
- 《小小竹排画中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2
- 《四季》教学设计8
- 《小小竹排画中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3
- 《小小竹排画中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 《四季》教学设计14
- 《小小竹排画中游》第一课时教学设计4
- 《四季》教学设计16
- 《四季》第二课时教学设计2
- 《四季》教学设计6
- 《四季》教学设计17
- 《四季》教学设计9
- 《四季》教学设计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