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儒家思想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试论

儒家思想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试论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3-10

儒家思想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试论

儒家的人生观、批判精神、荣辱观及教育思想与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查字典论文网为您编辑了“儒家思想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试论”

儒家思想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试论

当前一些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受拜金主义、享受主义等西方腐朽思潮的侵蚀,其思想行为、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都表现出一些不良倾向,这反映出当前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工作的严峻性和紧迫性。我们应该深刻地认识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精神实质及现实指导意义,把其中先进性和积极性的内容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结合起来。

一、儒家批判精神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

春秋时代,面对“礼坏乐崩”的社会现实,“士”的本性使得知识分子为探索美好的世界而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孔子提出“士志于道”(《论语·里仁》),就是号召读书人为了心中的“道”而拿起批判的武器,对社会现实进行反思,找出一条通向伦理社会的道路。儒家奉行“知行合一”的修身准则,知识分子为了成就理想人格,向来“即知即行”,表现出强烈的入世态度,心中怀着对“道”的真诚,积极投入到改造世界的行动中去。

随着中国逐步融入经济全球化浪潮之中,大量西方的价值观念涌入,不可避免地与原有正统思想发生激烈碰撞。面对多元世界,许多大学生感到无所适从,道德精神世界物质化现象日趋严重。因此高校应该把践行儒家批判的精神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教育中的重要内容。大学生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信念,就必须保持批判意识,首先要有一个正确的出发点,即站在谁的立场上,为谁说话。儒家思想实际上是教导知识分子以匡正时弊、救世济民为己任,其民本主义思想与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对事物的评判性认识要站在广大人民群众的立场上。

保持批判意识不能人云亦云,必须明辨是非。当今社会思潮纷涌,利益矛盾复杂,要引领社会的正确前进方向,必须有广博的社会知识和科学的思维,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理所当然是担此重任的主体。所以,大学生应刻苦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特别是对于各种西方思潮,应认真研究其形成历史和适用条件,分析其在什么条件下能对中国社会发展起积极作用,不能盲目跟风。

二、儒家积极入世的人生观与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优良的历史传统,它是千百年逐渐形成与巩固起来的中国人民对祖国的一种最深厚的情感。这种情感集中表现为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表现为中国人民为争取祖国独立富强而英勇献身的奋斗精神。

在春秋战国时代,政治极为动荡不安,面对时事沧桑,天怒人怨,当时的作者无不忧人如焚。孔子说:“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孟子主张忧患应是君子基本的安身立命的态度,他说:“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居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孟子·滕文公下》)“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孟子·尽心上》)这里的“道”就是其济业救民的仁政主张。孔、孟所宣扬的兼济天下、博施于民,其间透现着一股强烈的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意识。儒家以“修身”为根本,以“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人生目标,充分表现出儒家以悲天悯人的胸怀、如履薄冰的态度,反思时艰的忧患意识。践行济世救民的人生理想,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观。

由此可见,儒家思想中蕴含着深沉的忧患意识,它的心系天下及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人生观所寄意的正是对社会命运与国家前途的关注。这种忧患意识既在古代社会造成了深沉的理性思考,也凝聚了社会注意力于民族与国家的兴亡上。这种高度的主体关注,成为爱国热情永不枯竭的源泉。其次,儒家的济世救民和天下为天下人之天下的理念,突出表现了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充满了任重道远的历史责任感与“舍我其谁”的使命意识,充分地突出了国家与社会的利益,极大地激励了无数仁人志士为国家的统一和完整英勇奋斗,为国为民慷慨赴难。因此,儒家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爱国主义教育具有非常生动鲜明的指导作用。

三、儒家荣辱观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

以重视和擅长道德教育为特色的传统儒家学说,十分强调荣辱观的价值地位和社会功能。儒家荣辱观内容丰厚、旨意宏远,其中包含着许多值得借鉴的思想精华,通过批判改造,扬弃糟粕,可以成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的重要资源。

儒家荣辱观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可以概括为:知耻,求荣。儒家的知耻,亦即所谓羞恶之心、廉耻之心。孟子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孟子·公孙丑上》)朱熹说:“耻者,吾所固有羞恶之心也。存之则进于贤,失之则入于禽兽,故所系为甚大。”在儒家看来,人应该能够按照人的本性来行事,并能够为违背人的本性的言论和行为而感到羞耻。如果一个人没有羞恶之心,寡廉鲜耻,那他就不能称之为人。儒家的这一观点,深刻地揭示了知耻的实质及其道德价值。

传统儒家荣辱观并不停留于对知耻的肯定上,而是进而倡导求荣,鼓励追求更高的道德价值。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孟子说:“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儒家学派的荣辱观是建立在人性和天命的基础上的。对于真正有道德的人来讲,“有恒产”并不是“有恒心”的必要条件,人的内在意志才是形成道德动机的根本动力与原因。

一个人要有内在意志力,就必须修身。怎样修身?修身的根本是知荣辱,培养正确的荣辱观,形成正确的日常处事原则。从手段和方法上看,一是要“反省内求”,通过反省,得到提高;二是“践行”,实实在在地去实践。通过践行,巩固和发展正确的道德行为动机。反省内求,首先就要知耻。一个有道德的人,应当“行己有耻”,也就是说要有羞耻之心。只有知耻,才能自觉地趋荣避辱。所以曾子说他:“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践行就是用行为实践去巩固道德信念,包括巩固正确的荣辱观念。所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三字经》),就是这个意思。

我国的社会主义实践经验也表明,社会进步和国家治理的关键均在于人。社会的现代化有赖于人的现代化。而人的现代化不仅在于知识、技能的现代化,而且在于道德、人格、行为方式的现代化。因此,以儒家荣辱观和道德观为起点,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培养具有现代道德、现代人格、现代生活方式的现代人,不仅是社会教育的根本职责,还是国家治理的基本职能。

四、儒家教育思想与创新人才培养教育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论语·述而》),“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索,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点”(《学记》)。高明的教师的教学,在于善于引导:引导学生,但决不牵着学生的鼻子;严格要求学生,但决不使学生感到压抑;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决不把最终结果端给学生可见。“愤”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正在积极思考,急于解决而又尚未搞通时的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对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适时给以指导,以帮助学生开启思路,这就是“启”。“悱”是学生对某一问题已经有一段时间的思考,但尚未考虑成熟,处于想说又难以表达的另一种矛盾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思路,弄清事物的本质属性,然后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这就是“发”。由学生自己去思考,等到学生处于“愤”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一种矛盾而又无法解决时,教师才去点拨一下。然后又让学生自己继续去认真思考,等到学生进入“悱”的心理状态,即遇到思维过程中的第二种矛盾且无法解决时,教师又再点拨一下,从而使学生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此举无疑有着深刻的认知心理学基础,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因而具有更高的理论价值。

再以“因材施教”方法而论。在《论语》中,不少生动的事例表明,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学生有不同的教法。总之,根据每个学生基础和造诣的不同,孔子对同一问题作出了四种深浅不同的回答,既切合每个学生的思想实际,又符合“仁”的基本概念。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尤为重要。必须把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和充分激发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放在首要位置,创新教育要求学生学习的不是系统化知识本身,而是认知能力的掌握,即让学生学会如何学习。如前所述,孔子教育思想的重要特色之一是非常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和学习主动性的发挥,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心理状态,用现代的术语表示就是认知活动。重视学生的认知活动和学习主动性就是重视学生认知能力的培养。孔子首创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和“因材施教”的教学方法就是指导和培养学生发展认知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有效方法。

儒家思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因此,我们应“择其善者而从之”,批判地继承和吸收儒学文化,积极发掘和弘扬儒家思想中积极的因素,把它贯穿于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构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教育过程的始终,以培养出更多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2]周宇.试论儒家优良道德思想与德育[J].交通高教研究,2003,.

以上就是我们为您准备的“儒家思想和高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试论”,更多内容请点击查字典论文网论文频道。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贵州小朋友的一封信
写给父母的一封信
给爸爸妈妈的一封信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致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知心姐姐的回信
给四川灾区小朋友一封信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路边小摊小贩的一封信
遥寄四川小朋友的一封信
给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心存感激——致老师的一封信
写给远方小朋友的一封信
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与现实生活世界
浅论素质教育目标下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育
浅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创新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生命立场
浅议提高高职马克思主义理论教学针对性与实效性的思考
关于网络时代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面临的新课题
试论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实践教学形式多样化探索
试析网络平台中的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建设策略
马克思主义理论课课堂教学的几点启示
浅析新时期中国青年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
浅议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中的缺陷及解决措施
试论马克思主义理论课教学应突出方法论意义
试论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
浅析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探析
简析生命关怀视阈下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之二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之三
《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之八
《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之九
《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之一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之四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设计之四
《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之七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设计之五
《小白兔和小灰兔》教学设计之三
《两只小狮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之一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之五
《快乐的节日》教学设计之一
《两只小狮子》教学设计之六
关于《两只小狮子》的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