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4-01-17
浅谈生态文明及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摘要:善待地球,科学发展,就是要正确对待地球自然系统,特别是要珍惜地球母亲赐予我们的自然资源,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把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深刻认识到了人与自然和谐对人与社会全面发展的重大意义。关键词: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落实科学发展观,就必须了解人与自然关系的发展变化,并深入理解人与自然相互作用的规律,从而充分认识统筹我国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要性与紧迫性,为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建立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生态文明新构架。应当说,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必由之路,完全符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潮流。
1、生态文明中人与自然的基本关系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是:肯定人是自然界的相对主体,人类的社会经济必须继续向前发展。同时,要清醒认识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和自然资源的有限性,努力做到在与自然和谐共处中,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这就是人类社会的新的文明——生态文明。
1.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理论内涵
人与自然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类对自然的影响与作用,包括从自然界索取资源与空间,享受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功能,向环境排放废弃物;二是自然对人类的影响与反作用,包括资源环境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制约,自然灾害、环境污染与生态退化对人类的负面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对客观自然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在人类社会不同的发展阶段,人类对人与自然的认识有显著的不同。当前大规模的、无序的人类活动已打破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和生态结构,正深刻地影响和改变地球生态系统的演变路径和方向,对人类生存安全构成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人与自然和谐,从理论层面上看,它应是人与自然互相适应的辨证统一、互动和谐;从实践层面上讲,它应有人与自然双方均处于既被改造又应保护的关系之中。历史经验表明,当人类与自然处于平等、互利、和谐关系的时候,自然也能为人类提供良好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文明是反映人类社会发展程度的概念,它表征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水平与整体面貌。从历史上看,人类文明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三个阶段。目前,人类文明正处于从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过渡的阶段。如果说以工业生产为核心的文明是工业文明,那么,生态文明就是以生态产业(或产业生态化)为主要特征的文明形态。从广义上讲,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人类文明形态。从狭义上讲,生态文明则是指文明的一个方面,即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间所达到的文明程度,它是相对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而言的。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天成的。人不能选择脱离自然的道路,只能选择某种有利于自身发展的与自然的关系。在人的能力空前提高的今天,人与自然的关系在很大程度上还要依赖人的价值观、生活方式、社会关系等诸多因素的协调和谐。生态文明发展到今天,不能不说是人类开始了为有效遏制生态危机,为自己重建一个可以使儿孙万代永续发展的绿色家园做了一次有益的伟大尝试。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快乐的星期天
- 一封信
- 续写《鹬蚌相争》
- 我和“小萝卜头”比童年
- 说说我自已
- 第一次买菜
- 铅笔盒
- 七色花
- 续写《会摇尾巴的狼》
- 看图一朵香花
- 我的小房间
- 日记一则
- 小鸭子
- 我的小房间
- 运动会
- 恶意失权规则的价值分析_经济法论文(1)
- 物权制度设计的正义维度与效率维度
- 注册商标合理使用的司法判断_经济法论文(1)
- 股权继承问题研究_经济法论文(1)
- 日本破产法改革概要_经济法论文(1)
- 专利的强制许可制度_经济法论文(1)
- 市场是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的最好认定者_经济法论文(1)
- 我国QFII制度的研究与思考_经济法论文(1)
- 从市场角度看我国反垄断法规的缺陷_经济法论文(1)
- 论机动车强制险与交通事故赔偿案的处理_经济法论文(1)
- 撤销权若干问题研究_经济法论文(1)
- 惩罚性赔偿性质问题研究_经济法论文(1)
- 保险代位制度的立法不当及制度重构_经济法论文(1)
- 商标权利非法转让的法律救济模式初探_经济法论文(1)
- 作为社会规范的技术与法律的协调_经济法论文(1)
- 《回声》教学设计
-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二
- 《难忘的一天》教学设计.
- 《窗前的气球》教学设计
- 《蜜蜂引路》综合资料3
- 《秋天的图画》教学设计
- 《从现在开始》教学设计
- 《蓝色的树叶》教学设计
-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一
- 《欢庆》教学设计
- 《假如》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学设计
- 《黄山奇石》教学设计
- 《活化石》教学设计
- 《风娃娃》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