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中国食文化

中国食文化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中国食文化

面条的老祖宗

张岱的「夜航船」说:「魏作汤饼,晋作不托。」他自己注解说,「不托即面,简于汤饼。」不托是什么?有人说是指「不托」之作,表示比做汤饼更简单的做法,所以判断不托正是近似面条的麦制食品了。

所以一般都认为汤饼之后有不托之后有索饼,而索饼两个字是随形而起的名字,绳索似的饼,不是面条是什么?「齐民要术」记载的水引饼做法,即是索饼的做法,就是把面团搓到好像筷子那般粗细,以一尺长度为一段,再在锅边上搓到像菜叶那般薄。这岂非就是粗面条了?

因此面条的起源,应该是在魏晋前后这段时期了。

不管是面条还是面饼,吃的时候都用热汤,因此吃起来便会大汗淋漓。这大汗淋漓的情况,在历史上有个故事,是利用来测试一个人是否在脸上抹了粉。

那是「世说新语」里的故事,说何叔平是个美男子,脸色白得很俊,魏明帝怀疑这是涂脂抹粉的效果,便在夏天的时分,请何叔平去吃热腾腾的汤饼,吃得何叔平大汗淋漓,自然用红色的衫袖去擦汗了。一擦的结果,那个俊脸不但没有变色,反而白里透红呢。

这时吃的面种,都是热的。到了唐朝,便有了凉面。杜甫有首诗叫「槐叶冷淘」「唐六典」有「冬月量造汤饼及黍臛,夏月冷淘、粉粥。」的句子,这冷淘,后人考据的结果,是「过水凉面」。面条的吃法,便开始有变化了。

宋代以后的面

面食的变化,是到了宋代才开始多样,有了炒、燠(即是焖)、煎等方式,而且还在面中加入或荤或素的浇头。根据「东京梦华录」、「梦梁录」、「武林旧事」等书的记载,当时的面有「拌肉面」、「火燠面」、「桐皮熟脍面」、「猪羊盦生面」、「丝鸡面」、「三鲜面」、「鱼桐皮面」、「盐煎面」、「笋泼肉面」、「大熬面」、「子料浇虾

【操】」、「银丝冷淘」、「大片铺羊面」、「炒鳝鱼面」、「笋辣面」等。

发展至今,面食的方法有多少种?我手上有一本「大连出版社」的书,书名叫「中国面条五百种」、再加上随意的变化,不止千种吧?

最近香港流行兰州拉面,面条却是拉出来的。清朝的「调鼎集」倒有一则「兰州人做面」:「兰州人做面,以上白面用蛋清揉入,工夫最久。用指尖随意捏成细条,长丈余而不断,亦绝技也。

【车】螫汁和面,或做饼,或切面,一切鲜汁皆可,如火腿、鸡、鸭、鲜蛏、鲜虾。芝麻去皮炒熟,研细末和面。散面入粥搅匀。

由此看来,兰州岂止拉面那么拉几把而已?绝技还多着呢。香港的荃湾据闻有家拉面馆,就有各式各样的汁和面,如墨鱼汁和出的黑面条,菠菜汁和出的绿面条都有,不知咬口够不够韧?

超市中卖的面,试过数十种,最好是日本的「赞歧」,最平宜的最耐煮而有咬口。

怪名字的面

林洪著的「山家清供」,记载了清朝一道面食,是可以把肚里的寄生虫打出来的。这道面食叫做「地黄馎饦」,馎饦,即是不托,就是很宽的面条,而地黄,即是广东人说的生地,是一种多年草本植物,高六七寸,叶椭圆,叶边有锯齿,花黄白而带紫,果实有如小麦粒,细如手指,皮是赤黄色,晒干后是黑色。

根据「山家清供」的记载,说崔元亮在「海上方」里说,「地黄馎饦」能治心痛和去虫积。做法是把「地黄大者净洗,捣汁,和细面作馎饦,食之出虫尺许。」又说在正元年间,有一女子做了地黄凉面来吃,打出了一只像蟆的虫,从此心病去除。「本草」说,入水后浮起的叫天黄,半浮半沉的叫人黄,沉底的叫地黄,最好。捣成清汁煮粥吃也有益处。

韩奕的「易牙遗意」记载了元朝的「麸鲊」,是用一斤面筋切成细条,用红曲末来染红,把共重一斤的笋干,萝卜和葱白切成丝捞匀,再用二钱熟芝麻、二钱花椒、砂仁、土茴香和茴香各半钱,少量盐及三两熟香油拌匀,便可以食用。

「调鼎集」则记录了「水滑扯面」:「白面揉作十数块,入水候性发过,逐块扯成面条,开水下汤,用麻油、杏仁末、笋干或酱瓜、糖茄,俱切丁,姜粉拌浇头(如荤者加肉臊)。」还有一道更简单的「问勾勾」:麦面豆面搅和,用铁杓漏下。看来面条的粗细得看铁杓的洞有多宽了。

李渔谈面

明朝的李渔,在「随笔」中谈论食品的甚多,面食自然亦在谈论之列了。

他首先引述「本草」的话:「米能养脾,麦能补心。」而从南人饭米北人饭面的方式中,提问为什么不能在三餐之中二者兼顾兼爱心脾?

李渔喜欢的是面条,他认为北人的面食多是作饼,不可取。而南人吃面的时候,却把油盐酱醋的作料,全部放在汤里面。这也是不可取的。因为吃的是面,不是饮汤因此他吃的面食,是调和诸味,尽归于面,这么一来,面有各种味道,而汤又清,多好。

他喜欢煮的面,一是,「五香面」、自己食用,有朋友来访嘛,就作「八珍面」。他说:「五香者何?酱也,醋也,椒末也,芝麻屑也,焯笋或煮蕈煮虾之鲜汁也。先以椒末、芝麻屑二物拌入面中,后以酱醋及鲜汁三物和为一处!即充拌面之水,勿再用水。拌宜极匀,宜极薄,切宜极细,然后以滚水下之,则精粹之物尽在面中,尽匀咀嚼,不似寻常吃面者,面则直吞下肚,而止咀咂其汤也。」

八珍又是什么?「鸡、鱼、虾三物之肉,晒使极干,与鲜笋、香蕈、芝麻,花椒四物共成极细之末,和入面中,与鲜汁共为八种。酱醋亦用,而不列数内者,以家常日用之物,不得名之以珍也。鸡鱼之肉,务取极精,稍带肥腻者弗用,以面性见油即散,不成片,切不成丝之故也。」

李渔的面,你喜欢吗?

袁枚的面食

袁枚的「随园食单」中,「点心单」内注载了五款不同的面食方法,都深得李渔所说的把各种味道调入面中的要诀。

「鳗面」:「大鳗一条蒸烂,拆肉去骨,和入面中,入鸡汤轻揉之,成面皮,小刀划成细条,入鸡汁、火腿汁、蘑菇汁滚。」想想看,鳗鱼的鲜味会在面中,那面条是多么美味?

「温面」:「将细面下汤沥干,放碗中,用鸡肉、香蕈浓卤,临吃,各自取瓢加上。」这倒是道地的香菇鸡浓汁凉面了。

「鳝面」:「以熬鳝卤,加面再滚。此杭州法。」这比鳝饭应该更入味更好吃吧?

「裙带面」:「以小刀截面成条,微宽、则号『裙带面』,大概作面,总以汤多为佳,在碗中望不见面为妙。宁使食毕再加,以便引人入胜。此法扬州盛行,恰甚有道理。」这样吃面法,无非是滚面能泡渗汤汁,不因面多而抢汁致味淡了。

「素面」:「先一日将蘑菇蓬熬汁,定清、次日将笋熬汁,加面滚上。此法扬州定慧庵僧人制之极精,不肯传人。然其大概亦可仿求。其纯黑色的或云暗用虾汁、蘑菇原汁、只宜澄清泥沙,不重换水;一换水,则原味薄点。」

袁枚说暗用虾汁,似乎就不素了,既然面纯黑,会不会是暗用墨鱼汁?反而用蘑菇与笋汁入味,有海鲜与素菜之浓香,这样的「素面」,洒下大量葱花,应该香气扑人吧?

还是谈豆腐

还是谈豆腐,因为忽然想起「东坡豆腐」没有谈及。这道宋代名菜,怎么能不谈?当然,「东坡豆腐」到底是苏东坡自创,还是因为他喜欢吃而出名,有不同的意见。不过,东坡爱吃豆腐,却是不争的史实。

陆游的文章曾记载东坡爱吃「蜜渍豆腐」,不知是怎样用蜜来腌制?豆腐有没有处理过?也不得而知。不过「东坡豆腐」的做法却有。〈山家清供〉记载:「东坡豆腐,豆腐葱油煎,用研榧一二十枚和酱料同煮。又方,纯以酒煮,俱有益也。」

文章里没有说是把豆腐切成片来煎。而所谓「研榧」,是指研碎了的去壳香榧子。苏东坡有诗说:「彼美玉山果,粲为金盘实。」,玉山果就是榧的别称,也叫做彼子、[罣]子、玉榧、榧实、赤果,俗称香榧子,是中国特产,属稀有珍果,以浙江诸暨枫桥所产最著名。

苏东坡爱吃之道用香榧的果实研碎来烹调的豆腐,除了可以吃到葱油煎过的豆腐香和榧香之外,还有食痒的功效。因为榧实的营养丰富,有润肺滑肠、止咳、除肠道寄生虫的效用。不过,榧是什么样子?我除了在书上看过之外,并未见过实物,更未吃过这道名菜。

香港常吃到的豆腐,好吃的有「虾子山根豆腐」,而茶楼常卖的「酿豆腐」,有人说这个酿字是错字,应为镶,把配料嵌进豆腐内也,不是发酵的意思。只是什么嵌材料的菜却用了个酿字之后,不知会不会积非成是?

王羲之的故事

王羲之的书法,大家都熟知,王羲之和吃有关的故事,最近看书时倒是看了几则。

第一则是和吃牛心有关的。

晋朝有位名人,是后来做了尚书仆射的周顗。王羲之十几岁的时候,有一天到周顗家拜访,碰巧遇到周顗在家中宴客,王羲之年幼,当然敬陪末座了。晋朝的名贵食品,是炙牛心,炙烤到芳香扑鼻时,便用刀割下一块块来吃。而当周顗首先割下一块牛心时,大家都看着他先赏给谁。他们都想不到,周顗切下的第一块牛心,是给年少的王羲之。因此纷纷惊问,他是何人?

第二则是和吃水饺有关。

话说也是王羲之的少年时代,以书法的精妙,刚刚冒出了名号。有一天他经过一间水饺店,看见门庭若市,抬头一看,楼匾写着「鸭儿饼子铺」,饼子,即是如今的水饺了。而门的左右分别写着「经此过不去」和「知味且常来」。王羲之当然认为那副对联的字写得很差了。

不过他吃完水饺之后,倒是觉得水饺极之美味,而且一个个饼儿像鸭子般浮在汤水上,果然不愧了「鸭儿饼子铺」的名号。吃完之后,他经过厨房绕过一道墙壁,看见店主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婆婆,只见她一边?饼儿皮,一边包馅,包完一个便往墙上丢,厉害之处就是,每只饼儿都不偏不倚落入大锅之中。他,问才知婆婆包水饺包了五十年。再问门口的字为什么那么差,婆婆说连王羲之这刚冒头的人,都长了翅膀飞了,那请得动?羞得他连忙写上新联换上。

八珍是些什么?

「李渔随笔」中论面食时,曾提及八珍是鸡、鱼、虾、鲜笋、香蕈、芝麻、花椒和鲜汁。他的所谓八珍,只是有别于家常日用之物而已。

中国人最早纪录八珍,出自「周礼」的「膳用六种,羞用百二十品,珍用八物」,是周天子吃饭时的菜。至于这八珍是什么?「周礼」并未说明,反倒是郑玄的注解说「珍谓淳熬,淳母、炮豚、炮牂、捣珍、渍、熬、肝膋也。」

淳熬是「煎醢加于陆稻之上,沃之以膏。」即是把煎肉酱加在稻米上,而淳母是「煎醢加于黍食之上,沃之以膏。」即是把煎肉酱放在黍米饭上,也就是说,很类似今日的卤肉饭。而炮豚和炮牂,就是烤猪烤羊。捣珍是用牛羊或鹿的里脊肉,不断捶捣做成丸状,类似今天的牛肉丸。渍是把牛肉浸入酒内,熬是腌制的咸肉,肝膋是指狗肝的制作方法。

这八珍,除了狗肝之外,在香港似乎随时都可以吃到。倒不如「蒙古八珍」难吃得到。

蒙古八珍是蒙古大汗每年六月三日[乍]马宴和八月马村宴时,由御膳使用的材料,专门赐给左右大臣享用。这蒙古八珍又名北八珍,亦名迤北八珍,是:醍醐、麆沆、野驼蹄、鹿唇、驼乳糜、天鹅炙、紫玉浆、玄玉浆。

另外还有动物八珍:象鼻、猩唇、熊掌、鹿尾、驼、猴脑、豹胎、燕窝。如今只有燕窝尚可吃到了。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what do you think of Internet
father is a gentle man
一轴四馆
Bikes or Cars
My Favorite Places
An Accident
哈尔滨的水污染
The World Expo in 2010
ard to The Teacher
Summer Vacation
The Shanghai World Expo(上海世博会)
My Motto
my pet cat
Shanghai Museum
浅论环境侵权因果关系的推定(1)论文
浅论可持续发展观与我国环境立法(1)论文
移动通信市场营销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一)
探讨可持续发展观与我国环境立法(1)论文
第一月运营计划
采购员的发展前景及心得(一)
浅谈新经济时代的营销理念(一)
论我国环境侵权损害的社会化赔偿机制(1)论文
广告媒体分析(一)
信息管理对市场销售的影响(一)
云南民俗风情旅游资源开发(一)
浅论环境侵权的公益诉讼救济(1)论文
网络营销优劣势分析(一)
谈昆南公司的营销管理重组(一)
浅论环境公益诉讼的启动主体(1)论文
《汤姆·索亚历险记》考点练兵(二)阅读篇
《汤姆·索亚历险记》范文习作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重点
《汤姆·索亚历险记》重点字词梳理
《汤姆·索亚历险记》训练素材
《汤姆·索亚历险记》重点问题探究
《汤姆·索亚历险记》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汤姆·索亚历险记》考点练兵(一)积累篇
《汤姆·索亚历险记》写作指导
《汤姆·索亚历险记》老师语录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难点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老师语录
《汤姆·索亚历险记》随堂练习 提高篇
《汤姆·索亚历险记》教学目标
《汤姆·索亚历险记》随堂练习 巩固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