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1-15
论日语学习中的“日语意识”
论日语学习中的“日语意识”
在一次日语的听力教学过程中,请学生翻译了一段对话:
娘:お父さん、紅茶を飲みますか。
父:紅茶か、いいですね。
娘:お母さんは?
母:あたし、いいです。
学生是这样翻译这段对话的:
女儿:爸爸,喝红茶吗?
父亲:红茶啊,好啊。
女儿:妈妈呢?
母亲:我,好的。
这段对话前几句的翻译是没有问题,关键是最后一句话。在日语中,いいです可以解释为“好的”,还有一个解释是委婉地拒绝,可以翻译成 “算了”。这一点能将日本人在语言使用方面的“暧昧”表现得淋漓尽致。像这样的例子,在日语教学过程中屡见不鲜。学生往往掌握了某些语法的相关知识,却不懂如何正确使用,又或者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什么情况下必须避免使用。
如果不能准确把握日语的含 义,何来熟练掌握日语之说呢?如果不能正确使用日语的词汇和语法,怎么能够完成凌驾语言之上的商务工作呢?又何谈提高日语能力,培养中日两国友谊的桥梁人才呢。
也就是说,日语学习的队伍庞大而且还在不断扩大,有多少人能顺利通过,我们不得而知。又有多少人获得了日语能力认证却没有相应的能力呢?这是个值得担心的问题,笔者感到了深深的担忧。
那么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学习误区呢?我觉得原因不外乎这几点:
其一、在日语学习中,没有重视“日语意识”。什么叫“日语意识”,本文是指带着在日语的习惯、思维方式、成长背景使用日语的心理准备。有的学习者,往往会把日语的文章放到中文的语言环境中去理解,这样做很容易产生误解。要么把日语词汇直接充当中文词汇,导致懂日语的人能听懂,不懂日语的人还是不懂;要么搞不清人物关系,将动作的行为人和被行为人的关系搞错,以至对文章的理解产生很大的障碍。
其二、在授课过程中,发现有很多学生虽然对学习的集中度以及理解的能力不尽如人意,但却具有很强的观察力。他们在接触到新的语法后,能迅速地找到其与中文表现手法不同的地方。只是在学习中没有充分练习的机会,从而导致了应用的不熟练。
通过上述说明,我们可以看到,日语学习者在学习日语的关键问题上,很难做到用心灵去接近日语。撇开各种不稳定的政治因素不谈,学习者本身与这种语言的创造者之间存在着很大的认识差异,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文化背景的差异。
文化背景的差异用日语的表示就是スキーマ。这一概念,最早是德国哲学家Immanuel Kant在他的著作《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提出,后来在心理学上被广泛使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Bartlett第一次将这个概念沿用到心理学的范畴中。他将印第安童话《幽灵的战役》讲述给欧洲人听,之后再让他们复述故事的情节,被复述的故事情节产生了扭曲。因而他指出,一个读者或者信息的接收者,一定不会将故事或者信息完全自动接受,而是以自己的方式赋予其新的意义,当他向第三者传递信息时,也会以自己的认知方式将所接收到的信息重新组合,从而体现出与原信息不同的结果。
这种人类在认知信息和输出信息问题上的扭曲,也存在于现实的日语教学中。对于不以日语为母语的人而言,日语只是一门由日本的人,在特定的社会大环境和交流背景下形成的语言。外国人即便是掌握了它的文字、词汇、语法,也很难在短时间之内与母语话者衔接好对话,真正做到交流自如。因为,说话人之间存在着由不同的成长背景和对各种文化方面的认识差异,也就是文化スキーマ(以下简称文化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在世界上各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比如,在德国,无论是在食堂吃饭,还是在上课,就算是把鼻子咬住也好,也不能打出喷嚏来;还有,喝汤或者吃饭的时候是不允许发出声来的。在日语学习的过程中,我们也注意到了很多类似的例子,下面就简单地介绍几个日常生活中遇到的事情。
「あなた」,当然很多初级的日语学习者都知道,是“你”的意思。其实,「あなた」在某些固定的场合下,表示“亲爱的”、或者是女性对自己先生的昵称。在日语的对话中,真正需要使用第二人称“你”的情况不多。例如,一个人分别面对自己的上司、同事、下属询问是否已经吃过午饭,分别会用不同的词,体现中文的“你”这个意思:
「課長、お昼済みましたか」
「佐藤さん、お昼済んだ?」
「山田君、昼飯食った?」
由此可以看出,日语中经常用一个人的职称、姓名等表示第二人称“你”的意思。
综合以上情况,某个语言圈内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常识,这就造成了不同语言圈之间的文化常识的差异。我们学习日语,就不得不发现和重视这样的差异,并试图让自己站到能理解对方文化的角度上去,也就是笔者在文章一开始提到的,带着“日语意识”去学习日语。
究竟如何提高日语学习者的“日语意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首先,从源头抓起。无论学习日语的动机是什么,日语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最先、最多接触的还是教师,所以教师对其的影响是毋庸置疑的。作为教师,只有自身养成了这样的“日语意识”,在工作中不断总结、不断学习、完善知识体系,才能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其次,鼓励和促进学生与外教的接触。很多院校为了提高教师队伍的教学质量想出了很多好办法。积极引进外教,在提高教学质量的同时还能提高学生对于外语的学习兴趣。所以,应该鼓励学生与外教接触,在交流过程中多听、多看、多问、多说。
最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全国很多高职高专院校都已着手实施专业教师下企业实习,培养双师型人才的项目。虽然,现阶段对语言类专业教师下企业实习的实际意义,外界没有过多微词,但通过对其他实务类专业教师下企业的实习工作的肯定,我们看到这一举措还是有实施必要的。所以,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尝试带领学生一起下企业实习,在交流和切磋
从文化差异这一角度看待日语学习,在实际的教学中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本文结合笔者日本语教授法的学习和教学实践,对实践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几点对策。笔者认为,只有教师正视教学中的问题,积极改善实践,才能不断提高教学手段和教学效果。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不要轻易说“不”
- 大爱无言
- 缤纷成就和谐
- 2008年云南高考满分作文选登
- 在爱的牵动下飞翔
- 我于咖啡中看见
- 8年四川高考满分作文一步与一生
- 青山一道同风雨
- 美在尽力
- 7年高考全国卷Ⅱ满分作文赏析-滴水之恩涌泉报
- 爱能创造奇迹
- 给父亲的情书
- 8年湖北部分高考满分作文赏析
- 一样,不一样
- 好奇心
- 抽水蓄能电站规划设计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 如何用全站仪和南方CASS软件测绘地形图
- 振孔高喷灌浆在三峡工程中的应用
- 浅谈新建河道工程的汛期管理
- 水权交易尚需时日 仓促而行可能“违法”
- 碾压混凝土坝层面弹性模量和厚度反演
- 水管冷却混凝土温度场分析
- 龙滩水电站地下厂房开挖技术
- 牛顿迭代法在水面线计算中的运用及程序设计
- 水泥基材料体积稳定性对大坝混凝土开裂的影响
- 新华网综述:全球面临九大“涉水”问题
- 水位变化对自嵌式挡墙的影响
- 小型水电站特点
- O江水利枢纽工程毕业设计计算书
- 水资源与海洋工程专业就业前景
- 《顶碗少年》 重点语句探究
- 《顶碗少年》 实战训练
- 《顶碗少年》 训练素材
- 《手指》 老师语录
- 《顶碗少年》 考点链接
- 《顶碗少年》 整体阅读感知
- 《顶碗少年》 重难点分析
- 《手指》 重难点分析
- 《顶碗少年》 重点字词释义
- 《手指》 教学建议
- 《顶碗少年》随堂练习 巩固篇
- 《顶碗少年》 范文习作
- 《手指》 词句解析
- 《顶碗少年》 趣闻故事
- 《手指》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