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论文> 其他论文> 研究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比较

研究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比较

上传者:游客
|
翻新时间:2023-03-23

研究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比较

毛泽东、邓小平都是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是在不同历史阶段治理国家的主要代表。他们的治国方略,既有相同的地方,又有不同之处。将他们的治国方略加以比较研究,总结出其中的经验教训,对于提高领导干部的政策与实践水平,治理好我们的国家,是很有益处的。现试对其主要方面作一比较。

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之相同点

毛泽东、邓小平的治国方略有很多是相同的,或基本相同的。

第一,指导思想是相同的,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毛泽东多次强调,马克思主义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是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中国人民百战百胜的武器,不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邓小平也一再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即使在苏联东欧巨变、世界社会主义陷入低潮以后,他仍然坚信马克思主义是科学,指出不要认为马克思主义就消失了,没用了,失败了,仍然要坚持马克思主义。他们提出的治国方略,大部分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制定的。

第二,治国道路是相同的,都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毛泽东是这方面的杰出代表,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倡导者。以他为主创立的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他开创的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是坚定地从中国实际出发、走自己的道路的结果。邓小平也一再强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并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必须是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必须是切合中国实际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注:《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63页。)。他开创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完全是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独立地走自己的道路的结果。以他为主形成的邓小平理论,也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结晶,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他们都具有创新精神,从不墨守成规、照搬照抄,因而都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第三,治国目标是相同的,都是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在党的七大上,毛泽东就提出要建立“一个独立、自由、民主、统一、富强的中国”,“光明的中国”(注:《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26页。)。1954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进行,他提出了“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5页。)的目标,要求将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工业化的具有高度现代文化程度的伟大的国家。到60年代,他进一步提出要在一个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实现四个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化的强国”(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848页。)。邓小平不仅提出要实现四个现代化,而且提出要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国家。

第四,在政治方略上有很多是相同的:首先,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体和政体是相同的,国体都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都是在民主集中制基础上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其次,都重视民族工作,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其三,都重视统一战线,毛泽东认为统一战线是党的三大法宝之一,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统一战线扩大为更加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其四,都重视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毛泽东提出各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邓小平进一步把这个方针作为制度确定了下来;其五,都重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强调要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毛泽东首创了这一理论,这是他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贡献。邓小平不仅重视从政治、思想上分析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而且重视从经济上分析和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弥补了毛泽东着重从政治、思想上分析和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不足。

第五,在经济方略上有很多是相同的:首先,都以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作为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尽快改变国家的贫穷落后状况。当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毛泽东明确提出:“我们的根本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在新的生产关系下面保护和发展生产力”(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71页。),“社会主义革命的目的是为了解放生产力”(注:《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717页。)。后来他又提出要实行三个转变:一是由阶级斗争到向自然界斗争;二是由革命到建设;三是由过去的革命到技术革命和文化革命。邓小平对经济建设更加重视,在1975年的全面整顿中,就提出要集中力量把国民经济搞上去。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作出了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重大决策,并反复强调这是全党全国工作的中心,任何时候都不能动摇,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就是尽快地发展社会生产力。其次,都强调探索中国自己的发展经济的道路。1957年,毛泽东明确提出要走出一条中国工业化的道路,并提出要走出这样一条道路,主要是要处理好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的关系,确定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发展国民经济的总方针,按照农、轻、重的次序安排国民经济计划。与此同时,还要处理好各种关系,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他曾作《论十大关系》的著名报告,提出要处理好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中央和地方等十个方面的关系。邓小平同样重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主张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调整各种经济关系,促进国民经济协调的发展;其三,都重视经济体制的改革。毛泽东提出要发挥两个积极性,即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扩大企业的自主权,允许企业成为“独立王国”、“半独立王国”;可以消灭了资本主义,又搞资本主义,允许私人开设工厂和雇工;要重视价值规律,发展商品生产;改革工厂企业管理制度和农业生产管理制度。50年代末,他就肯定了鞍钢创造的“两参一改三结合”的新的企业管理制度,即干部参加劳动,工人参加管理,改革不合理的规章制度,在技术革新和技术革命中实现企业领导干部、技术人员和工人的三结合。邓小平更加强调经济体制的改革,把改革看做第二次革命,社会主义的发展动力,我国的强国之路。他所领导的经济体制改革,在很短的时间就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其四,在经济发展战略上都主张以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毛泽东认为,自力更生是我们革命和建设的立足点,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发展经济。邓小平虽然认为应该大胆地对外开放,努力学习外国的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大胆地吸引外资,但他也认为:“中国进行现代化建设一定要坚持自力更生为主的原则”(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377页。),“必须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争取外援,主要依靠自己的艰苦奋斗”(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06页。)。在发展速度上,他们都主张要有比较高的发展速度。毛泽东提出了“赶超”战略;邓小平也主张隔几年上一个台阶,认为不抓住机会加快发展,就会落在后面。

第六,在军事方略上有很多是相同的:首先,都重视武装斗争。毛泽东提出了“枪杆子里面出政权”的名言,认为武装斗争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邓小平也非常重视武装斗争,领导了左右江武装起义,长期从事武装斗争。其次,都重视人民军队的建设。毛泽东曾提出,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建国后又提出要建设一支革命化、正规化、现代化的人民军队;邓小平同样重视人民军队的建设,也一再强调必须把人民解放军建设成为一支强大的现代化、正规化的革命军队。其三,都主张实行人民战争。毛泽东领导了广泛的人民战争,邓小平也在他领导的地区领导开展了人民战争。其四,都主张建设一个强大的国防。早在1949年9月,毛泽东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就宣布要建设一个强大的国防,后来又强调发展现代化的国防科学技术;邓小平也强调要建设强大的国防。在军事战略和指挥艺术上,可以说毛泽东达到了炉火纯青、出神入化的地步,令人叹为观止;邓小平也表现出了高明的战略眼光和指挥艺术。

第七,在思想文化方略上有很多是相同的:首先,都重视思想政治工作。毛泽东认为没有正确的政治观点,就等于没有灵魂,思想政治工作是一切工作的生命线;邓小平也一再强调在加强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培养“四有”新人。其次,都重视科学。在延安时,毛泽东就领导设立了自然科学研究院,建国以后对科学家也是尊重的;邓小平更强调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把它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提出要科教兴国。其三,都重视文化建设。毛泽东提出了建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目标和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等发展文化的方针;邓小平提出了“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其四,都重视教育。毛泽东提出了使受教育者在德育、知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方针;邓小平则提出了“三个面向”的方针。其五,都重视知识分子的作用。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就提出“没有知识分子的参加,革命的胜利是不可能的”(注:《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618页。),号召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并把知识分子作为劳动人民的一部分。到社会主义时期,他又提出要建立一支宏大的工人阶级的知识分子队伍;邓小平对于知识分子更是高度重视,推倒了长期以来加在知识分子头上的种种偏见,把知识分子明确地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他的领导下,知识分子的作用得到了比较充分的发挥。

第八,在外交方略上都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建国前夕,毛泽东就阐明了新中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提出在平等互利、相互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基础上同一切国家建立外交关系。1954年6月,中印两国倡议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指导相互关系的基本原则,并倡议以此作为处理国际关系的原则,毛泽东对此作出高度评价,认为这是一个长期的方针。与此同时,他始终坚持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先后提出了“两个中间地带”、“三个世界”的理论。邓小平也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反对霸权主义,维护世界和平。在这方面,他们都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尊严和民族自信心,以及与世界各国平等相处、友好交往的良好愿望。

第九,都重视党的建设,认为治国的关键在于治党。在治党的方法上,都重视思想、组织、作风等方面的建设,特别是执政党的建设,强调反对官僚主义,反对腐败现象,反对和平演变。毛泽东把党的建设看作取得革命胜利的“三大法宝”之一,三个主要的武器之一,并创造了一系列成功的经验,在一个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东方大国中,把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党建设成了一个无产阶级的政党。对于执政党的建设和反腐败问题,他很早就给予重视。早在1944年3月,他就指定把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一文作为整风学习的材料,号召全党吸取李自成进入北京后腐化、失败的教训,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建国前夕,他提出务必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艰苦奋斗的作风,告诫全党不要做李自成。建国以后,他一再强调要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腐蚀,坚决反对贪污腐化及其他腐败现象。为此,他领导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三反”等运动。后来,他针对帝国主义和平演变的策略,提出要反对和平演变,培养无产阶级革命事业的接班人。对于党的建设,邓小平也是非常重视的,把坚持党的领导看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关键,并根据新的形势,提出了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的重要措施,使党经受住了新的历史条件的考验。

第十,都主张采用和平的方式统一祖国。1956年,毛泽东、周恩来就提出了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设想,明确提出如果台湾回归祖国,一切可以照旧。1957年4月,毛泽东在欢迎来访的苏联领导人伏罗希洛夫的宴会上,明确提出“我们还准备第三次国共合作”(注:1957年4月17日《人民日报》。)。邓小平进一步发展了毛泽东的设想。1979年元旦,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告台湾同胞书》中正式宣布我国政府争取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后,邓小平于访问美国期间在美国国会参、众两院发表演说,公开宣布:“我们不再用‘解放台湾’这个提法了,只要台湾回归祖国,我们将尊重那里的现实和现行制度。”(注:1979年2月1日《人民日报》。)1984年2月22日,他在同美国客人的谈话中,完整地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实践已经证明,用这个构想和平统一祖国是完全正确的。

在其他方面,他们也有很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例如两人治国方略的正确方面都是集体智慧的结晶,都是反对教条主义的结果;在治国的具体谋略与方法上,都重视调查研究,集中群众的智慧,坚持群众路线;主张战略上藐视敌人,战术上重视敌人,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策略;都表现出了高明的领导方法和领导艺术,等等。

可以说,毛泽东、邓小平在治国方略的基本方面是相同或基本相同的,是一脉相承的,邓小平的治国方略有很多是对毛泽东的继承和发展。邓小平在1980年就说过:“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反对错了的改正过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今后相当长的时期,还是做这件事。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注:《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00页。)因此,不能将二者对立起来,更不能以一方否定另外一方。

毛泽东、邓小平治国方略之不同点

毛泽东、邓小平在治国方略的基本方面虽然是相同或基本相同的,但确实存在很多不同之处,甚至是十分重要的不同之处。这种不同,是邓小平对毛泽东正确方略的继承并加以发展,对毛泽东晚年错误方略的纠正而呈现出的特点,其主要表现是:

第一,在怎样治国的指导思想上对阶级斗争和经济建设的认识不同。

不同时期治国的指导思想都有其不同的着重点。对于这个着重点确定得是否正确,会涉及整个的治国方略。在毛泽东时代,面临着两个工作重点的转移。第一个工作重点的转移是从农村转向城市,对于这个转移,毛泽东是清醒的,所以这次转移是及时的、成功的。但是,对于第二次转移,即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以后,全党全国的工作重点必须由阶级斗争转向经济建设,他的认识则是不清醒的。前面已经说过,总的来讲,毛泽东对经济建设也是重视的,也想更快地发展生产力,尽快地改变我国的落后面貌。但是,他对于八大关于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的认识在此后不久有了改变,随着国外波匈事件的发生和国内反右派斗争的开展,他认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两个阶级的矛盾、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条道路的矛盾,仍然是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于是在1957年9月召开的党的八届三中全会上,他就开始否定八大的正确论断。到1962年的八届十中全会,他进一步强调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并以此为指导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基本路线。随后,又提出要“以阶级斗争为纲”,“阶级斗争,一抓就灵”。到“文化大革命”期间,更进一步提出“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致使党和国家在长达20年的时间中,犯了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严重地干扰了经济建设的进行,留下了深刻的教训。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奇妙的植物
航模比赛
我们喜欢的小飞机
放飞的小鸟
我们放飞小飞机
好吃的西瓜
试飞
小兔子
试航模
“植树节”的感想
互相帮助
我们爱小飞机
仔细观察
试飞
交易中的物权归属确定问题(2)法学理论论文(1)
死罪、死刑与期待可能性
技术理性、社会发展与个人自由
“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法理基础(2)法学理论论文(1)
新自然法学与人权理论(5)法学理论论文(1)
论纳税人权利保护的最低法律标准
技术理性、社会发展与个人自由
技术理性、社会发展与个人自由
技术理性、社会发展与个人自由
新自然法学与人权理论(3)法学理论论文(1)
论纳税人权利保护的最低法律标准
通过公益诉讼,推动社会变革
论纳税人权利保护的最低法律标准
论纳税人权利保护的最低法律标准
交易中的物权归属确定问题(4)法学理论论文(1)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
《雷锋叔叔,你在哪里》教学设计之三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之三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教学设计之一
《葡萄沟》教学设计之三
《北京亮起来了》教学设计之一
《我不是最弱小的》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之一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之二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之二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之三
《动手做做看》教学设计之一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之二
《难忘的泼水节》教学设计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