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11
危机与权威(上)
有效的危机处理依赖机制,但机制本身并不能产生权威,权威必须通过人的作用展现。
研究危机与权威的关系问题时,国际政治往往要揭示下面四个相互矛盾的现象。
第一,危机侵蚀权威。这点并不复杂,危机本身就是对权威的藐视与挑战。甚至可以说没有这种藐视与挑战,也就没有了危机本身。
第二,危机中又最需要权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危机本身的突发性和危机中前景的不确定性,使人们普遍渴望通过权威克服危机时刻的不确定感;二是危机决策作为非常规决策和非程序化决策,必须来自权威方面的核准和议定;三是危机处理中最需要的力量整合,只有通过权威才能有效完成。
第三,危机中往往又最缺乏权威,多集中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在扑朔迷离的乱象中情况不清、发展不明,决心难下;二是危机决策所包含的巨大责任和风险,使人望而却步;三是出自对丧失权威的担心,自觉不自觉地在危机中躲避和放弃领导权。这的确是一个矛盾现象:危机中最需要权威,又最缺乏权威。权威缺失,往往成为危机处理失败的开始。
第四,危机中又诞生新的权威。危机环境中对危险方向的判断、对威胁程度的估计、对应对措施的选择,是对领导者素质最为严峻的考验和最为全面的检验。危机过程也许短暂,但公众注意力高度集中,事件进程分外明显,领导者的正确应对,果断处置,有效控制,往往会以平时数倍甚至数十倍的效益,化为新权威形成的基础和资源。所以危机既是权威的风险,也是权威的机遇。
有效的危机处理依赖机制,但机制本身并不能产生权威,权威必须通过人的作用展现。基辛格说:检验政治领导人的水平,是看其能否在事变发生之前对其做出充分的估计。其实问题不止于此。对危机决策来说,领导者真正面临的困难并不是缺乏对情况的掌握,也不是缺乏对危险性质的判断,甚至不是缺乏对结局的设想。真正的困难是在了解了形势、了解了对手、了解了危险之后,多种利害交织中对自身承担风险能力的判断与衡量。危机中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了解情况越多越犹豫,掌握情况越多决心越难下。这是危机中思维的关节点。这个关节点可能冲过去,也可能冲不过去。不论是否能够冲过去,都可以看到危机中严重的风险和巨大的不确定性所带来的心理冲击,其影响大大高于危机本身所具有的客观能量。
危机中有效权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控制事态。从根本上说,危机处理的第一要务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控制事态;不是追求实现最佳目标,而是避免出现最坏结局。联邦德国前总理赫尔穆特・施密特一句话:“真正的问题是无法解决的,我们只能因势利导”,成为危机处理中一句名言。要因势利导,就不能失控。要控制事态,就要引导舆论,掌握力量,把握局面,控制就是因势利导的第一步。它提示我们针对危机必须有所行动。虽然行动不一定能够完全实现控制,但是不行动却肯定会使危机处于失控状态。
在追求控制、避免失控的过程中,一定的妥协退让不但必要,而且不可缺少。如果不妥协、不退让就能实现控制,危机很可能原本就不会发生。但即使在妥协和退让过程中也不能忘记,危机控制能力最终不会取决于左右逢源和上下周旋的能力,而是来源于对危机升级能力。要有效控制和制约危机的进一步扩大和升级,则必须具有能够使危机升级并且升级后使对方遭受更大损害的能力,这是最根本的危机控制能力。不具备这种能力,不但难以摆脱被动,更加难以实现主导。
第二,承担风险。促人挺身而出的,是责任;使人望而却步的,则是风险。如果说控制能力是危机中权威必须具有的关键能力,那么承担风险,就是危机中领导者不可回避也无法回避的现实责任。认为危机中可以不冒风险,能够找到一种100%正确、100%保险、万无一失的处理方案,是一种不切实际的幻想。有百利而无一弊的方案在危机处理中从来没有,有的只是在风险与目标中进行利益权衡。
要看到,危机中面临的风险由应付危机的能力决定,也由确立的目标决定。应付威胁的能力越强,危机中的风险越小,反之越大。确立的目标越高,风险越大,反之则越小。要降低风险,一是增强力量系数,二是降低目标值。当增强力量系数受到诸多客观因素限制时,降低目标值就成为领导者在危机中规避风险、化解风险的普遍选择:使目标有限化、目标多样化、目标实现逐步化如此等等。降低目标就是降低风险,分散目标就是分散风险。但在此过程中一定要注意,目标定得再低,也不能低于国家利益基线。一旦低于这条利益基线,风险便会从另一个侧面陡然升高。这是危机应对中的一条定律。利益从来与风险成正比。危机中任何处置措施的选定都会面临风险,任何方案的实施都必须克服风险,无法躲避。敢于面对风险、承担责任,才有可能适时控制局势,迈出化解风险的第一步。得不到化解的风险,往往要导致更大的风险和损害。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教你一招——做早餐
- 樱桃情
- 世界遗产与年轻人
- 我眼中的世界遗产大会
- 我的理想
- 试卷发下以后
- 未来光速号
- 消失的城市
- 夜游美丽珠江
- 五
- 陀螺比赛
- 装死的蜘蛛
- 愉快的星期天
- 一起为苏州骄傲吧
- 扳手劲比赛
- 试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研究综述
- 试论对高校图书馆加强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思考
- 试论服务“大运行”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
- 教师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探讨
- 浅析高职金融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
- 试论广西新建本科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现状研究
- 浅析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
- 浅谈行业特色高校参与协同创新系统的必要性分析
- 浅析基于教学学术的大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 以职业信念为基础的高校会计诚信教育方式探析
- 浅谈语篇分析视角下的大学英语阅读教学
- 探析二语习得理论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 浅析加强社会工作专业教师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 浅谈高等学校体育教师职业素质与能力
- 试论高校专业课教师如何做好教书育人工作
-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后反思
-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后记
-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杂谈
- 就这样被感动──《别饿坏了那匹马》听后感
- 《别饿坏了那匹马》课文补写
- 读《别饿坏了那匹马》有感
-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 “香甜甜”的滋味──《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案例
-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 让世界充满爱──读《别饿坏了那匹马》后感
- 《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反思
- 理思路,说故事,提品位──《别饿坏了那匹马》教学感悟
- 一石激起千层浪──谈《别饿坏了那匹马》一文的小练笔
- 老师,也要学会倾听──教《别饿坏了那匹马》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