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05
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
《接触与碰撞――16世纪以来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一书的最大贡献在于,为我们开启了西方人眼中的中国法律的新视界,这是中西交流史中一个被遗忘的角落。
16世纪前后的世界版图中,中国称得上是一个强国,至少在西方人心目中,对于中国的想象是完美的。航海技术的发展使得一批批西方人能够经由海路来到中国,西方人对于中国法律的认知,最先便是从游记和书信开始的。
第一批到中国来的是1517年的葡萄牙使团,他们抵达广州时用鸣炮来庆祝,却不知触犯了天朝的礼仪,等来的是抓捕他们的明朝军队以及中国的刑罚和牢狱。第一次见识中国法律的西方人,只是收获了一段难堪的触法经历。
1810年英国人小司汤东历时8年翻译的《大清律例》在欧洲出版发行,他评价这部法典的条文“最伟大之处是其高度的条理性、清晰性和逻辑一贯性”。这是第一次将中国的成文法典较为完整和系统地介绍给西方,尽管里面仍然不乏错漏之处,但西方人对中国法律的了解程度已大大超越了中国人对欧洲法律的认识――这时候的中国人也许仍然不屑于了解西方的法律制度。
小司汤东虽然对于《大清律例》在技术上给予了高度评价,但却是在对中国不再抱以美好幻想的基础上作出这一翻译成果的。他甚至在英译本的前言里写道:“中国人所吹嘘并得到许多欧洲历史学家承认的中国对其他民族的优势全然是骗人的。”从小司汤东的这个看似矛盾的看法中可以发现,西方人对中国法律的研究很大程度上已经摆脱了政治目的的纠缠,可以说,这是一种带有学术性质的比较法研究了。
当西方世界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时候,天朝大国的人们仍然是君主控制下的礼法社会,儒家文化深深地浸透到平民百姓的血液里面。尽管最初的西方人接触到的中国法律是零碎的,很多时候还只惊诧于中国人老被县衙挨打的臀部。从最初屡屡将中国法律歪曲到可笑的境地,从不自主到自主地研究中国法律,西方人逐步地修正着对中国法律的看法。真相总是在歪曲中修正,这些零碎的材料,经由一代代有中国生活经历的或者是对中国充满兴趣的西方人的修正,渐渐浮现出中国法律的真实轮廓。
这是一场持续300多年的比较法研究,但可惜的是,并不是双向的,在中国人睁眼看世界之前,西方人早已将中国从头到脚打量了一遍。这个情况现在正好相反,今日中国的法学研究已经无法逃脱比较法的视角,无论是德、日刑法之于刑法研究,日本、台湾民法之于民法研究,还是美国宪法传统和联邦最高法院判例之于宪政研究。套用北京大学教授苏力的话说,今天我们的哪一个部门法的研究,哪一个法律专题的研究又不是比较法的研究?
书中穿插的大量关于中国法律的灯草画、铜版画,均十分新鲜,大多是作者游学国外期间收集到的,也正是如此,在某种程度上,这也许算不上一本真正的法学著作,仅仅是法律见闻录的集合,缺少升华后的批评。因为,法律不止是故事,故事只是时代和制度背景下的缩影,缩影虽具体而微,但法学家则应该具备穿透缩影的努力。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最喜欢的老师
- 我身边的老师
- 我的野蛮同桌
- 感谢老师
- 我最喜欢的老师
- 我们的语文老师
- 第一次捕蝉
- 她是我的老师
- 再见了老师
- 园丁颂歌
- 再见了,李老师
- 我最喜欢的老师
- 我最喜欢的老师
- 我的班主任
- 我发现了夏老师的好
- 试析间性文化观和趋同管理视域下
- 试论高职院校英语课堂教学评价化初探
- 试论医学院校大学生考试诚信机制的构建
- 浅议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现状及对策问题
- 关于思想政治工作视野下的高校贫困生心灵教育
- 关于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 关于创业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共生促进
- 试论交际法与语法教学模式整合探究
- 关于中国大学人文教育的反思与重建
- 试论任务型教学法在大学公共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 试析“忆苦思甜”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创新性运用
- 试析高校辅导员队伍的专业化和职业化发展
- 浅谈大学生如何在就业难的状态下自我创业
- 试论人的自然化视阈下体育的功能与地位
- 浅议合作办学课程设置及师资管理探讨
- 人教版《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组教学设计三
- 人教版《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二组教学设计一
- 人教版《小松鼠找花生》第二组教学设计三
- 人教版《自己去吧》第一组教学设计一
- 人教版《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组教学设计五
- 人教版《自己去吧》第一组教学设计三
- 人教版《小松鼠找花生》第二组教学设计一
- 人教版《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组教学设计二
- 人教版《自己去吧》第一组教学设计二
- 人教版《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一组教学设计四
- 人教版《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设计二
- 人教版《一次比一次有进步》教学设计一
- 人教版《雪地里的小画家》第二组教学设计二
- 人教版《小松鼠找花生》第二组教学设计二
- 人教版《小松鼠找花生》第二组教学设计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