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公安院校是具有鲜明的“公安特色”的高等学校,这一特色不仅仅表现在培养合格人民警察的办学目标上,而且还体现在实施警务化管理的工作体制上。警务化管理体现了公安院校从严治警、从严治校的方针,是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日常生活管理的基本模式。
一、思想政治教育:警务化管理的内在功能
“警务化管理是区别于部队的军事化管理,它是管理者以培育合格人民警察为目标,通过制度设计、文化培育和环境营造,去规范、协调和激励人们的行为,从而达到公安机关和公安院校等组织的目标,符合公安机关性质、任务要求及适应其勤务特点要求的管理教育模式。”[1]从实际工作过程来看,公安院校的警务化管理就是公安警察院校参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工作制度对警校大学生的校内学习生活和校外工作实践进行规范化标准化的教育与管理、使之形成警察意识并促进其提升公安专业能力的过程。从这一意义上说,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院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在这一实践中,学生管理工作部门是实施和监管主体,服务于学校教学管理和学生成长成才;学生是参与主体,也就是说学生并不是被动管理的客体,而是积极参与警务化管理工作的主体,能够主动地参与学校规章制度的具体实施活动之中,策划和组织校园文化活动,实现他者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因此,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院校教工主体和学生主体共同建设制度文化的实践过程。
事实上,警务化管理贯穿着警校大学生学业生涯发展的全过程,对引导和塑造他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规范产生深刻和持久的影响,而且可以说,警务化管理首要的目的就在于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正如《人民警察法》第二十九条明确规定:“国家发展人民警察教育事业,对人民警察有计划地进行政治思想、法制、警察业务等教育培训。”[2]这一规定把“政治思想”教育摆在人民警察教育事业的首位。对于公安工作人员来说,政治思想方面的教育归结起来在于培养良好的警察意识。警察意识是“人民警察对其自身在社会中所具有的角色特点,即具有的权力、义务和职责等有一个自觉的认识。其内容主要包括职业意识、服务意识、敬业意识、奉献意识、自律意识、法制意识和临战意识等。”[3]警校生作为预备警官,树立良好的警察意识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之一。
因此,公安院校参照警务工作制度所制定和实施的警务化管理具有内在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其核心就是培育警校大学生的警察意识,对培养公安工作专业人才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警务化管理主要由课程学习管理、日常生活管理、校外实践管理构成,具有重要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能有效促进警校生掌握专业的理论技术、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和适应未来的职业实践。
二、理论技术价值:警务化的课程学习管理
培养未来成为合格人民警察的大学生是公安院校教学管理的根本任务。作为教育培养对象,公安院校大学生的首要任务就是学习人民警察工作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业务技术,为树立良好的警察意识和为今后的公安工作打下理论技术基础。因此,公安院校在自身办学特色的环境下实施警务化的课程学习管理。
警务化的课程学习管理,就是公安院校把警校生的课程学习纳入到警务化管理的工作范围,按照警务化管理的实施细则来规范各门课程学习,从而使警校生在规范化的环境中严格遵守课堂纪律,认真学习思想政治、法律法规、警务战术等课程,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和公安业务能力。警务化的课程学习管理属于高校显性教育的实践范畴,是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第一渠道。当然,警务化管理并非一门学习课程,它本身并无直接向学生传授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但无疑又是警校生的“必修课”,这门“必修课”为各门课程建立了规范化标准化的学习机制,营造具有警察文化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课程学习的同时接受警察意识的影响,为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创造积极的主观条件。这样,警务化管理为构建警校生长效的学习机制提供了制度保障。公安院校通过实施警务化的课程学习管理能促进警校生实现理论技术价值。
三、行为规范价值:警务化的日常生活管理
课程学习是警校生提升自我的首要途径,但是课程学习只是培养工作的一部分,公安院校需要建立和实施长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机制,这一机制就是通过加强警务化的日常生活管理来加以实现。
警务化的日常生活管理,就是把警校生课程学习以外的校园生活纳入到警务化管理的工作范围,按照警务化管理的实施细则来规范日常生活行为,严格执行“一日生活制度”,把警察意识教育融于课余生活之中,使警校生在长期的警务化管理的规范和教育中自觉地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形成公安工作人员应有的纪律作风。警校生的警容服饰、仪式礼节、队列建制、语言行为等都在警务化的日常生活管理中形成规范化标准化的模式。这就把有限的课堂学习拓展到长效的日常教育,“一个成功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只有将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思想品德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识,再将受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认识外化为行为实践,并且变为行为习惯”。[4]实质上,公安院校通过实施警务化的日常生活管理,既使警校生潜移默化地接受警察意识的影响,又使之将警察意识转化为日常生活习惯,自觉遵守“一日生活制度”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从而培养符合警察职业的良好生活作风。这样,警务化的日常生活管理发挥了高校隐性教育的功效,实现塑造行为规范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 四、职业实践价值:警务化的校外实践管理
参加公安机关实习工作是警校生学业生涯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警察意识的实践平台和重要基础。因此,公安院校需要对警校生的校外实践加强管理。
警务化的校外实践管理,是公安院校警务化的课程学习管理和日常生活管理的社会化延伸,是通过校局合作为在校学生提供公安实践的工作岗位,促进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升警察意识和职业能力、从在校学员向在职警员转变的工作过程。警校生在基层派出所实习、参加春运安保工作以及地方重大社会活动的治安管理工作等都是校外职业实践的主要形式。校外职业实践属于高校亚性教育的实践范畴,“亚性思想政治教育是介于显性思想政治教育与隐性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类型,它是以教育学习为活动形式的教育活动过程,其特点是大学生有所感知教育者的教育目的又较为积极参与教育者组织的社会实践之中”。[5]尽管警校生是在校外的公安机关部门参与实际工作,但并没有完全脱离公安院校的警务化管理,校方依然在保持与公安部门的联系中继续发挥教育和管理的作用。一方面,警校生在外实践学习需服从所在公安部门的警务化管理,这种“服从”有赖于学生在校内长期的警务化管理中打下基础;另一方面,警校生的外出公安实践是在教师的带队下从事岗位工作,带队教师负责学生的日常思想政治工作。因此,警务化的校外实践管理促进了警校生职业实践价值的实现。
五、结语
从警校生的学业生涯发展来看,警务化管理是一种全程化的思想政治工作,通过规范化标准化的严格管理、严格教育、严格训练来培养警校生的警察意识及其专业技术。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院校制度文化建设的重要实践,发挥着不可替代的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公安院校要根据国家的有关规定、学生的特点和警察职业的要求,建立科学、完善的各种制度,通过制度进行管理和激励,特别要注重制度的规范性、平等性、严肃性问题,努力做到制度面前人人平等,通过各种实践,使学生做到‘规则在心中,行为相伴随’,培养学生良好的规范意识。”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是大海里的一条鱼
- 《找快乐》
- 我在火星上建立基地
- 新那吒闹海
- 黑色星球的秘密
- 春的联想
- 教学有方的孙悟空
- 风、云、雨
- 二十二世纪之旅
- 日记超市
- 假如我是科学家
- 假如我是一只蓝色的小精灵
- 20年后的我
- 我的梦想
- 孙悟空来到我家
- 试析和谐校园视野下大学生违纪后教育
- 试析美国行为科学统计教材的特点与启示
- 浅谈心理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简析对高校学生党建工作现状的认识与思考
- 浅析积极心理学在高职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 试析高职院校实践教学德育教育平台拓展的应用与思考
- 简析独立学院开展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难点及对策
- 试析高校辅导员学生工作管理能力的培养
- 试析我国高校研究生教育国际化的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
- 浅析大学生职业指导课中加强人力资源管理教育的途径
- 试论节约型校园建设视阈中的高校领导影响力的培养
- 析构建形成性评估模式 促进大学英语教学
- 浅析研究生通开课程建设的实践探索
- 浅析运用认知心理学改进高职英语教学
- 试析理科生就业问题产生原因及对策建议
- 让学生想象的翅膀自由飞翔──《少年闰土》教学谈
- 谈《少年闰土》的开头
- 珍视鲜活的生成资源──《少年闰土》标点符号引发的思考
- 教学要因学生变化而变化──教《少年闰土》有感
- 有学生的主动参与,课堂活起来了──教《少年闰土》有感
- 《少年闰土》听课后感
- 你向往闰土的生活吗?──《少年闰土》教学札记
- 抓住文章思路,组织课堂教学──《少年闰土》教学谈
- 《少年闰土》一文第四段的课堂教学
- 进行朗读训练的几点体会──《少年闰土》朗读教学谈
- 《少年闰土》第一教时说课材料
- 品读感悟 落实重点 体验情感──《少年闰土》教学重难点突破
- 拜读《少年闰土》教学片断后的反思
- 《少年闰土》阅读拓展
- 设计的开放性带来的一点思考──《少年闰土》听课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