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2-10
《棉鞋里的阳光》教学设计
【教材理解】
我国自古就有“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美德。人人都有年幼的时候,也有年老之日。奶奶老了,妈妈格外体贴,把老人的棉被晒一晒,让她睡得更暖和。贤淑的举动影响着幼小的心灵,小峰也学着妈妈的样子,帮奶奶晒棉鞋。阳光钻进了棉被,钻进了棉鞋,温暖了奶奶的身体,而小峰母子两人的孝心更随着阳光温暖了奶奶的心。他们给奶奶晒棉被、晒棉鞋过程中人物的动作、对话以及心理活动的描写,赞扬了尊老敬老的好风尚,让学生懂得应该怎样关心长辈,学会体贴。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会写“妈、奶、午、放、合、收”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有关心长辈的愿望,学会体贴长辈。
在我校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美德的活动中,我结合语文教学,挖掘传统美德的因素,通过教学这个形式,使学生认识到《棉鞋里的阳光》这篇课文中所蕴涵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样的美德。这对现今的独生子们怎样怎样做人大有帮助。
【教学重点】
自读、自悟课文。
【突出重点的方法】
多种方式识字,分类指导书写,反复读文,围绕“妈妈和小峰为什么要给奶奶晒棉被和棉鞋”展开。
【教具准备】
投影、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 师板书“阳光”,你知道哪些关于阳光的知识?
2、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关于阳光的课文《棉鞋里的阳光》:
齐读。
学习“棉”。
3、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
二、感知性阅读,学习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标一标自然段。
2、再读课文,用“____”画出文中的生字。
3、生字教学:
⑴ 小黑板出示本文的生字词(带有拼音):
自由读。
齐读。
⑵ 擦拼音:
同桌互读。
指名读。
⑶ 小组合作读读生字卡片,想想怎么记:
认识“衣补旁”:
跟衣服有关。
区别:
午──牛 说──脱 很──眠──眼 清──精──情──晴
加一加:
给──合 日──西──晒
出示古文字理解:
照 盖 合。
⑷ 组词说话练习。
4、再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领读──指名读。
5、读了课文,你懂得了什么?课文中有哪几个人物?
(课文中有妈妈、奶奶和小峰,主要讲了妈妈和小峰给奶奶晒棉被和棉鞋的故事)
三、再读课文,理解内容
1、指名读第1~4段,想一想:
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谁在干什么?”
2、小峰是怎么说的?妈妈又是怎么回答的?
(指导朗读)
同桌同学分角色读一读──指名分角色读。
你觉得妈妈是个怎样的人?
3、小峰知道了这个“棉花被阳光晒了会变暖和”的知识,他又是怎么做的呢?
同桌分角色读第5、6段。
指名读。
4、理解“舒服地”:
用“舒服”说话。
5、奶奶起来发现了什么,她是怎么说的?
“咦,棉鞋怎么这么暖和?”
6、“咦”说明奶奶怎么样?奶奶奇怪什么?
朗读时,要读出奇怪的语气。
同学分角色朗读──指名读──指导读。
想一想:
小峰这样做妈妈会说什么?奶奶会说什么?
你想对小峰说些什么?
7、你还有什么不懂的?
8、自己有感情地再朗读课文。
9、除了棉被、棉鞋里,哪些地方还可以钻进阳光?
四、小结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感想?
五、作业
1、替爷爷奶奶做些力所能及的事。
2、给生字组词,每个至少组3个。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夏天真热
- 春天,把我的心一起带走吧!
- 美丽的小森林
- 秋
- 书__我的锛偦平鹞蒿紓
- 那一个人间天堂
- 关于少开车的建议书
- 街头·鸭子·警察
- 天降十八猪——16
- 我爱我的家乡
- 树
- 读《雷锋的故事》有感
- 我爱我美丽的家乡——龙泉
- 春
- 小草的自述
- 关于近十年我国大学美育研究的回顾与反思
- 关于大学生协作学习问题分析及其策略制定
- 关于当代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偏失与匡正
- 关于英语教学现状呼吁“中国英语”进校园
- 关于新制度主义视域中高等教育趋同化机制探究
- 关于“四创”型人才培养与高校思政课关系研究
- 简析“校训”源流考辨
- 关于高职院校大学语文教学的改革与实践
- 关于应用型保险人才培养的探析
- 关于高职实施机电一体化模块教学的可行性研究
- 试论四级后大学英语教学策略研究
- 试析“学习型”组织理论在辅导员队伍建设中的运用
- 关于科学处理学科建设与高校发展关系的辩证思考
- 关于大学教师发展的制度规约与心理契约
- 关于英国三明治教育发展历程及其政策举措分析
- 《致女儿的信》学法导引
- 孔雀东南飞(并序)
- 《致女儿的信》学习指导
- 《致女儿的信》结构分析
- 《致女儿的信》审美鉴赏
- 《致女儿的信》中心思想
- 初恋三题
- 《致女儿的信》难句解析
- 《致女儿的信》反思体验
- 《致女儿的信》写作特点
- 《致女儿的信》课文题解
- 苏霍姆林斯基与当代素质教育
- 《致女儿的信》学法指导
- 《致女儿的信》主题思想
- 读《致女儿的信》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