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18
“化石”考源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提到过化石,该书卷二十一的《异事》中有题为“竹笋化石”和“蛇蜃化石”两则记述性的文字。很显然,这两个题目中的“化石”都不是词,它们是动宾结构的词组,是句子的谓语部分,意思是“化为石”。
“竹笋化石”讲的是一种植物化石,“蛇蜃化石”讲的是一种动物化石。在“竹笋化石”这一节中,沈括说道:“近岁延州永宁关大河岸崩,入地数十尺,土下得竹荀一林,凡数百茎,根干相连,悉化为石。”“化为石”也是一个动宾结构的词组,而且这个词组在后来的文献中经常出现,尤其是在晚清。1866年,斌椿在《乘槎笔记》中就有:“观公所,鸟兽各骨,有取于山石及海中者,骨化为石,尚可辨认。”(斌椿《乘槎笔记》,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重印本,第127页)也是在1866年,张德彝也使用了“化为石”:“古多奇兽,其形亦奇,死于山内海边,久则化为石矣。”(张德彝《航海述奇》,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重印本,第545页)此外,在崔国因1893年在美国所写的日记中,我们也见到了“化为石”这一词组:“古棺一具盛骸一具,亦由地中掘得,均化为石。”(崔国因《出使美日秘国日记》,载《小方壶斋舆地丛钞》,杭州:杭州古籍书店,第19册,第12帙,1985年,影印本,第145页阴面)。
当年沈括在“竹笋化石”和“蛇蜃化石”中用过的这种“化石”,在晚清也有人使用。1877年,郭嵩焘在伦敦参观一个博物馆时,看到了动物化石,当时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一兽骨高逾丈,嘴尖若橐驼,四蹄有爪,长七八寸,身旁巨骨,与石无异,云地中掘得之,不辨为何物。疑盘古未开辟时所有,陷入地中近万年,骨皆化石。……穿山甲一具,状如石缸,尾长二尺许,鳞甲皆已化石,则竟疑为盘古以前物矣。”(郭嵩焘《伦敦与巴黎日记》,载王立诚编校《郭嵩焘等使西记六种》,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年,第82页)这里两处出现了“化石”,这两个“化石”和沈括用过的“化石”是一样的,也是“化为石”的意思。
虽然沈括及后人所用过的“化石”、“化为石”都还不是词,还是属于词组的范畴,然而,它们却为后来名词“化石”的创立打下了基础。
正当动宾式的“化石”、“化为石”频繁使用的时候,名词意义的“化石”悄然出现了:1876年,李圭在《环游地球新录》中使用了这个词:“巳正,又偕游博物院,亦仿西法开设,广人见识者。每人以宽永钱五十文购木牌,始可进院。内列各国货物机器,各种化石,有枯木成石,骨殖成石,皆历久所变化者。”(李圭《环游地球新录》,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重印本,第321页)这是迄今为止作者所找到的一个最早的名词“化石”的用例。
由此看来,名词“化石”是由动宾结构的“化为石”、“化石”演变而来。
名词“化石”虽然在19世纪中晚期已经出现,但并没有流传开来,因为当时用来指化石的另有一个词,而且这个词是常用词,这词就是“僵石”。例如,玛高温和华蘅芳合译的《地学浅释》:“地中海之大岛其石层中满螺蛤僵石,其形类与今时地中海所生之螺蛤无异。”(《地学浅释》,卷五,上海:江南制造局翻译馆,1873年,第1页阳面)严复也使用“僵石”,在他的《天演论》中“僵石”一共出现了两次。还有康有为,他也使用“僵石”:“七日游博物院。院制壮伟,体制亦仿伦敦,但逊其大耳。然印度最多古物,则亚洲以此院为第一矣。其资考证者,以物质僵石为最。有大象僵石,牙长二丈,首亦几丈。”(《列国游记──康有为遗稿》,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12页)1903年,一部以问答形式写成的《西学关键》,也使用了“僵石”一词,并有一段以“何谓僵石?”为题的文字,专门介绍了有关化石的知识(见汇报馆教士译《西学关键》,卷八,上海:汇报馆,1903年,第46页正面)。梁启超也多次使用“僵石”这词。
可以这么说,19世纪中晚期到20世纪初,在汉语中,用来指化石的主要是“僵石”一词,而“化石”这词几乎没有它的立足之地。
后来,“化石”在沉默了20多年以后的20世纪初,终于又在汉语中出现了。1903年,在《新尔雅》中就有了“化石”一词:“水成岩中,所含有之有机体遗迹,谓之化石。”(汪荣宝、叶澜《新尔雅》,上海:明权社,第115页)从那时开始,“化石”在汉语中流传了开来。
20世纪50年代末,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汉语教研组写有一本小册子──《五四以来汉语书面语言的变迁和发展》(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该书认为,“化石”是一个来自日语的词(见该书第83页)。但是也有人不同意这种观点,如意大利马西尼(F· Masini)认为,“化石”是一个汉语本族词,因为在1886年的《和英英和语林集成》中还没有“化石”这个词(马西尼著,黄河清译《见现代汉语词汇的形成──十九世纪汉语外来词研究》,上海: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97年,第215页)。结合本文在前面所作的词源考证,马西尼的这种观点有着一定的可信度。
综上所述,汉语中的“化石”可能经历了这样的历程:它出现于19世纪中晚期,但没能使用开来,当时中国人一直在使用“僵石”这词。可能也是在这个时候,日本人将“化石”借了过去,这个词在日本得到了广泛的使用。20世纪初,当大批日语词进入中国时,“化石”也传了回来。并且取代了“僵石”,逐渐流行了开来。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思秋心语
- 四季花园
- 困惑
- 这就是幸福
- 渴望幸福
- 对手
- 生命的长河
- 夏夜的歌声
- 做自己的贵人
- 窗外的世界
- 梦回江南
- 柳树
- 人与自然
- 诗意?失意!
- 第一次月考
- 长春市本科院校体育设施对社会开放现状的调查分析
- 钱穆讲学札记
- 张三李四如是说
- 有些事不需要规定
- 过目不忘 2015年2期
- 精短杂文小辑
- 以公园为例看城市公共空间的发展对我国城市化的影响
- 作为父亲的嵇康
- 新形势下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几点思考
- 空白的人生画卷
- 关于教学设计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应用的探究
- “不明人士”的可怕
- 泰山灵石崇拜――民俗信仰的力量
- 美的反弹 2015年2期
- 开埠城市与近代化
- 丰碑 教案教学设计
- 苏教版九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翻译及课文解析
- 威尼斯的小艇 教案教学设计
- 语文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课文翻译合集
- 初三语文文言课文复习:《岳阳楼记》
- 圆明园的毁灭 教案教学设计
- 日月潭 教案教学设计
- 2011年中考语文记述文阅读复习
- 语文园地二 教案教学设计
- 卡罗尔和她的小猫 教案教学设计
- 初三语文文言课文复习:《醉翁亭记》
- 初三语文文言课文复习:《出师表》
- 上海市2011中考一模试题解析
- 小学五年级语文寒假培训素质教案(12课时) 教案教学设计
- 《长城》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