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30
《月亮上的足迹》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登月全过程。
2、深入理解登月的重大意义。
3、培养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
【教学重点】
快速阅读课文,概括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
赏析生动的语言。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2003年10月15日,是一个让中国沸腾的日子,你能想起来那天发生了什么事吗?(杨利伟乘坐的神州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载人飞船在太空遨游了多长时间?(16个小时)杨利伟只是在太空遨游了十几个小时就令我们振奋不一了。
早在1967年,美国的一个名叫阿姆斯特朗的人就向全人类报告了一条消息:“鹰已经飞上了月球”。他指的鹰是指“阿波罗11号”登月飞船。古往今来,月亮总是引起人们无穷的遐想,直到1976年人类终于登上了月球。“阿波罗”在古希腊神话中是太阳神的名字,那时一个具有伟大力量的人。那么以“阿波罗”来为人类第一次登月的宇宙飞船命名,可见人类第一次登月的意义重大。
下面我们就可以跟随19课作者的笔来跟踪了解这次登月的全过程。
二、感知内容
快速默读课文,把表示事件的关键词语划下来,并思考这样几个问题:
1、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按什么顺序来叙述的?用简洁的语言概述。
2、宇航员从登月到返航经历了多少距离,多长时间?
3、登月全过程可以分为几个阶段?
4、拿出示意图结合登月的几个阶段进行简要说明。
默读完后,四人一组讨论。
明确:
1、本文记录了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登月的全过程
时间顺序。
2、76万公里、195个小时
3、准备、升空、登月、返航
4、让学生结合自己画的示意图上台介绍。(注:宇航员登月后作了哪几件事情?)
三、研读赏析
自由讨论,全班交流:
1、研读文中重要的议论性的句子“这一时刻的精确时间是……这是人类探索太空的里程碑。”说说为什么要把时间精确到秒?
2、研读文中恰当精美的描写性的句子,谈一谈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比如:
⑴ “土星五号火箭像巨人一样昂首挺立着,……高达一百多米。”
⑵ “他们小心翼翼的登上登月舱,……甜甜的睡了七八个小时。”
⑶ “三位宇航员在月亮上空会合了,他们激动的在狭窄的指令舱里紧紧的握手。”
学生再自己找一找文中其他一些生动的描述,谈一谈自己的理解。
四、拓展延伸
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前面的彩图以及课件中的图片,对于登月的全过程有没有疑问,或有别的想法,提出来大家一起交流。
比如:
1、科学家什么要收集月球上的土壤和岩石?
2、在登月的高空,宇航员绘有什么感觉?
3、返航时,宇航员将登月舱甩在了空中,这样做合适吗?
明确:
1、开发利用月球
2、失重、头晕、呕吐、昏厥
3、太空垃圾问题
五、主题探究
人类登月有什么意义?课文哪一段有所揭示?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明确:人类这一小步看起来小,但对整个人类来说,现代科学技术已经达到向外层空间发展的水平,说明人类可以征服月球;这一小步预示着人类已经在开发并利用月球,并准备向外层空间发展。
六、小结并联想
从我们对月球一无所知因而对它产生无数幻想到人类登月成功,这期间人类的科技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我国目前的航天技术虽然还无法登上月球,但随着神州五号载人飞船的发射成功,我们相信五星红旗高插在月球上的日子也不远了。
七、作业
想像一下以上情景,写一篇小练笔。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陌生人,谢谢您
- 难忘的日子
- 丢沙包
- 我登上了长城
- 一件有趣的事
- 过生日
- 我获奖了
- 有意义的下午
- 和好如初
- 地震了
- 吃寿司
- 买狗
- 讨厌的星期天
- 一件高兴的事
- 师生情
- 浅析寻找保护金融债权的利器
- 浅析我国证券市场内幕交易的民事责任
- 浅析网络经济下风险投资的退出机制
- 浅论人民币汇率波动对上市公司财务绩效影响的实证探讨
- 推进公共就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为视角
- 浅谈提升价格听证会效能的若干思考
- 在任中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风险导向审计初探
- 浅论加快京津冀区域经济金融一体化发展的协调机制探讨
- 浅论消费:我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 中国哲学论文: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及其现实意义
- 试论量化宽松政策及其影响
- 浅谈对转轨时期中国资本积累方式的思考
- 浅谈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形势与政策
- 试谈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金融危机根源
- 中国哲学论文:浅论个性与秩序关系的哲学理念思考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 感悟写法——《窃读记》教学案例
-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 体会窃读的意义——《窃读记》教学案例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 品味窃读的滋味——《窃读记》教学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