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9-09
《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引入
本文节选自台湾女作者林海音的小说《城南旧事》,这篇小说是以作者的童年生活为原型,描写了一个孩子在经历了一系列人生的波折后,最终认识到自己不再是一个小孩子,而带着种种疑惑,告别了童年。
本文重点描述了父亲的形象,字里行间无不充满了对父亲的爱。伴随着这种爱,英子告别了她的童年,走向了成熟。让我们追随作者的脚步,去感受这种爱,追寻作者告别童年的脚步。
二、整体把握
速读全文,回答下列问题:
1、文中几次写到了爸爸的花?(读相关部分)
2、对花的描写起了什么作用?(象征爸爸身体,贯穿了全文。)
3、在这些描写中又写了哪些事,引起了哪些回忆?
根据学生的回答,将课文分段:
“我”的襟上别着爸爸种的夹竹桃。
第一段(1~12):爸爸没有参加“我”的毕业典礼,我在毕业典礼上想起了昨天去医院看爸爸的情景。
第二段(13~31):“我”回忆起过去因为懒惰而受到爸爸惩罚的事。院里的花今年都还没有上麻渣,因为爸爸得了重病。而平时爸爸最喜爱花。
第三段(32~34):“我”想起院里的花今年都没有上肥,而爸爸平时最喜欢花了。
第四段(35~53):毕业典礼上,“我”想到自己是个大人了,又想起过去爸爸让我单独去汇钱的事。
爸爸的夹竹桃的枝子垂落了,而石榴也掉了好几个。
第五段(54~67):爸爸的花儿落了,“我”觉得自己长大了。
学生齐读,讨论回答 。
三、探究写作思路
1、本文的题目是《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实际上具有两层含义,是哪两层含义呢?
(一是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垂落,二是象征禀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
2、贯穿全文的线索不仅仅是对爸爸爱花的描写,还有一条什么线索呢?
(毕业典礼)
3、而作者在描写中又插入了一系列的回忆,这种写作手法叫做什么?
(插叙)
4、而这些回忆的展开以及下文的事情在文章的开头都有伏笔。英子回家后得知爸爸死讯时,表现出从来没有过的镇定和安静。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相对应内容:
“没有爸爸,你更要自己管自己,并且管弟弟和妹妹,你已经大了,是不是?”
(学生单独回答)
5、第一段写爸爸对她说的话,还和下文的哪些事情相对应?
相对应内容:
⑴ “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回忆起爸爸叫她到东交民巷正金银行,汇款给在日本的陈叔叔。
⑵ “明天要早起,收拾好就到学校去,这是你在小学的最后一天了,可不能迟到!”回忆起爸爸惩罚她赖床不起,使她明白爸爸对她的爱是很深的。
6、作者用爸爸爱花和毕业典礼这两条线索贯穿全文,并且采用插叙的手法,在其中穿插了一系列的回忆 。而这些回忆和描写都是由爸爸的一席话引起的。作者采用这样的思路是为了起什么作用呢?
作用:文章结构清晰而又波澜起伏,内容丰富而不混乱,更加深刻地体现了对父亲的爱。
(学生自由回答)
四、字词巩固(认读解说)
肿胀(zhǒng)(zhàng) 花圃(pǔ) 鸡毛掸子(dǎn) 恐惧(kǒng)(jù) 玉簪花(zān) 衣襟(jīn) 叮嘱(dīng)(zhǔ)
骊歌(lí):告别的歌。
挪窝儿(nuó):离开原来所在的地方,这里指起床。
耻笑(chǐ):鄙视和嘲笑。
咻(xiū)(xiū):模拟挥舞鞭子时发出的声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本文的线索是什么?通过这些线索写了哪些事?
(学生单独回答,其它学生可以补充)
二、分析重点段落
在回忆的事件中,写的最详细的是两件事:爸爸逼“我”上学和爸爸让“我”一个人去汇款。现在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两件事刻划爸爸的形象。
1、阅读第二、四段,完成下列问题:
⑴ 读22、23、28、29四个小节,两者体现出的爸爸的形象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的描写显得矛盾吗?
(既严厉又充满爱心)
⑵ 这件事对“我”有什么影响?
(使“我”意识到不能懒惰,要处处严格要求自己)
⑶ 单独去汇款这件事对“我”的成长起了什么作用?从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
使“我”有勇气闯过困难,感受自己长大了。
(学生讨论交流)
2、阅读全文,归纳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长的历程:
爸爸表面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来了。很重感情,特别爱花。
“我”在爸爸的管教下克服了懒惰的毛病,在爸爸的鼓励下有了挑战困难的信心和勇气,在爸爸话语的激励下最终以成人的姿态镇定地面对爸爸去世的恶耗。
作者在文中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通过具体的事情,用细致的动作描写展现了爸爸的形象和“我”成长的过程,这些描写将感情表现得深沉而含蓄,值得大家深刻体会。
三、文中的伏笔
文章没有正面提及爸爸病危、濒死、去世,但文中处处有伏笔,阅读全文,找出这些地方来。(见教参)
这种写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学生自由发言)
四、联系实际
《城南旧事》描写了一个小姑娘成长的历程(简介小说梗概)英子在经历了一系列动荡的事件后告别了童年。而我们每一个人都会走到这一天,你愿意告别你的童年吗?大家说说为什么你既喜欢又害怕成为大人呢?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理想
- 荷花(一)
- 大烟斗
- 感谢(三)
- 妈妈的爱
- 我的妈妈
- 有爱真好
- 有趣的打转虫
- 我自己
- 暑假乐趣多多多
- 有礼貌的小猫咪
- 动物运动会
- 感谢(二)
- 呼啦圈比赛
- 爱的教育读后感
- “味”论内涵的延展
- 赣式古民居发展现状与对策
- 苗族刺绣的现代意义
- 传统文化·人文素质·法律规范
- 反宪法规则的决定的法律效力(8)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反宪法规则的决定的法律效力(6)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社会主义宪政(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郑和下西洋中宗教文化的规范性传播
- 论社会主义宪政(19)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曾国藩的人力资源开发思想论纲
- 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的演唱及其文化功能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当代思想道德养分
- 从“简约主义”看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简约之美
- 从昆曲的成功传播看中国精神文化遗产的传承
-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观潮》
- 《蝙蝠和雷达》
- 《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 《观潮》第二课时
-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法二例
- 《爬山虎的脚》
- 《西门豹》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 《燕子》为例谈看图学文的教学
- 《陶罐和铁罐》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片断
- 《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
- 《火烧云》的语言艺术
- 《找骆驼》教学设计
- 《赵州桥》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