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7
《伤仲永》中的七个对比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岁,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板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这是现行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中的第一段。对段中的“或以钱币乞之”的“乞”字,课本注:“乞:求取。”初略观之此注释,编者以“求取”释
“乞”,似乎通顺没错。实则不然,这一注释不但有侼于常理,而且错误了。
文中谓“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借旁近与之”,说明仲永祖辈以耕田为业,本不富裕。“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可观者。”更说明仲永当时天资聪明过人,年幼可爱,邑人争着宠爱他,赠以钱币自是情理中的事,这是符合中国人“看父敬子,看子敬父”的常理的。若谓邑人向小儿方仲永求讨,真是有侼情理。且文中“日板仲永环谒于人”,足以看出是仲永父子主动登门求赏,而非邑人主动日趋仲永门下求讨。课本编者显然在忽视这一语境的前提下,妄加作注。
“乞”字原本是一个多音多义字。课本编者只知“乞”的常音是“qǐ”,常义是“求”。而忽略“乞”的罕用音和罕用义。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疏》:“乞之与乞,一字也,取则入声,与则去声也。”
《广雅》:“乞,与也。”
王竹溪《新部首大字典》:“乞(qǐ),向人讨、要、求。乞(qì),与人以物。”
显然,“乞”读入声(今读214上声调qǐ)时,是“求、要、求取,求讨”义。这是常义。
“乞”读去声(今读51去声调qì)时,是“与人以物”、“给与”义,这是罕用义。如:李白《少年行》:“好鞍好马乞与人”杜甫《戏简郑广文兼呈苏司业》:“赖有苏司业,时时乞酒钱。”《汉书·朱买臣传》:“妻自经死,买臣乞其夫钱,令葬。”
由此断定,课本注释确实错误无疑,正确的注释是“乞(qì),给与”。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老师的爱
- 话说我班张思洋
- 我的同桌是辣妹
- 说说我班的程义康
- “哭鼻子冠军”
- 我的朋友赵雪荷
- 身怀绝技的好朋友
- 我的同学陈煜
- 我熟悉的人
- 品德课上的哭声
- 书包减肥梦
- 友谊之花
- 我的好伙伴
- 我的同学
- 我的同学
- 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
- 暂时性差异与时间性差异浅析
- 论国际法视野中的战争赔偿及历史演变(1)论文
- 浅谈明晰角色定位、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质量实效性
- 经济增加值与企业价值管理研究
- 关于英国“雇佣本位”职前教师培训课程类型及特点探析
- 浅探墨子处理国家关系的国际法思想(1)论文
- 试论将ISO9000标准引入军校研究生教育质量管理的探索
- 试论加强师资建设,提高通识教育质量
- 浅谈培养大学生正确职业价值观意义及途径
- 浅论个人在国际法中的地位(1)论文
- 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经济绩效分析
- 探析国际法上的强行法规范(1)论文
- 关于英国教师看学校督导
- 战略柔性对企业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 语文也可以轻松学──《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片断及反思
- 心底的呼唤──《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片断赏析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实录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后感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后记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反思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杂谈
- 一个不和谐的音符引起的思考──《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有感
- 评《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片断赏析
- 以读促思,由悟导行——《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学有感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上课体会
- 读《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有感
- 感觉眼泪──《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