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11-08
入了美国籍让父亲难过
1957年,杨振宁和李政道夺得诺贝尔物理奖,杨武之博士抱着虚弱之躯,飞往日内瓦。杨武之是带着做父亲的使命感来的,觉得他应当劝杨振宁回国。一方面这可能是统战部或明或暗的建议,另一方面也是杨武之自己灵魂深处的愿望。他的心情真的十分矛盾,他非常想让儿子回去报效国家,但作为老一辈的留美博士,他又清楚地知道儿子留在美国在学术上的意义。矛盾交织中的老人给儿子儿媳写了两句话:“每饭勿忘亲爱永,有生应感国恩宏。”和父亲、母亲在日内瓦三次见面,对杨振宁影响极大。
1957年12月10日晚,怀揣1945年赴美留学时发的中国护照的杨振宁在瑞典的诺贝尔奖贺宴上即席演讲,他说:“我为自己的中国血统和背景而感到骄傲。”但是,到了1964年春,杨振宁还是加入了美国籍。他说,“从1945年到1964年,我在美国生活了19年,然而,决定申请入美国籍并不容易。对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成长的人,做这样的决定尤其不容易。一方面,传统的中国文化根本就没有长期离开中国移民他国的观念。迁居别国会被认为是彻底的背叛。另一方面,中国有过辉煌灿烂的文化。她近100多年来所蒙受的屈辱,在每一个中国人的心灵中都留下了极深的烙印。任何一个中国人都难以忘却。”
从单身漂洋过海的闯荡到功成名就后的奔波,杨振宁目睹了一幕幕美国社会的悲喜剧,目睹了外国移民抑或“二等公民”在这里的境遇。要知道,直到20世纪20年代美国还有排华法。
当杨振宁本人已经成为一位有影响的科学家之时,仍在租房时受到歧视。最使杨振宁感到痛苦和困惑的是,他所钟爱的科研事业,每每因他不是美籍而多受掣肘(例如不能去美国国立实验室)。当“有不少因素使我裹足不前,而美国这个社会又给了我发挥潜力的机会,……我在这儿的根几乎在不知不觉中就已经往深处扎了”的时候,杨振宁于1964年初最终作出了加入美籍的抉择。
杨武之在1973年故去之前一直在北京和上海当数学教授。他对于儿子的决定没有抱怨,但杨振宁知道,直到临终前,父亲对于他放弃故国的举动,在心底里的一角始终没有宽恕过他。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有人敲门怎么办
- 小时候的趣事
- 我的快乐
- 雾
- 梦一场
- 拍照片
- 聪明的小青蛙
- 有趣的游戏
- 我家的小猫
- 明明的梦
- 我们自己的节日
- 我的画写板
- 抢馒头
- 夏令营日记
- 妈妈的爱
- 浅谈高校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心理健康关系的研究
- 浅谈大学生生命观教育
- 关于新形势下的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
- 浅论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重要性调查与研究
-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及对策分析
- 浅谈高校职业指导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 试论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
- 浅谈成人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 加强毕业生就业指导开创就业工作新局面
- 试论提高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心理健康水平
- 论案例教学与师生互动规律在高校公共政治理论课中的作用
- 关于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
- 关于新形势下高校做好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
- 浅谈管理者视角下的教师工作满意度影响因素探析
- 关于一般地方工科院校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刍议
- 《孔乙己》教学实录
- 李镇西教《孔乙己》
- 审判孔乙己被害一案
- 我教《孔乙己》
- 《孔乙己》教学反思
- 《孔乙己》与“窃书”
- 《孔乙己》教学案例
- 《蒲柳人家》有关资料
- 《孔乙己》教学实录
- 惊吓中产生的奇迹──记《孔乙己》之大考验
- 站在人文的角落思考──《孔乙己》课例分析
- 《蒲柳人家》备课之管见
- 《蒲柳人家》的乡土气息
- 《孔乙己》教学杂谈
- 读写并举 相得益彰──我教《孔乙己》的一点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