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6-20
《安塞腰鼓》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排比句、感叹句对增强语势的作用。
2、领会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了解有关散文的一些知识。
二、能力训练点
1、训练朗读能力,体会文章的气势。
2、培养捕捉关键词句的能力,锻炼理解分析能力。
3、体会文章带给读者的感情认识和理性思考。
三、德育渗透点
生命因力量而得到宣泄,力量又带动生命奔腾升华,让学生感受生命的律动,蓬勃想象力。
【重点、难点】
1、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注意贯穿朗读训练,并以朗读带动理解,在朗读中体会和领悟。
2、表达方式和修辞方法的运用由师生共同分析讨论。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生活动设计】
1、学生自读,教师引导。
2、朗读课文,体会文章。
3、讨论分析,把握文章。
【教学步骤】
一、整体感知
1、介绍作者,并了解有关散文的知识:
80年代的散文侧重于“自我”经验的“自由”书写,从对社会主题的呼唤转向对个人情绪、心境的表达,语言和方式追求作者的“个性”,简言之就是注重“自我表现”着力表现现代人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些作品被称作“新散文”或“朦胧散文”。
2、播放课件(幻灯片)(图片:安塞腰鼓):
问:有何感觉?
二、重难点学习
1、检查预习情况。
2、教师播放录音,要求学生一边跟读一边在课本上用符号记录轻重音、音量、语速、语气和语调。
3、讨论本文的感情基调及朗读技巧:
文章气势恢宏,句子铿锵激越,表现了对安塞腰鼓的赞美之情,朗读时要注意节奏的变化,要有豪情,音韵铿锵有力,细节方面注意摹仿录音,把握重音、音量、语速和语调的变化。
4、全班同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5、全文描述了一次看安塞腰鼓的过程。文章由此可以分为哪几个部分?
设影(课件)显示:
一、1~4自然段 表演前
可分成 二、5~27自然段 表演中
三、28~30自然段 表演后
6、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第一部分和第三部分的话,你会用哪个字?
“静”
7、两部分的“静”有没有不同?
第一部分侧重于人的安静,第三部分侧重于声音的寂静。
8、两部分对第二部分的表达有什么作用?
以动衬静,形成鲜明的对比。
9、当你朗读第二部分时,你有怎样的感受?可否用文中的一个词概括?
投影显示:亢奋、惊心动魄、震撼
10、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引导学生往作者的思想感情、修辞方法上考虑。
11、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作者深深的情味、燃烧的热情,你怎样理解文中的几句话?(课件:幻灯片)
12、本文除了这些精典的语句外,还大量运用对比。有句子内部,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排比,试分别举例说明这种写法,对表现文章的思想感情起什么作用?
四、总结、扩展
我们在学习中感受到了作者刘成章浓厚的黄土高原情结,他认为自己的散文创作是黄土地的赐予。正如作者所说:“我生长在陕北的山沟,我想让我的散文向信天游靠拢”。刘成章的散文从“我”落笔以自己亲身的体验,血肉的感情,燃烧的心肠,捧起生活中激情的浪花,你能感受到他对人生的反思,对社会的理解,一种独到的感受,一瞬间即逝的灵感,一种哲理,一层诗意,希望今天的学习对同学们的写作、人生思考有所裨益。
五、作业
写一篇心得。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画鼻子
- 童年趣事
- 接力赛
- 游泳
- 游泳(二)
- “中秋”节
- 下象棋
- 不要战争
- 拔牙记
- 火灾
- 师生情
- 庞祖骞趣事
- 葡萄
- 难忘的教训
- 钓鱼
- 镇江市图书馆地方文献的开发利用与思考
- 建立桂林抗战文化资料中心的思考
- 对地方文献概念的思考
- 自我和谐:析自考生社会支持系统建设的关注点
- 县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工作的几个问题
- 开发和利用地方文献资源为三个文明建设服务
- 浅析新学期制在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实施方案的研究
- 试论整体学习法与部分学习法的学习方法指导
- 区域文献特色数据库的建立及其服务平台的搭建
- 试述地方文献概念及其“宽窄度”标准
- 关于国外高校内部民主管理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 对于韩国推进公平教育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探析
- 试论职业导向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策略探究
- 浅析新课程理念下的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设问技巧
- 关于我馆地方文献的收藏利用与思考
- 《父亲和鸟》教案
- 《一分钟》教案
- 《农业的变化真大》教案
- 《黄山奇石》教案
- 《我选我》教案
- 《秋天的图画》教案
- 《古诗两首》教案
- 《坐井观天》教案
- 《难忘的一天》教案
- 《蓝色的树叶》第一课时教案
- 《植物妈妈有办法》教案
- 《纸船和风筝》教案
- 《一株紫丁香》教案
- 《风娃娃》教案
- 《浅水洼里的小鱼》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