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8-22
《斑羚飞渡》教学杂谈
〖新课标下语文生成性课堂的动态思考〗
突破教材,设计新的训练点:
这个新是有新意,能够启迪新的思维,新的想象,富有诱惑力,使学生在情趣盎然的教学活动中自然而然地发挥自己的创造性。笔者在《斑羚飞渡》一文的教学中,尝试着设计了新的训练,让学生与课文之间做了一次情感交流,深有开启学生发散思维、打动学生心灵的感触。
《斑羚飞渡》是一篇极其悲壮感人的散文。我在备课中反复诵读此文,每次都被斑羚种群那种最本质、最原始、最淳朴的自救自生精神感动得潸然泪下。镰刀头羊、老斑羚那种为了种群的生存,毫不畏惧、甘愿牺牲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我。在较圆满地欣赏了《斑羚飞渡》一文的精妙之后,我尝试让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进一步探讨。我给学生布置了书面作业,要求以“这是一次
飞渡”为题,完成一篇课堂随笔,学生的思维极其活跃,真正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学生的填写情况可谓是百花齐放,如“生死抉择的”、“跨越生死线的”,“超越生命极限的”、“心灵升华的”,“启示人类的”等等。学生一改往日作文的头痛惆怅,写起来神采飞扬,妙笔生花。由此看来,学生经过与语文的内在交流后,所产生的丰富的联想和心灵的震撼,是学生创造性思维得到充分发挥的最佳表现,是任何一位教师在课堂上精彩的说教所不及的。
〖比较阅读初探〗
促进课外阅读,开拓视野,培养读书的兴趣,增长知识,提高素养:
如教《斑羚飞渡》引导学生读《蝼蚁壮歌》、《鹰》、《藏羚羊跪拜》等文章。这些文章有的是学生自读课本中的,有的是我在课外找到的,有的是我上课时让学生联想有没有读过类似写动物壮举,歌颂动物世界中令人汗颜的某种精神的文章时,学生从读过的文章中推荐的。
总之,通过这样的比较阅读不仅有效地扩大阅读面,而且激发了阅读兴趣。
〖语文教学就是人与人情感的交流〗
语文教学是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交流。
学生与文本的情感交流,既是指学生熟读课文后产生感悟,提炼观点,到文中寻找依据的过程;也可以说是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的解读过程。如教《斑羚飞渡》一文时,学生自读课文后,一生拿着绘有“斑羚飞渡”的平面图,一边说:“作者把‘斑羚飞渡’时一老一小空中对接比喻成两艘宇宙飞船在空中完成对接”,“半大斑羚的四只蹄子在老斑羚宽阔结实的背上猛蹬一下,就像踏在跳板上”,“半大斑羚下坠的身体奇迹般的再度升高,而老斑羚就像燃料已输送完了的火箭残壳”,“在半里大斑羚的猛力踢蹬下,老斑羚像只突然断翅的鸟笔直坠落下去”,这一连串的比喻给人身临其境之感,在我为它们捏把汗的同时,又为半大斑羚轻巧地落在对面的山峰而欢呼雀跃,更为斑羚的壮举而欣慰!我被学生以情解读文本的行为所感动。我除大力肯定他们用文本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外,更相信他们已可正确解答文本的疑难问题。我进而启发学生在今后的写作中,叙事、写景、状物要具体,注意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
〖利用多媒体教学点燃学生的学习兴趣〗
众所周知,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教师范读,有的读出来能引起学生的共鸣,而有的却是平铺直叙,教学效果往往不尽人意。现在我们制作多媒体课件时,运用一些朗读资料,让专业人士用准确的普通话、抑扬顿挫的声调准确的传达出课文的感情,同时加入一些图片、声音、音乐等多媒体手段,能够同时调动学生的听觉和视觉,渲染气氛,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在激发情感方面,多媒体也比传统教学有一定的优势。在教抒情散文、诗歌时,我也适当地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美的情境,调动学生用各种感官,全身心地投入到语文教学中去体验、领会,用感受补充甚至代替语言,把教学信息的传递和接受变成一种享受,使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的同时,得到情感上的愉悦和满足,陶冶美好的情操,形成健康、高尚的审美观。如《斑羚飞渡》一课中最激动人心的场景──老斑羚要用自己的身体为小斑羚做“踏板”,这是以牺牲生命为代价的飞渡,是课文中最关键的情节。在组织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我又以动画式展示了斑羚飞渡这悲壮一幕。小斑羚顺利飞渡之时,正是老斑羚跌落深谷的那一刻,小斑羚连续不断的成功飞渡伴随着老斑羚令人心碎的咩咩声,令孩子们惋惜不己,他们的心灵为老斑羚们无私的牺牲精神所震撼。这种惊心动魄的效果是单纯用口头语言描述所无法得到的。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爸爸真辛苦
- 谢谢您,老师!
- 我的妈妈
- 我身边的小榜样
- 我们的语文老师
- 小笨,我该拿啥形容你
- 爸爸的唠叨
- 小妹妹学叠被
- 老师人气大比拼
- 我的弟弟
- “篮球小将”
- 顽皮表弟
- 您早,长泰
- 顽皮可爱的表弟
- 我敬佩他
- 忽雷太极拳之研究
- 日语委婉表达中社会文化的体现
- 从社会文化理论到语言社会化理论
- 浅谈俄罗斯的的婚嫁习俗
- 论社会文化和政治对高校校园文化发展的影响
- 试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溱潼会船节的开发现状
- 社会文化的投影:热播剧《士兵突击》的文化启示
- 浅析古希腊雕塑中的“真实的完美”
- 谈论和谐文化建设对社会思潮的引导和价值
- 浅析群众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 当代中国文化休闲街区规模发展的模式探索
- “以校取人”之风不可长
- 二语习得中的社会文化理据
- 试论图书馆在构建和谐社会和文化中的作用
- 从文学角度看博洛尼亚进程的社会文化维度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 《少年闰土》教学设计
-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