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4

《故宫博物院》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

把“故宫博物院”搬进我们的课堂,在互联网时代已不是神话。利用制作精美、知识准确的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帮助教学,一定会比“仅凭教师一张嘴,任你天花乱坠”的讲析更快捷更高效。

〖教学步骤〗

一、上故宫博物院官方网站,浏览“故宫博物院总说”,导人课文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明确课文内容的侧重点:本文虽名为“故宫博物院”,作者却按下故宫博物院的历史、文化、藏品、文物不表,只集中笔墨介绍了故宫建筑群,意在让读者对故宫有一大体了解。

2、了解课文大致内容:故宫的概况(位置、历史、价值)、全貌(外形、面积、规模),故宫建筑群的特点(规模宏大、形体壮丽、建筑精美、布局统一 ),故宫的建筑布局(三大殿、后三宫、御花园)。

3、初步感知课文结构:先介绍故宫建筑群的特点,然后具体解说各建筑的位置、作用、特点,并从不同方面印证故宫建筑群的总特征,最后总说赞叹。

三、点击“紫禁城游览”之“故宫导引”,重寻作者行踪

1、对照课文,从四条游览线路中选择最贴近作者行踪的一条(“两小时游览”路线图)进行参观。

2、师生一起理清课文说明顺序:沿着由南到北的中轴线推进,同时将线路上的建筑物分成几个部分,总体、个别介绍相结合,有时还辅以方位词,给人清晰鲜明的印象。

3、对照“两小时游览”路线图,逆向解说故宫:假如从神武门出发,沿中轴线由北而南行至午门,你将如何导游?

四、点击“故宫导引”,零距离接近故宫

1、阅读课文后,点击你感兴趣的故宫建筑,查阅相关资料(有文字介绍,有相关图像)。

2、点击作者重点介绍的故宫建筑──太和殿,借助网上介绍和课文内容向大家解说这一建筑的特点、作用,体会作者详写太和殿的目的。

引导学生透彻理解写太和殿的文字:太和殿是“前朝”以至整个故宫建筑的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统治权力和举行重大典礼的场所,因此它的地位非常重要。另外它在整个建筑群中最具代表性,外观气势雄伟、色彩壮丽,内部装饰庄严富丽,处处饰以龙形,且建于中轴线上,最全面、最突出地体现了故宫的本质特征,即处处反映出以皇帝为中心、皇权至上的特点。

3、故宫的设计贯穿了“君权神授”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如何体现于建筑之中的,说说你的理解。

引导学生重新回到对课文的整体把握上来,此问可从建筑布局、衬托性建筑、内部陈设和装饰等方面来理解。

4、你还想知道故宫哪些方面的情况,根据自己的喜好浏览相关知识。

五、有人说“建筑是凝动的音乐”,也有人说“建筑是无言的史诗”,这些话语似乎都在暗示我们,建筑有深厚的文化渊源。有什么样的文化背景,就会有什么样的建筑。你能从建筑与文化(亦或文化的一个分支)、建筑与人之类的话题中确定一个探究主题,展开一次研究性学习吗?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

教无定法,但教要常新。教学内容固定、写法程式化的说明文,我们更要力求以“变”的方式打破说明文“不变”的格局,使不变的知识、课文、课堂因“变”而妙趣横生。本设计力图实现这一点。变种方法学课文,变些顺序说故宫,变个角度写故宫,三步都紧紧依托课文但又不拘泥于课文,充分体现学说明文重在知识的学习与运用的特点。

〖教学步骤〗

一、观书上彩图,初识故宫建筑群的庞大繁复,导人课文。

二、变种方法学课文

1、方法介绍:

图文对照法,顾名思义就是把图片与文字对照起来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其突出特点是直观──把抽象的文字转化成形象的图片,给人鲜明的印象。这种方法适于学习介绍复杂建筑群的说明文。

2、教师示例:

介绍“我们的学校”。

3、学法实践:

对照课文画出故宫的平面示意图(亦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一题完成)。

三、变个顺序说故宫

1、假如你站在景山上介绍故宫,你将这样说(由远及近的顺序)……

2、假如逆作者的路线图而行,你将这样介绍沿途的建筑(移步换景的方法)……

3、假如按不同功用将故宫的建筑分组,你可以逐次介绍(由主及次的逻辑顺序)……

四、变个角度写故宫

1、作者从大处写故宫建筑群的布局,我从小处写故宫建筑的特色:

写故宫里的彩绘,故宫里形形色色的门、殿顶、角楼,故宫里的龙饰、风图,故宫里的汉白玉栏杆、圆雕鳌头、铜狮、铜龟、铜鹤……

2、作者重点写故宫的建筑,我重点写故宫的文化:写故宫的建筑艺术,故宫的历史变迁,故宫的珍奇藏品,故宫的文献价值,故宫人的生活……

注:“变”教课文只是一种方式,教师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很多的“变:的内容和形式,上面只是一个例子。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扩读材料:

北京天坛

天坛位于北京天安门的东南。始建于明成祖永乐十八年(公元1420年),原名“天地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天地之神的地方,明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在北京北郊另建祭祀地神的地坛,此处就专为祭祀上天和祈求丰收的场所,并改名为“天坛”。

天坛的建筑设计十分考究,“圜丘”“祈谷”两坛同建在一个园子内。圜丘坛在南部,是祭天神的地方。祈谷坛在北部,是祈求丰收的地方。依照古人的思想观念,认为天地的结构是“天圃地方”,因此天坛围墙平面南部为方形,象征地象,北部为圆形,象征天象,此墙俗称天地墙。天坛的主体建筑均集中在南北向的中轴线上,“圜丘”“祈谷”两坛也在这条中轴线上,各个单体建筑之间用墙相隔,并由一座长360米、宽30米的石桥相连。

天坛的主体建筑是祈年殿,每年皇帝都在这里举行祭天仪式,祈祷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祈年殿呈圆形,直径32米,高38米,是三重檐亭式圆殿,宝顶鎏金,碧蓝琉璃瓦盖顶;殿内九龙藻井极其精致,富丽堂皇,光彩夺目。“大殿结构十分独特,不用大梁和长檩,檐顶以拄和枋桷承重,中央的四根立柱高19.2米,代表一年中的四季,外围两排各有12根柱子,分别代表十二月和十二时辰。大殿建于高6米的三层汉白玉石台上,使大殿产生出高耸云端的巍峨气势。

斋宫在西天门内,是皇帝祭天前沫浴斋戒的地方。斋宫外围有两重“御沟”,四周以回廊163间环绕。正殿月台上有斋戒铜人亭和时辰牌位亭。铜人手持斋戒牌,传说是仿照唐代名臣魏征的形象铸造的。东北角的钟楼内高悬着明成祖永乐帝在位时制造的一口太和钟,皇帝祭天时,从斋宫起驾,开始鸣钟,到皇帝登上圜丘坛,钟声即止。祭祀典礼结束时钟声再起,宏亮的钟声为祭祖典礼大壮声威。

天坛共占地270万平方米,规模宏伟,富丽堂皇,是中国现存最大的古代祭祀性建筑群。它以严谨的规划布局,奇特的建筑结构,瑰丽的建筑装饰著称于世,不仅在中国建筑史上占有重要位置,也是世界建筑艺术的珍贵遗产。

使用建议:“不看故宫和天坛,不算到北京。”故宫和天坛都是北京的标志性建筑,两座建筑都有自己的鲜明特色,都体现出我国古代建筑的极高成就。此文可给学生作为扩读材料,拓宽知识积累,提高学习兴趣。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家之最
三轮车夫
难忘啊难忘
我的妈妈
我的书法老师
会说话的眼睛
我的好朋友
这就是我
书是の这样说的
我的爸爸
文静小女生
可爱的“和尚宝宝”
争强好胜 好奇 富有心计=我弟弟
企业绿色营销与可持续发展试论
旅行社旅游营销项目管理试析
面向快速原型制造的逆求技术工业设计论文(1)
美元贬值对我国经济的影响研究分析
提升我国零售企业顾客价值的策略研究分析
经济学理论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现实问题讲座笔记
经济学理论生活经济学原理看生活中的问题
经济学理论借鉴西方经济学就业理论探析我国就业问题
我国创新型产业集群发展的人才支撑对策研究
小微外贸企业发展的多维支持试论
流行时尚对青少年价值观的影响试析
国有上市公司过度投资行为浅析
当前社会认同的困境与管理分析
证券机构的股票预测能力研究试析
经济学理论试析收入分配理论及对我国收入分配改革的启示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青山处处埋忠骨》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
《毛主席在花山》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