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23
目标导学法──《说屏》学案
一、目标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我国有一种名叫屏风的家具吗? 哪一篇学过的课文中提到“屏”?(《口技》:“口技人坐屏障中”“撤屏视之”) 屏风在我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它逐渐由单纯的家具演变成为了一种工艺品,古朴典雅的屏风往往会给人无限的遐想,难怪屏在古代文人墨客的笔下留下各种优美的身影,琢磨一下,屏为什么总能牵动人们悠悠的情思呢?那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陈同洲先生的《说“屏”》。揭开它神秘的面纱吧。”
二、目标展示
1、掌握重点字词的书写、理解。
2、了解屏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审美情趣。
3、把握说明对象及特征,体会文章诗情画意的说明语言。
三、目标导学
自学指导(一)阅读作者简介和注释,3分钟后听写、提问:
1、陈从周──人,古──专家,著有学术专著──、──散文集──、──。
2、词语:屏风 纳凉 帷幕(蓦地、坟墓、朝暮、募捐、慕名、摹仿) 伧俗 忒 雅俗 美感 史诗 驻足
自学指导(二):快速阅读课文,勾划中心句,5分钟后回答:
1、什么是屏?请用原文给屏下一个定义。
明确:“屏者,障也。可以缓冲一下视线。”意思是:屏风,用作遮挡、阻隔的东西。
2、作者从哪三个方面介绍了有关屏的知识? 作者对屏有什么感情?
屏风的作用:室外(在院子或天井中)安置屏风,避免从门外直接望见厅室;屏,上面有书有画,既起分隔作用,又是艺术点缀;可以挡风,空间还是流通的;室内安置屏风与帷幕相同。
屏风的分类:按屏风的建造材料及其华丽程度来分,分为金屏、银屏、锦屏、画屏、石屏、木屏、竹屏等。(多媒体展示)
屏的设置:需因地制宜,在与整体的相称、安放的位置与作用、曲屏的折度、视线的远近诸方面,均要做到得体才是。
一言以蔽之,屏风的功用与设置全在一个“巧”字。
作者感情:“富有诗意”、“心生向往之情”、“更觉得它实在微妙”受古诗词及古画的影响,小时侯就对屏风产生喜爱、向往之情;后来在实际接触和研究工作中,对屏风的认识更深,感情加深。全文多处流露出作者对屏风的赞赏之情。
自学指导(三): 跳读课文,作者引用了不少古诗,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一读,说说为什么喜欢? 在文中有什么作用?在古诗词中,你还知道哪些诗句说到屏?
①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出自唐诗人杜牧《秋夕》诗。全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这是一首描写封建帝王后宫宫女生活图景的诗。整首诗描绘出寂静凄清的环境气氛,烘托出人物内心世界的痛苦。引用《秋夕》诗句,表达了作者幼时对屏风无限地向往与喜爱之情,放在开篇,易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 “锦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
出自明代戏剧家汤显祖《牡丹亭》的“游园”一出。杜丽娘为自己没有珍惜大好春光而感到惋惜,也因此激起了追求青春幸福的热望。“锦屏人”指闺中女郎。“韶光”指美丽的春光,也暗指自己的青春。“忒”读“tu太”的意思。这句话凝聚着主人公心中的无限哀怨。
《牡丹亭》中“银屏人忒看得这韶光贱”放在屏风的定义后既补充了屏风的含义,又使语言生动有趣。结尾两处引用古诗佳句,点出“屏”这种古代器具所具有的文化内涵,表达了作者希望人们更好地开发和使用屏风的愿望。
③ “抱膝看屏山”
出于张恨水的《金粉世家》,填的是“临江仙”的词牌。写女主人公冷清秋在小楼参佛诵经,顿悟一生得失。
总之:多处引用古诗词,使全文具有浓浓的诗意和韵味,这和本文的说明对象——屏风——这种中国传统器具是相称的。你还找到了哪些图画描绘了屏,全班交流,请你引诗配画作解说。
古诗中提到屏:
李商隐的《嫦娥》: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宋代词人柳永《迷神引》:水茫茫,平沙雁、旋惊散。烟敛寒林簇,画屏展。
李贺 《洛妹真珠》“金鹅屏风蜀山梦,鸾裾凤带行烟重。”
南朝 《闺怨篇》“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屏风》“月风吹露屏外寒,城上乌啼楚女眠。”
【课堂小结】
本文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屏风的使用功能和装饰功能,并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抒发了对屏风的热爱之情。希望借此唤起建筑师和家具师乃至使用者的注意,以期屏风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永远散发着不朽的艺术魅力。我们也期待着,屏风在今天的装饰艺术中重新大放异彩。
【板书设计】
说“屏”
陈从周
作用
↗ ↖
分类 → 设置
巧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荷花(一)
- 妈妈的爱
- 我的妈妈
- 爱的教育读后感
- 大烟斗
- 有趣的打转虫
- 我的理想
- 我自己
- 呼啦圈比赛
- 暑假乐趣多多多
- 有爱真好
- 感谢(二)
- 动物运动会
- 感谢(三)
- 有礼貌的小猫咪
-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反宪法规则的决定的法律效力(8)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传统文化·人文素质·法律规范
-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当代思想道德养分
- 魏晋南北朝文人歌辞的演唱及其文化功能
- 论社会主义宪政(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社会主义宪政(19)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论郑和下西洋中宗教文化的规范性传播
- 苗族刺绣的现代意义
- “味”论内涵的延展
- 曾国藩的人力资源开发思想论纲
- 从昆曲的成功传播看中国精神文化遗产的传承
- 从“简约主义”看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的朴素、简约之美
- 反宪法规则的决定的法律效力(6)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 赣式古民居发展现状与对策
- 《赵州桥》教学设计
- 《蝙蝠和雷达》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片断
- 《燕子》为例谈看图学文的教学
- 《陶罐和铁罐》
- 《爬山虎的脚》
- 《西门豹》教学片断实录与评析
- 《观潮》
- 《观潮》第二课时
- 《火烧云》的语言艺术
-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法二例
- 《小英雄雨来》教学设计
- 《父亲的菜园》教学设计
- 《找骆驼》教学设计
- 《观潮》(第二课时)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