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短文两篇》课时训练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 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 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⑴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翻译:
⑵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翻译:
⑶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
⑷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⑴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⑵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 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⑴ 而节叶具焉 具:________
⑵ 节节而为之 为:________
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答:成语是:____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答:这些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1个字)
16、[甲]文中作者明确指出了当时画竹的毛病,这些毛病是什么?请用原文中的语句作答。
答:这些毛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2个字)
17、选出对[甲][乙]两文意思理解分析不正确的项(有几项选几项)( )
A、[甲]文的主旨在于揭示手不能画出胸中之竹的原因,[乙]文的主旨在于阐明画竹的“定则”。
B、[甲]文强调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方能“振笔直遂”,[乙]文主张画竹应“意在笔先”。两文作者见解一致,观点相同。
C、[甲]文主张画竹先要静观默察,烂熟于心,才能一气呵成;[乙]文阐明了“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三者的关系,两文都道出了艺术的真谛。
D、“胸中之竹”源于“眼中之竹”,画者“手中之竹”又并非完全是“胸中之竹”,这是说艺术创作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甲][乙]两文都蕴含了这样的道理。
三、试一试
18、人们常把“松、竹、梅”称为“岁寒三友”,请写出它们所比喻的高贵品质。
【参考答案】
一、1、《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三苏
2、C(户:门。与:参与,此指欣赏)
3、⑴ 早晨的雾气将要消散,猿和鸟都一同叫了起来。
⑵ 太阳快要落山了,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
⑶ 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览作乐的同伴,于是到承天寺去找张怀民。
⑷ 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4、信 给谢中书的信
5、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6、⑴ 对偶 ⑵ 对偶,借代
7、三层
⑴ 自古以来,文人们都夸赞山水的美丽。
⑵ 具体描绘各种美丽的极致。
⑶ 感叹这样的人间天堂,再也没有人能欣赏到。
8、通过写人间奇景,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9、比喻:庭下如积水空明。拟人: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反问: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
10、⑴ 点明夜游的起因、时间、同游的人及游览的地点。
⑵ 运用比喻描绘庭院月色
⑶ 抒发了作者壮志难酬的情感。
11、借景抒情,表达和张怀民的深厚友情。
12、何夜无月?……两人者耳。略
二、13、⑴ 具备、具有 ⑵ 做,此意为“画”
14、胸有成竹(或“成竹在胸”)。比喻处理事情心里先有主意,先有打算。(或“兔起鹘落”。比喻动作敏捷,又比喻作画,写文章下笔迅速,中间没有停顿)
15、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16、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17、A
三、18、略(只要能写出松的坚韧不拔,竹的高风亮节,梅的凌寒傲骨等意思即可)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秋天的果园
- 暑假南昌一日游
- 我的奶奶
- 有趣的乌龟抢食
- 秋天的快乐——捉蜗牛
- 迷人的秋天
- 快乐的十分钟
- 参观辽沈战役纪念馆
- 我学会了洗碗
- 镜子里的我
- 我是一个好孩子
- 爱心无价
- 老师,我拿什么献给你
- 美丽的云彩
- 好一片火烧云
- 试论当代大学生犯罪特点及成因(1)
- 论欧元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不对称结构
- 多级政府间事权划分与财政支出职能结构的国际比较分析
- 在化学练习中引导学生反思的策略(一)
- 化学实验装置气密性检查策略初探(一)
- 我国义务教育财政问题研究:回顾与展望
- 试论民法的商法化及其与经济法的关系(1)
- 浅析探究课“镁在空气中燃烧主要产物的确定”
- 新高考背景下普通高中化学教学策略初探
- 谈无过失责任及其在环境侵权中的适用(1)
- 加入WTO与中国财政经济
- 试论人身伤害精神损害赔偿(1)
- 试论贞操权(1)
- 浅析“电解水实验”在不同教学阶段的应用
- 化学教学情景创设中太极精髓的运用(一)
- 《富饶的西沙群岛》 教学设计一
- 《狮子和鹿》 教学设计一
- 《掌声》 教学设计三
- 《科利亚的木匣》 教学设计
- 《蜜蜂》 综合资料
- 《电脑住宅》教学设计及反思
- 《花钟》 教学设计
- 《玩出了名堂》 教学设计
- 《掌声》 教学设计一
- 《赵州桥》 教学设计之二
- 《狮子和鹿》 教学设计二
- 《美丽的小兴安岭》 教学设计三
- 《赵州桥》 教学设计之三
- 《陶罐和铁罐》 教学设计二
- 《陶罐和铁罐》 教学设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