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5
《我的第一本书》教学设计
【实用教案】
〖创意说明〗
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通过分析重点的语句,体会本文的思想感情,教育学生珍惜现在的生活环境,努力学习,用心感悟生活中深蕴的人间真情。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由《我的第一本书》的悬念导入,作者是一位著名的作家,看完题目,我们会想到些什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分析文章的题目)
设疑:作者为什么要饱含深情的描绘自己求学来用过的第一本书?作者创作的目的在于什么?
二、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组织同学复述这“第一本书”的故事,互相补充、评议。
教师补充相关背景,提升学生的感受:本文充满了作者来自对于苦难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独特的感受,作者不仅要表现得是作者关于童年生活中关于第一本书的感人故事,而是与书有关的或由书引发的父子之间、同学之间那浓浓的真挚的情感,是上个世纪二三年代遥远乡村荒寒、苍凉的生活境况和作者对生活那份独特的感受。
三、学生自主阅读
质疑、讨论,师生共同解决下面的问题:
1、“我的第一本书”仅仅指那半本课本吗?你可以作怎样的理解?
(还可指我踏人生活的一次珍贵的经历,一本人生之书)
2、作者是怀着怎样的一种感情追忆他的“第一本书”的?
(一种感激之情)
3、如何理解“这就是我的第一本书。对于元贞来说,是他一生惟一的一本书”?
(体会书的珍贵,读书机会的珍贵)
4、“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我的第一本书对“我”影响之大,作者要回报它)
教师小结:情感丰沛是本文的主要的特色,本文除了赞美了父子之间的深情,还赞美了父子情、师生情、同学情、生活趣味。
四、揣摩与感悟
1、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⑴我的童年没有幽默,只有从荒寒的大自然感应到一点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
(作者对童年的
感觉是什么?联系上下文看,“生命最初的快乐和梦幻”是什么?)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明确:我的童年生活是辛酸、艰苦的,但我的第一本书给我的生活带来了乐趣和知识。
⑵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
(怎样理解“枉读了这几十年的书”“
枉写了这几十年的诗”?“
人不能忘本”的“本”在这里指什么?)
学生发言,教师明确:作者的第一本书意味深长。它不仅表明第一次跨进学校大门,走进知识的世界,更重要的是,那一本书里镶嵌着父亲的深情、同学的友情、童年的乐趣和生活的苦难以及在苦难生活中抗争的一段心路历程。它既是求知的第一本书,更是人生的第一本书。如果这第一本书不写出来,那么这几十年的读书和写字则失去了意义,变得毫无价值,因为你忘记了知识的源头和人生的中国,你忘记了过去,即忘本。作者最后说“忍不能忘本”,巧妙的运用了双关的修辞手法,“本”就是指课本,那第一本国语教材,也指人生成长历程中最初的最有价值的奠基性的东西。作者所指主要是后者。
2、朗读文中描写父亲为“我”抄写、装订课本的段落(3~8自然段),
问题探究:
⑴父亲看见我的课本,为什么会显得那样的愁苦?
⑵父亲听见“我”的解释,为什么只是“深深叹着气”,而且说“元贞比你有出息”
五、拓展与延伸
1、阅读训练:
要求学生快速朗读课文内容,回答问题:
⑴选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请你用简明的话语加以概括。
⑵请你猜一猜,父亲为什么没有揍我?其中蕴含着父亲的什么感情?
⑶文中的“居然”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⑷请你想象一下,“我”把“父亲补全的装订好的课本”送给元贞的时候,两个人可能会有怎样的对话?请你用“我”的口吻写一段话,表现出我当时的感受。
⑸选文中最后写道“还应当回过头来说说我的第一本书,我真应当为它写一本比它还厚的书,还值得我们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请联系上下文谈谈:为什么说“它值得我用崇敬的心灵去赞美”?
2、课文中的人物,除了“我”和“父亲”外,还有同学二黄毛、乔元贞和老师“弄不成”。这三个人的言行写得不多,却让人难忘。请你在课文的基础上,发挥想象,虚构一个小故事(如《二黄毛故事》)。
3、学生说说自己读“第一本书”的经历、体会,互相交流。
六、课堂小结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
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备选创意】
〖创意说明〗
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重在调动学生的情感储备,由于年代相隔比较的久远,学生对与文章内容的理解有一定的困难。授课过程中,可从第二自然段的分析使学生能够整体的感知文章的创作背景,与学生合作探究本文的思想感情的过程中,从情感特色入手,注意用情感人,采用“理解——练习——拓展”模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引领学生诵读牛汉笔下的那威武不屈、勇于抗争的华南虎的诗句,转入承载着人生历程和独特感悟的“第一本书”,思考人生命运这个话题。
二、诵读,感知文意
1、默读,初步感知文意。
2、细读,揣摩理解课文内容。
3、齐读,整体感知文意。
4、学生畅谈阅读体会,教师因势利导。
三、研读探究
1、引导学生品味文中的重要语句,归纳品析语言的方法。
2、学生自由摘读,尝试语言的品析,小组交流感悟。
3、联系生活体验畅谈感想,文章最打动人的地方在于:
⑴父子之情深感动人。
⑵同学之情感染人。
⑶人狗之默契愉悦人。
四、拓展延伸
阅读《给我未来孩子的信》,谈谈自己的感触。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音乐王国奇遇记
- 一个漂流瓶的故事
- 动物狂欢节
- 梦遇蛇岛
- 笔盒里的闹事
- “税”的一天
- 小水滴与大海
- 我与福娃逛奥运
- 读书节
- 假如我是一位科学家
- 愿望节
- 2016年的慈溪,2026年的慈溪
- “撞栏比赛”
- 魔法战队
- 电灯与蜡烛
- 质量体系管理思想在职业教育中的借鉴
- 探究式教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 浅析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视野下的教学过程
- 高校信息化应加强理念建设
- 高校高层次人才:概念、类型与特征
- 浅谈如何通过阅读提高政治教学质量
-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形势下的农村教育发展
- 当前教育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 国内外外语阅读焦虑研究综述
- 小学生问题行为研究综述
- 论教育的外部性
- 网络课程中在线讨论话题的设计
- 浅议教育平等
- 谈导入法在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 学校文化的学习型属性
- 《怀念母亲》教学杂谈
- 突破“中部凿井法”教学难点──《詹天佑》一文的课堂观察
- 备课和讲课要进行再创造──三上《詹天佑》
- 长文短教──我教小学课文《詹天佑》
- 《怀念母亲》朗读教学片段
- 《怀念母亲》读后感
- 读《怀念母亲》有感
- 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詹天佑》教学浅谈
- 《怀念母亲》拓展阅读
- 《詹天佑》中怎么理解“人”字路线
- 另辟蹊径,用好教材──有感于《詹天佑》一课的教学
- 采用“四解放”教学小学课文《詹天佑》
- 理清思路 美读熏陶──《詹天佑》教学难点突破
- 《詹天佑》一文的爱国主义教育
- 纸船──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