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列夫·托尔斯泰》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
采用板块式教学──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激情诵读,体会语言情感;细心研读,感悟文本;迁移拓展,摹写赛写。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请学生介绍列夫·托尔斯泰(你对托尔斯泰了解多少?)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的伟大作家,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复活》等。课文中还提到了另外一位意大利文艺复兴时的伟大雕塑家、画家、建筑师和诗人,主要作品有浮雕《阶梯旁的圣母》、雕塑《大卫》、壁画《亚当与夏娃》等。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脉络
思考:
1、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大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学生讨论,明确:
本文是列夫·托尔斯泰的“肖像画”(可参看前面的彩色插图)大体分为两个部分:(1~5)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6~9)描写托尔斯泰那非同寻常的眼睛。
2、读完全文后,你有什么疑问?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收集并整理疑难问题。
三、激情诵读,体会语言特色
集体朗读第一部分(1~5),思考:
1、作者从那些方面来刻画托尔斯泰的外貌特征?
(须发、面部轮廓结构、面部特征、长相、拜访者的态度。)
2、请你找出文中比喻和夸张的句子:
明确:比喻和夸张铺排兼用:植被多于空地──喻“脸庞多毛”;
皱似树皮──喻黝黑的脸膛;
纠缠不清的树根──喻眉毛;
泡沫──喻鬈发;
像热带森林般浓密──须发;
卷起的滔滔白浪──大胡子。
作用:浓墨重彩的描绘,使人产生美的遐想。(比较插图)
3、第2段的主要内容?托翁给人的印象是什么?写法上有什么特色?
明确:大量的排比。整个面部像粗制滥造的小屋;额头像树柴;皮肤像村舍外墙那样粗糙。“给人的印象:失调、崎岖、平庸,甚至粗鄙。
4、第3~5段重点写了什么?作者细致刻画乐面部特征,那么托翁美吗?
明确:面部特征──重点写面容表情,毫无避讳地展示了托翁外貌丑陋的一面。穿戴方面、职业方面、社会角色方面──意在表明托尔斯泰属于俄国普通大众。托尔斯泰的外貌令拜访者感到失望。(身材特点、言行特征、待客的方式)
关键句:他与全体俄国人民同呼吸共命运──揭示这一点,也就是揭示出托尔斯泰的人生追求和心路历程。
5、前半部分对托尔斯泰的描写,突出了哪两个特点?
一是托尔斯泰外貌的平庸甚至丑陋;
二是他和普通人一样,混在人堆里分辨不出来。
四、细心研读,感悟文本
精读6~9段,思考:
1、用一句话概括每段的描写眼睛的角度。
讨论归纳:
第6段:写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
第7段: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蕴藏着丰富的感情。
第8段:写托尔斯泰眼睛的威力。
第9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目光,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2、作者是如何刻画眼睛的,请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读一读,并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自由解读,言之有理即可。教师对学生的发言予以归纳。
第6段中(神奇的夸张和连珠的比喻)写出了托尔斯泰眼睛深刻、准确的洞察力。
第7段中连续用两组排比句式,写托尔斯泰的眼睛可以抒发各种各样的感情。还引用了高尔基地话,运用夸张,干脆有力,耐人寻味,很好地表现了托尔斯泰眼睛的观察力、敏锐性和丰富性,写出了托尔斯泰那种能把万事万物尽收眼底的全方位的观察力。他的作品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课文中有一句话可作对比的注释:再小的事物借助这副透镜都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眼睛连最微不足道的细节都不放过,同样还能揭示广袤无垠的宇宙。
第8段中的“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无误的电波……”用粗鄙的外表来保护精美的珠宝,对托尔斯泰眼睛的描写,已经不再限于肖像描写了,而是含蓄地揭示了托尔斯泰作为伟大的现实主义艺术家,对他所处的时代作出准确、深入、全面的描绘,成为时代的代言人。因为他的文学创作,既来自对社会生活、人间世态的观察、研究,同时又用他的艺术巨笔把它们准确地表现出来,展示了时代的本职和要求。
“当这一副寒光四射的匕首转而对准它们的主人时是十分可怕的,因为锋刃无情,直戳要害,正好刺中了他的心窝。”这句话写出了托尔斯泰作为“清醒的现实主义作家”,对现实的批判是及其深刻而准确的。作为19世纪俄罗斯现实主义顶峰的代表,托尔斯泰的笔锋几乎指向了社会的各个方面,特别是对沙皇的专制、法律的虚伪、贵族的腐朽、农民的贫困原因,无不给予深刻的揭示。这在他晚年的长篇巨著《复活》里表现得尤为充分。他的作品引起沙皇政府的恐慌,曾企图将他监禁或流放,但慑于他的声望和社会舆论而中止。
3、合作探究:
⑴结合全文,说一说作者为何要写托尔斯泰粗鄙的外貌?
⑵你是如何理解作者重点描写眼睛的用意?
明确:
⑴欲扬先抑,突出眼睛的威力,这样描写使人物形神皆备,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⑵赞美托尔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托尔斯泰观察社会、人生、时代的广阔和深细,以及批判的广度和深度,同时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五、延伸训练
仔细观察自己,用100~150字写一幅自画像,只写头部,描写要逼真详细,独特处更不能忽略,适当运用比喻和夸张,写作时不署名,不注明性别,写好后交给老师,再进行全班交流。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大音稀声,大雪无痕
- 细雨未必看不见,闲花未必听无声
- 提篮春光看妈妈
- 何以报德
- 提篮春光看妈妈
- 提篮春光看妈妈
- 爱中生
- 人应学会感恩,懂得回报
- 提篮春光看妈妈
- 爱在左,同情在右
- 爱轮回
- 爱在心口难开
- 爱在家中传
- 感恩的心
- “微尘”之光
- 居住区绿化的植物配置
- 论“老子的思想”在营销服务中的运用
- 屋顶花园
- 矿山边坡生态防护——坡面喷播绿化
- 宪法解释是政治法律化的基本途径_法学理论论文(1)
- 不动产权属争议的司法管辖及法律适用_法学理论论文(1)
- 浅论小企业的市场营销策略
- 城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配置
- 论中小企业网上营销安全问题分析
- 浅析泰山土特产包装设计的品格提升
- 中国汽车企业自主品牌营销研究
- 知识产权侵权损害赔偿额的证据认定_法学理论论文(1)
- 中小制造企业的市场营销浅析
- 小区绿化的设计与管理
- 论跨国公司全球营销战略的选择
- 《柳树醒了》教学1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三
- 《失物招领》教学1
- 《柳树醒了》教学2
- 《借生日》教学设计之一
- 《美丽的小路》教学4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二
- 《看电视》教学设计之二
- 《小小的船》教学设计
- 《邓小平爷爷植树》教学四
- 《春雨的色彩》教学设计之二
- 《小小的船》综合资料二
- 《失物招领》教学2
- 《看电视》教学设计之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