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海燕》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5

《海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海燕的象征意义。

2、了解象征写法和作用。

3、培养朗诵能力。

【教学设想】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作者以象征和对比的手法塑造了海燕的艺术形象,作品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渴望用战斗迎来光明前景的炽烈感情。教读本文,要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使学生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暴风雨到来之前,海上风云变幻的壮阔境界,并在自己的想象中出现那高傲飞翔的海燕形象,

进而体会作者的感情。这也是审美教育。因此,以朗读引起学生理解课文的愿望,又在理解的基础上做到流畅的有感情的朗诵课文,按照朗读、理解、朗诵这样三个环节,达到教学目的。

朗读课文,是教好本文的重要手段,也是目的。其中包括教师的示范朗读(最好是朗诵)、教师指导学生朗读,直至学生能够流畅、有感情的朗诵课文。能够朗读好这首散文诗,也就对作品有了一定的理解了。

课文内容的分析,建立在熟读课文基础之上,重点在于对海燕的象征意义的理解。对大海变幻的层次分析,有助于对海燕形象的理解,所以,适当的层次分析是有必要的,但一定要为理解海燕的形象服务。

第一课时

〖教学重点〗

1、介绍背景知识。这是学生理解课文深刻含义的前提。

2、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海燕的象征意义。

4、划分全文的结构层次。

〖教学过程和内容〗

一、介绍背景知识

板书:海燕 高尔基

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散文诗《海燕》。作者高尔基(1868~1936),出生在一个木匠家庭,4岁丧父,10岁就为生活所迫,到处流浪,他当过鞋铺学徒,轮船杂役,面包工人和更夫,尝尽了人间苦难。他亲眼看到俄国的劳动人民在沙皇统治下所遭受的种种压迫和剥削,这就为他的创作提供了坚实的生活基础和丰富的题材。他创作了长篇小说《母亲》,自传体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和剧本《小市民》等。

《海燕》写于1901年。当时,欧洲的工业危机波及俄国,工厂纷纷倒闭,大批工人失业,再加上沙皇统治日趋黑暗,人民群众无法忍受,反抗情绪日益高涨,革命斗争蓬勃兴起。,高尔基1901年2月19日从故乡尼日尼·诺夫戈罗德来到彼得堡,参加俄国作家协会为纪念农奴解放40周年而举行的特别会议,发表了抨击沙皇政府的演说。3月4日,几千名大学生和工人为抗议沙皇政府把183名大学生送去当兵,在彼得堡喀山广场举行示威,遭到残酷镇压,有些人被打死,许多人受了伤。高尔基参加了这次示威,目睹了沙皇政府的暴行,极为愤慨。3月12日他回到故乡后,根据当时的斗争形势和参加示威的感受,写成了短篇小说《春天的旋律》,《海燕》就是这篇小说的尾声部分。小说先投寄莫斯科《信使报》,后又投寄彼得堡的《生活》杂志。愚蠢的审查官禁止发表这篇小说,却认为它的尾声是一篇写景的文字。这样,《海燕》就被作为一篇独立的作品在《生活》杂志1901年4月号上发表了出来。《海燕》一经发表,便在俄国大地上产生巨大反响,它被革命者用胶印和手抄等方式广为传播,一时间成为最受欢迎,最富有宣传性和号召力的诗传单。

据斯维尔德洛夫夫人的回忆录《斯维尔德洛夫》的记载:由于《海燕》这首散文诗的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沙皇政府才认识到高尔基的危险性。于是不经审讯就决定把他放逐到库尔斯克去。1901年11月7日那天,尼日尼·诺夫戈罗德的人们很早就把火车站挤满了,为高尔基送行。高尔基刚到来,人群中就爆发出了“高尔基万岁”、“打倒专制制度”、“消灭黑暗势力”的呼声。示威者时而高唱革命歌曲,时而朗诵《海燕》。一位演说者大声说道:“高尔基被放逐了,原因是他说出了真理并揭露我们生活中可怕的事情。他有一件武器──他的笔,一种力量──他那在自由发表意见时所表示的思想……我们要用示威来表示我们是怎样的喜爱高尔基。”示威结束时,一位大学生激动地高呼:“暴君将要死亡,而伟大的有力的自由的人民将要兴起!”这个故事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海燕》在当时的俄国,是“鼓舞人民革命的号角”。

二、朗读《海燕》;试拟副标题

由教师朗读或播放朗读录音。要求学生认真听读,试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

范读结束,学生试读。

方法:齐读,或自己放声读。目的是熟悉课文。

试给本文拟一个副标题。

教师提出要求:

1、要切合课文的内容;

2、要和标题紧密联系,形成一个整体;

3、用语简洁,字数不可过多。学生或独立完成,或三两人讨论完成。

说明:学生拟出了本文的副标题的时候,即他们对本文的理解已经有了一定的程度。

下列几个副标题均可适用:

勇敢的斗士 反抗上天的精灵

渴望暴风雨的勇士 迎接暴风雨的先驱者

胜利的预言家 无畏的革命者

革命的先驱者 划破乌云的利剑

再读《海燕》,注意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齐读或分读。)

读毕,要求学生抓住文中的语句,理解作者所描绘的海上图景的变化和海燕动作神情的发展变化。教师可板书下边图表,引导学生思考。

说明:引导学生从语言文字入手,理解本文的层次,使阅读向纵深发展。学生基本答出后,顺势划分一下全文结构,用时不要太多。

三、布置作业

1、思考练习一。

2、笔答练习五、六。

3、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的作用。

2、培养学生朗诵的能力,通过朗诵进一步体会作者对革命前途的深刻信念和炽烈的战斗情绪。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学生朗读课文

由一位学生朗读,或由三位学生分三部分分别朗读。教师对学生朗读时在重音、节奏、感情等方面出现的不足,适时给以纠正,指导朗读。其间,可穿插齐读。

二、讨论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理解课文中的象征写法

讨论课文中各种事物的象征内容:

海燕(无产阶级革命的先驱者)

暴风雨(俄国人民反沙皇专制的斗争)

大海(俄国广大的革命群众)

风、云、雷、电(沙皇的统治势力)

海鸥、海鸭、企鹅(俄国资产阶级中形色色的政客)

说明:海燕、暴风雨、大海的象征意义是让学生明确的重点;其他事物的象征内容,学生若理解有困难,教师适当给予讲解。讨论这些事物的象征内容,最好也能结合朗读进行,读读议议,做些比较,利于学生对象征内容的认识。

指导学生阅读课后“有关资料”中“关于散文诗”和“关于象征”的知识,结合《白杨礼赞》,理解象征写法的作用。这个内容,点到为止,不必讲解过多,过细,主要是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课文内容自己去体会,逐步加深认识。

三、试背第三部分并练习朗诵

这一部分着重写海燕两次呼唤暴风雨,反映了它投入更大的战斗的决心和对胜利的信心。因此,学生朗诵时,注意从节奏上和感情上给予示范、指导。

最后,请一位班里朗读水平较高的同学朗读全文。

也可以播放录相、录音,使学生再次体会课文的深刻含义和作者的炽烈情绪。

四、布置作业

1、口头完成练习四,练习七。

2、二人小组讨论练习八。

3、背诵全文。

【总体说明】

用拟副标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本课内容。在课文原题目的基础上,给文章再加上一个切合内容的副标题,并非轻而易举的事。不认真读原文不行,对原文没有一定的理解不行,不理解原题目也不行。因此,拟副标题利于打开学生阅读的思路。当学生拟出一个切合要求的副标题的时候,其实对课文的理解已经有

了一定深度。

《海燕》是一首散文诗,适于朗读训练。因此,训练朗读,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可爱的小灰儿
快乐元宵节
鱼睡觉吗
开学的第一天上课
发新书
救麻雀
我的美梦
买玉米
红领巾流“血”了
发表了
千岛湖之行---猴岛
痛苦的小老鼠和善良的魔术师
续《狐狸和乌鸦》—狐狸叼走肉以后
毽子
那拉提之行
上市公司托管经营信息披露问题分析(1)论文
浅析对于认识国家审计“免疫系统观”的思考
会计学科的发展趋势及其面临的主要问题(1)论文
论上市公司的粉饰行为及其审计风险(1)论文
新形势下审计执法之我见(1)论文
浅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必须加快推进计算机审计
论公债融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论文
基层审计机关公务员队伍建设研究
审计信息化建设与标准化研究
对会计委派制若干问题的思考(1)论文
建立长效监督机制 促进企业发展(1)论文
跟踪审计中存在的“瓶颈”及对策研究
会计人员基本职业道德-不做假帐论文
浅谈基于审计费用视角的盈余管理实证研究
论未来财务报告的发展(1)论文
《〈世语新说〉两则》课文导读
《〈世语新说〉两则》典题例析
《诗两首》同步达纲练习
《〈世语新说〉两则》课标解读
《诗两首》课时训练
《〈世语新说〉两则》课文简析
《咏雪》的教学启示
《〈世说新语〉两则》课题研究
《〈世语新说〉两则》特殊句式
《〈世语新说〉两则》学法导引
《陈太丘与友期》教学实录及点评
常用的几种古代计时法
《〈世语新说〉两则》课文鉴赏──简练隽永的语言美
千古文人《世说》梦──《世说新语·咏雪》教学实录
《〈世语新说〉两则》学法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