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20
《小石潭记》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知识与能力:
⑴ 学习按照一定顺序组织材料和抓住事物特征,用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的方法。
⑵ 了解“如”“若”“似”的不同用法及“以”“为”在文中的用法。
⑶ 体会本文融情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艺术特色。
2、过程与方法:
⑴ 介绍作者背景,导入课文。
⑵ 主要采取朗诵法、问答法和点拨法学习本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造成作者忧伤苦闷的原因,对封建官场有一定认识。
【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突破】
1、重点:
⑴ 指导学生背诵课文。
⑵ 体会文章写景抒情的方法。
2、难点:
树、石、水、鱼的特点及对它们的准确描写。
【教学突破】
这是中国古典文学的典范,教学时应该反复领读、齐读、提名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
了解与作品有关的史实。
2、学生准备:
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课文下标注的字词。
【教学方法】
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简介作者,背景,解题
1、由唐宋八大家中的韩流导入。
2、简介作者,背景,解题:“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往往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二、学生赏读课文
1、范读课文,然后学生朗读课文,圈出生字、生词。
2、指导学生理解文章:
板书:
第一段:写发现小石潭及小石潭的景物。
第二段:写潭水清澈,游鱼活泼。
第三段:写作者探究到小石潭的水源及潭上的景物。
第四段:写作者对小潭总的印象和感受。
第五段:记下与作者同游小石潭的人。
3、课堂探究:
⑴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石”?请说明理由。
⑵ 文中哪些句子写了“水”?请说明理由。
⑶ 文中的“动”与“静”。
⑷ 文中的“对比”和“烘托”
⑸ 文中的“景与情”
4、教师点拨:
⑴ 文中描绘的景物无不浸透着“石”的气息。“全石以为底”,“卷石底以出”说明“潭”的确是个“石潭”“如鸣佩环”形容声音嘹亮,说明“石潭”的不一般。“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写出了翠蔓附石而形成的优美形态。“影布石上”借印在石上的鱼影表现水的清澈透明。“凄神寒骨”不尽是石的冰凉,还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忧伤、悲凉的心境。
⑵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似与游者相乐”这句话正面写出游鱼的生动活泼,从侧面表现了潭水的清澈透明。“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用形象的比喻,写出了小溪的形状。
⑶ 对比:为了突出鱼的生动活泼,把怡然不动和往来翕忽“两种情态加以对比,静动相对,尤显出鱼的活泼。
三、作业
课后练习二。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心中的好妈妈
- 刘翔:“等我王者归来!!!”
- 最令我感动的事
- 这就是我
- 我的爸爸
- 我们班的女生
- 战士
- “假小子”
- 我的朋友——李晟昊
- 我最敬佩的英雄
- 回忆录里的小精灵
- 我的偶像
- 世界上最好的老师
- 最聪明的人最愚笨的人=?
- 我和书的故事
- 礼品社会学
- 刍议美术的社会功能
- 其它教育论文教师教育学论文范文
- 社会学视域中的大学文化
- 其它教育论文关于幼儿园文明礼仪教育的浅析
- 其它教育论文浅议理想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
- 论美术教学中的情感教育实施
- 其它教育论文教育学感想
- 其它教育论文论启发性教学原则的应用
- 浅析中国城市社会分层对城市发展的利弊影响
- 其它教育论文高校学生不在课堂现象研究
- 其它教育论文亲子沟通中关于父母如何积极倾听孩子的研究
- 变化发展中的中国社会学
- 高等院校体育社会功能的探讨
- 身体社会学的思考
- 十八三个太阳(七年级苏教版)
- 《苏州园林》教学设计
- 《与马共舞》教学设计--七年级语文第六单元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中心稿)
- 七年级风筝
- 七年级下册教案《爸爸的花儿落了》(教师中心稿)
- 七年级语文下册综合活动“马的故事”集锦(教师中心稿)
- 十六国宝——大熊猫(七年级苏教版)
- 蜀道难
- 十四松鼠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
- 诗词五首(七年级下)
- 杜甫律诗五首
- 十三短文两篇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下)
- 苏教版七年级)《冰心诗四首》教案
- 短文两篇(教师中心稿)
- 七年级下册教案《丑小鸭》(教师中心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