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7-03
也谈《岳阳楼记》之“古仁人”
《语文学习》(1987年第1期)刊载了《〈岳阳楼记〉之“古仁人”探讨》一文,(以下简称《探讨》)文章对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岳阳楼记》“古仁人”的注释,提出质疑,认为把“古仁人”注释为“古时品德高尚的人”,是没有深考作者的思想和置字义于不顾的结果。“古仁人”所指为何,这是个一向不大为人所深究,但又确有必要弄清的问题。《探讨》把它特别提了出来,以期引起语文教师的重视,这无疑对于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都是很有益处的。
“古仁人”,到底应该作何解释才符合作者范仲淹的本意?恐怕首先需要弄清“仁人”一词涵义的演化。我认为这里的“仁人”不宜简单的理解为“仁人”,实则它已经过长期使用成为一个新词,且常与“志士”连用在一起,古人对其用义也不尽一致。《论语·卫灵公下》:“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人,有杀身以成仁。”朱熹注释“仁人”为“成德”之人,朱夫子是提倡修身养性的,所以着眼于“成德”的一面,所以后来释“仁人”为“品德高尚的人”或“有很高道德修养的人”,都没超过他的见解。《尚书·武成》:“予小子既获仁人,敢祗承上帝,以遏乱略。”显然是着眼于立功的一面,而非以德见称。《左传·昭公三年》,载齐景公听从晏婴的话,为之省刑,然后称:“君子曰,仁人之言,其利博哉!”表明“仁人”是济世利民的。《庄子·骈姆》:“今世之仁人,蒿目而忧世之患”。这里的“仁人”又是忧天下之忧的了。《汉书·东方朔传》:“故卑身贱体,悦色微辞,愉愉,终无益于主上之治,则志士仁人,不忍为也。”杜甫诗《古柏行》:“志士仁人莫嗟怨,古来材大难为用。”等等,则大都是把“仁人”视为志行坚贞、济世利民的治国辅君之才。因此,把“古仁人”释为“古代品德高尚的人”,固然有点以偏概全,未能达意,可是,就如《探讨》那样,释“古仁人”为“古代仁爱的人”,也难免失之拘泥,忽视了词义发展后之丰富内涵。看来把“古仁人”解释为“古代有志济世,忧国忧民,品德高尚的人”,似较符合实际。须知范仲淹是位熟读古代经典的人,他对“古仁人”的含义不仅深刻理解,而且对“古仁人”的精神也是身体力行的。所以欧阳修在《范公神道碑铭》中称道他:“少有大节,其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⑴这里的“有大节”和“有志于天下”,可以看作是对范所谓的“古仁人”的特点的具体说明。自然,这一点也可从范的一生言行中得到印证。
至于“古仁人”是否如《探讨》所说“特指孟子而言”呢?我认为:不是特指孟子而言,而是泛指包括孟子在内的前贤而言。应该看到范仲淹并没有把孟子看作一心“与归”的“斯人”。他在自己的诗文中常常提到他所仰慕和效法的,是三代两汉以来的前代圣贤。这一思想集中表现在其《上资政晏侍郎书》里,在这封信中,当他向器重和提拔他的前辈晏殊详述自己的学行与志趣时,把伊尹、太公、仲尼、管仲、蔺相如、诸葛亮、陈汤、祖逖、房乔、姚崇这些人,都列举了出来,然后说:“此前代圣贤非不奇也,某患好之未至尔!”⑵从这里,我们可以悟出两点:其一,范仲淹所向往的“前代圣贤”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理想人物的“群体”,他们就是以伊尹、孔子等为代表的情怀伟大、忧国忧民的古之仁人,也是我国古代政治、思想家中的一些优秀代表。这些人物的政治理想和远大抱负,就是范仲淹的思想渊源所在。其二,范在信中没有提到孟子,至少可以说明,孟子并不是他心目中特别所“好”的前贤,因而也就难得出范的政治思想是“继承《孟子》当无疑义”的论断。诚然,范的“先忧后乐”的见解脱胎于孟子的“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不过对此前人早就说过。元代张临在《增修范文正公祠记》中说:“惟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孟子所谓‘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先生志也。”⑶可惜张临仅仅看到两人思想有联系的一面,而没认识到二者有区别的一面,那就是范仲淹的思想境界远远超出了孟子。早在南宋的王十朋在其《读〈岳阳楼记〉》一诗中,就有过评价:“先忧后乐范文正,此志此言高孟轲”。显然,孟子的“同忧同乐”是不能同范的“先忧后乐”同日而语的。再说范仲淹在他的诗文中,提到孟子的地方并不多;即使提及,也没有从正面歌颂,不象对孔子那样肯定。应该承认,孟子的“仁政”思想,确实对后代产生过很大的影响,但是,孟子在北宋时却并不怎么受人欢迎,乃至遭到非议,范仲淹的好朋友李覯(泰伯),就是一位有名的贬抑孟子的人。他曾尖锐的批评孟子只讲仁义,反对“曰利”是偏激。⑷对这一历史背景,我们在探究“古仁人”的问题时,也不能不考虑到。
总之,对范仲淹的思想渊源不宜理解得过于狭窄,更不宜把他心目中的理想人物,看成是孟子个人。客观的说,范文中所提到的“古仁人”,应该是指前代那种忧国忧民,既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又有高尚的道德情操的优秀人物集体,或者说,理想人物的化身。
────────
【注释】
⑴《范文正公集》(二)《褒贤集》第三一五页,
⑵同上书(一)卷八第七○页。
⑶同上书(二)《褒贤祠记》卷一第三二五页。
⑷《直讲李先生文集》卷二九《原文》:“孟子谓‘何必曰利’,激也,焉有仁义而不利者乎?”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my best friend
- 英语日记范文
- 学英语日记附教师评语-lucky day
- My bedroom(我的卧室 )
- My father(我的爸爸)
- My sky
- summer vacation
- My English teacher
- 学英语日记附教师评语-Today
- The stars
- 我的元旦(My New Year's Day)
- 冬天
- 一次过圣诞节
- 我的老师(My Teacher)
- My Mother
- 全终端计算机通信网络可靠性模型及算法研究
- 中国正考虑新的贷款损失减免税政策
- 探索NTFS
- 兼业保险代理喜不掩忧
- 保险监管瞄准偿付能力
- 对利益双赢的生育保险探索
- 对商业养老年金发展动力探究
- 谈保险信息系统的作用
- 住房公积金风险应对措施
- 国内生育保险制度刍议
- 促进基层商业银行发展中间业务的几点建议
- 社会保险优化管制举措
- 信贷信息不对称的防范措施
- 略谈养老保险档案管理
- 基于声卡的数据采集及波形发生器设计
- 《北京亮起来了》 写作指导
- 《北京亮起来了》 教案讲义2
- 《北京亮起来了》随堂练习 巩固篇
- 《北京亮起来了》 趣闻故事
- 《北京亮起来了》 训练素材
- 《日月潭》 考点练兵1
- 《日月潭》 范文习作
- 《北京亮起来了》 教案讲义1
- 《日月潭》 考点练兵2
- 《北京亮起来了》重点字词意思
- 《日月潭》 趣闻故事
- 《北京亮起来了》整体阅读感知
- 《北京亮起来了》重点字词梳理
- 《日月潭》 训练素材
- 《北京亮起来了》 重点问题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