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群童”真的是“盗贼”吗──一堂古典诗歌教学课的启示与思考

“群童”真的是“盗贼”吗──一堂古典诗歌教学课的启示与思考

【案例主题】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宝库中有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诗人以自己的才华,以他们对生活感受的深刻性,通过精妙的语言文字描景绘物,表情达意。诗歌艺术让我们进入美的境界,获得美的感受,体验美的情怀。然而,让学生去感受另一个时代、另一个个体的体验,往往如同雾里看花──如隔如膜,对于知识阅历还不丰富的中学生更是难以理解。那么怎样才能更深入文本呢?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课改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从教什么和怎么教转变为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并最有效地帮助引导他们展开自主学习。语文教学,尤其是古典诗歌教学,要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让学生得到更大的思维空间,使学生领悟到诗歌语言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创新灵感,这就需要依赖教师成功地引导学生去认真阅读,同时课内外有机结合,在此基础上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形成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和思想的碰撞。这样既体现教师教的主导作用,又能体现学生是学的主体,更主要的是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了古典诗歌所蕴涵的丰厚文化底蕴。

【案例描述】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唐代大诗人杜甫的一篇忧国忧民的现实主义杰作。在组织好学生学习完这首诗后,我利用一节课的时间对这首诗进行复习巩固,让学生当堂背诵,并补充扩展一些杜甫的其他忧国忧民的作品,以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本诗的内涵。

当学生正在热火朝天地背诵时,突然一个学生向我“发难”:“老师,我发现这首诗有一处地方写得不好!”我吃了一惊,没想到竟然有学生说这首千古传诵的诗歌有的地方写得不好!我忍不住问她:“那你说一下,哪里写得不好?”那学生回答道:“‘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我觉得这两句写得不好,作者把儿童刻画地如此丑陋,连小孩子的调皮举动也如此大动肝火,竟然称他们为‘盗贼’,可见杜甫缺乏爱心,一个连小孩子都不喜欢的人怎么去爱天下人呢?这会使得作者后面的理想显得有点……怎么说呢,对,矫揉造作!”一石激起千层浪,下面的同学顿时议论纷纷。我一点思想准备也没有,这位提问题的同学平时在课堂上就很活泼,今天更是给我出了这么一个难题。怎么办?我想起了指导老师教给我的“一招”,于是,我便把这个同学的问题“抛”给了所有同学:“这位同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大家可以思考讨论一下,‘群童’在作者的笔下真的是‘盗贼’吗?这个情节和作者‘推己及人,忧国忧民’的理想矛盾吗?”

同学们果然立刻热烈讨论起来,几分钟后,陆续有同学起来发表他们的意见。

有学生说:“我觉得作者把儿童比做是强盗,而且不止是一个儿童,这些小孩子去欺负一个可以说是老人的人,那显得太不尊重别人,作者把儿童刻画的如此丑陋,我认为这几句可以说是败笔,杜甫不应该把儿童写成是盗贼!”

有学生说:“在诗中,那些儿童简直都成了小无赖了(笑),看来作者真的把他们拿到官府去治办,可惜有心无力啊。”

有同学立刻反驳说:“我不同意你的观点,杜甫其实并不是真的把他们当成是盗贼,他肯定有自己的苦衷,具体是什么,我也说不清楚,反正作者不可能把他们拿到官府去治办的。”

马上有同学起来应和:“对,作者只是用了‘盗贼’二字,但内心不可能真的把小孩子当成是强盗的,老师也说过,这些小孩子也很穷,他们为了生存,才不得不去抢茅草的!”

“可是那也不能用‘盗贼’来形容啊,从这几句诗中好象可以看出杜甫从心底里是讨厌他们的,对儿童缺乏爱心,怎么去爱天下人呢?

这时课堂出现了短暂的沉默,我的思维刚才也被同学的发言所调动起来了,于是我让同学们跳过这几句话,把课文再读两遍,仔细体会体会。

过了一会儿,有同学说:“看了几遍课文后,倒觉得杜甫一直在写他自己所遭受的苦难,似乎有些自私了。”

另一学生立马说:“我觉得杜甫并不自私。如果他真的要拔高自己的形象的话,只需要说‘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就可以了,没必要写自己的破茅屋。可是我仍然不能理解他为什么要说儿童是‘盗贼’,难道杜甫真的恨不得把那些小孩子送到派出所吗?(笑)

这时一名一直在思考的同学发言了:“我认为杜甫写小孩子抢茅草,目的可能是为了让读者明白,连小孩子都知道破茅草的珍贵,可见当时贫困的人很多,因为地主家的小孩是不可能冒着大风去抢对他们来说没有用的茅草了,通过这个情节,才会有下文的推己及人,所以前后也不矛盾,作者也并不是要丑化儿童。”

我接过这位同学的话说道:“这位同学说得好。诗人因为‘老无力’而无法阻止儿童的抢茅草的行为,只能叹息,但决不是真的给儿童加上‘盗贼’的罪名,也不可能告到官府里去办罪。‘群童’也是生活所迫,所以作者一叹自己之苦,再叹周围人之苦,他在自己的茅屋被吹破的情况下,分明联想到了天下类似处境的穷人,为诗的最后的理想做下了铺垫,所以说,杜甫不但不是故做矫情,而是真切地体会到了那个时代人们的苦难,作者的心是和广大的下层人民紧紧联系在一起的。我们再来看一下杜甫其他的一些作品,会更加深刻地理解这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我趁着这股由思考而讨论的东风,给同学们补充扩展了杜甫的一些其他典型的忧国忧民之作,同学们听得似乎比以前更认真了。

【案例分析】

课虽然早已经结束了,但留给我的思索却是长久的。这次语文教学的尝试让我深深地理解了“教师的作用是导而不是教”这句话。教就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教师的主观思想来控制整个教学过程,学生只是被动地不情愿地跟在教师后面;导就是以学生为中心,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学习,教师只是帮助引导他们展开自主学习而已。

在这堂课中,学生“出其不意”的提问是我所没有预料到的,而学生丰富多彩的讨论更是让我暗自称奇。通过这节课,我也体验到了什么是真正的活泼的课堂,什么叫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并不是单纯的教书匠,不仅仅要把知识传授给学生,更主要的是要成为学习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把课堂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的潜能得以充分发挥,这样才能起到教学的良好效果。

“石本无火,撞击发光;水本无华,击荡生波”,新课程强调要由“专制”走向“民主”,由“统一”走向“个性”,强调尊重学生思维,倡导答案的丰富性与多样性。这实际上是为了鼓励学生开启思维,大胆想象。作为刚踏上讲台不久的新教师,更应该积极鼓励学生去自主思考,而不应单纯地照搬现成资料或所谓的“标准教案”。这节课后,在后面的教学中,我经常有意识地让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思考与讨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同时,通过这节课,也让我认识到作为一名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要善于根据课堂实际情况进行有效调控,因为课堂教学是互动的、多变的,会出现好多意想不到的偶然因素,因此不能够一成不变地按照既定方针实施教学过程,而是要随机应变,充分利用这些偶然的因素。当课堂上出现了和教师的节拍不和谐的“音符”时,应当适当引导,而不能压制下去,否则只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新教师来说,把握好教学预想与课堂调控的关系并不容易,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地去积累经验,多学习,多思考,在教学中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学生共同进步。

【编辑短评】

在这个案例中,教师抓住学生的一个貌似“唐突”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最终澄清认识,获得了对杜甫穷苦处境的体悟。在这里,教师并没有包办代替学生的思考,而是尊重学生的质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了教学的良好效果。(雨果)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未来的学校
My friend
可爱的小金鱼
秋天的发现
未来的书包
小乌龟
飞机航模
可爱的小甲鱼
我爱我家
风婆婆
洁白的栀子花
My English teacher
自我介绍
美丽的春天
美丽的春天
让传统文化注入语文课堂
我国刑事诉讼证人资格若干问题研究刑法论文(1)
论预防职务犯罪的基本原则刑法论文(1)
论“性贿赂”立法刑法论文(1)
试论中国传统文化中人文主义的几个特点
传统文化资源的价值重构
刍议受贿罪的惩治对策刑法论文(1)
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立法及制度的完善刑法论文(1)
金融犯罪法律适用问题刑法论文(1)
传统文化世家与民族文化神髓的承传
从罪刑法定的贯彻到刑法司法解释的运用刑法论文(1)
浅析传统文化因素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
认定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的几点思考刑法论文(1)
传统文化促进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
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观视域下的当代学校体育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思考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设计(送教课)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设计
《去年的树》课堂实录
《乌塔》教学后记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设计
《呼风唤雨的世纪》教学后记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思考(推门课)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思考(推门课)
《乌塔》教学设计(送教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思考
《猫》思考(推门课)
《猫》教学设计
《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学思考(推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