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3

《沁园春·雪》教学设计

【设计思想】

《沁园春·雪》这首词与当时的政治环境相关,故要联系当时时代背景帮助学生对词篇的理解,对于课文本身,学生没有什么文字障碍,基本上能掌握其内容。教学设计上想主要体现引导学生搞清篇章结构,品味语言精妙之处,体会毛主席的豪迈情怀和伟大抱负的意图,以诵读为主要形式。

【教学目标】

1、思想目标:

激发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想象,感受诗人博大的胸襟和豪迈的情怀。

2、知识目标:

掌握本文的篇章结构,理解诗歌中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和写景、抒情相结合的特点。

3、能力目标:

能有感情的朗读。

【教学重点】

1、理解写景、抒情想结合的特点。

2、诗歌的朗读。

【教学难点】

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朗读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背景简介:

1936年2月,抗日战争爆发前,在陕北的清涧县,毛泽东同志登上海拔千米、白雪覆盖的塬上视察地形,观赏风光。面对苍茫大地,胸中豪情激荡,过后写下了这首词。194年8月,抗战胜利后,毛泽东同志亲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其间,柳亚子先生请他写诗,毛泽东同志就把这首《沁园春·雪》抄给他,随后《新民晚报》公开发表,迅速在人民当中广为传颂,极大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革命斗志和胜利的信心。

2、关于体裁和题目的简介:

(让学生根据上学期学过的《水调歌头·中秋》的有关知识回答,教师作适当点拨、明确,对名词术语不作繁琐的解释。)

教师点拨、明确:词,又称长短句。一首词的字数、句数、段数、韵律、平仄,都有固定的格式,这就是词谱,词人依照词谱填词,词谱的名称叫词牌。比如《沁园春》、《虞美人》、《水调歌头》等。

一首词称为一阕;词若有上下两段,就称为上下阕。

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这首词的题目。

二、展示学生自主学习成果

1、请学生朗读,教师通过学生的朗读掌握学生的预习效果。

2、请学生将课前预习时收集的中国古代诗词中描写雪的材料展示朗读。

三、教师点拨,师生合作,领悟诗歌内容

1、整体感知:

⑴ 播放录音,学生想象本词所描绘的景象,初步体会词作所表达的感情。

⑵ 学生自由读课文。

⑶ 学生齐读:

要求:读出激越豪壮的情调。读出重音、停顿、速度、节奏。

2、篇章分析:

教师提出问题,请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自由发表意见,教师适当点拨。

⑴ 这首词写景、抒情、议论相结合,但上、下两阕各有侧重,上阕侧重于哪种表达方式,下阕又侧重于哪两种表达方式?

要点点拨:上阕侧重于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议论。

⑵ 上阕写的什么地什么景?试按对景色的概括写、具体写、想象写的脉络,把它分为三个层次,并谈谈你的理解。

要点点拨:上阕写的是我国北方的壮丽雪景。

第1层概括写,从开头到“万里雪飘”。开门见山,气势磅礴。“千里”“万里”极言地域之广,“冰封”“雪飘”一动一静,极写严寒之烈,描绘出我国北方雄浑壮阔、银妆玉砌的雪景。

第2层具体写,从“望长城内外”到“欲与天公试比高”。是雪中远眺,“望”字领起下文。由“静”到“动”,暗示大地主人的斗争精神。

第3层想象写,从“须晴日”到上阕结束。想象等到放晴的日子,景色就更加妍丽动人了!

(教师小结:上阕北方写雪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

⑶ 下阕如何引入对人物的评论,评论了哪些古人?又评论了哪些今人?试按此线索也将它分为三个层次。

要点点拨:下阕第1层束上启下,“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一个“引”字巧妙地由写祖国壮丽河山引出“无数英雄”,过渡到对古今人物的评论。

第2层从“惜秦皇汉武”到“只识弯弓射大雕”。紧扣一个“惜”字,秦皇汉武、唐宗宋祖所可惜的是“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文字才华方面稍微差一些,即在文治方面略嫌不足;成吉思汗所可惜的是“只识弯弓射大雕”,即只注重武功,而忽视文治。因此他们都不算真正的英雄人物。这层大意:秦始皇、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他们曾彪炳一时,雄视一代,可惜啊,在文治方面都稍微差一点。至于那天之骄子元太祖,只知道引满长弓,射落大雕而已。

(这一层涉及一些历史知识,可请学生讲解,教师适当补充。)

第3层从“俱往矣”到结束。“俱往矣”是对历代帝王的否定。那么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谁呢?作者庄严宣告:“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那就是今天的人民大众才是时代的真正主人。一笔定乾坤,收束全词,此乃点晴之笔。

⑷ 下阕第一层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要点点拨:承上启下。

⑸ 提问:作者在下阕为什么要议论评说古代帝王?

要点点拨:作者以“往昔”与“今朝”对比,“英雄”与“风流人物”对比,突出了今朝革命英雄主宰河山的历史作用。

3、局部品读:

学生合作探究,教师点拨。

⑴ 学生品读“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这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要点点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运用比喻、拟人手法,化静为动,有三方面因素:

① 视觉因素:

作者站得高,看得远,山丘连绵起伏,远看确有山舞原驰的动感。

② 精神因素:

作者意气风发,因而在他心目中,大自然也生气勃勃。

③ 时代因素:

中国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人民正在奋起抗日,赋予群山、高原以顽强的性格,可以体现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精神。(可说可不说)

⑵ 学生品读“惟余莽莽”和“顿失滔滔”这两句,说出自己的感受。

要点点拨:“惟余莽莽”表现了苍茫的意境,“顿失滔滔”表现严寒之下,黄河突然被冰封住的样子

⑶ 品读“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这一句,谈谈你最强烈的感受!试用散文化的语言描述三句诗的意境。

要点点拨:“须”字表明雪后初晴之景出自作者的想象。写出了雪后景象的清朗、娇艳、多姿多彩。

教师示范朗读:看,红日冉冉升起,放射出万道霞光,染红了天边的白云,映红了高原上皑皑白雪。云海茫茫,雪山巍巍,苍松翠柏,郁郁青青。红日白雪交相辉映,祖国就像一位红装素裹的少女,格外娇艳!

⑷ 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什么,请同学们谈谈理由。

(重点引导学生讨论“风流人物”的含义)

要点点拨:

① 表现全词主旨的诗句是“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是说真正称得上英雄人物的,是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赞颂无产阶级人民大众,这正是作者写这首词的立意所在。

② 总结历史的经验,毛泽东强调中国的命运必须掌握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手里。所以在词的末尾宣告:今天的无产阶级人民大众,才是真正的英雄人物。

⑸ 学生品味“惜”字的丰富含义:

要点点拨:第一,惜中含褒。肯定他们是英雄人物,同时也就肯定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伟大民族;第二,委婉的批评了他们缺少文治、文学才华欠缺;第三,他们的不足是由于时代、阶级局限造成;第四,表现了后来者居上的伟大气概。

4、总结这首词的整体思路:

这首词,上阕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阕转入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浑然一体。写景是议论、抒情的基础,议论、抒情是写景的深化。

四、朗读点拨

1、请学生再次齐读这首词,教师把握学生的理解程度和朗读问题。

2、教师点拨:

⑴ “北国风光……分外妖娆。”以豪迈的语调来朗读。

⑵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要用赞颂、高昂的激情来朗诵。

⑶ “惜秦皇汉武……只识弯弓射大雕。”要略转低沉,用稍带批评的口吻来朗诵。

3、教师范读,明确停顿、重读。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

大河上下,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五、作业布置

1、背诵这首词。

2、依照《沁园春·雪》的格律,你也来填一首《沁园春》吧。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有趣的一天
家乡的传统文化
我学会了洗衣服
仙人掌
威海之旅
日 全 食
美丽的春天
两条小鱼
难忘的第一次作假
假如有一支神笔
致灾区小朋友的一封信
我们的校园变了
爱上网的涛哥哥
美丽的荷塘
独自坐公交车
侗族丧葬习俗的宗教文化内涵探析
论中国传统孝文化的历史变迁及当代价值
反宪法规则的决定的法律效力(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十六大后现行宪法修改的思考(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论社会主义宪政(18)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传统的用途与滥用
论中国传统文化对阎锡山村政思想的影响
宗教文化的特征
中国古代鬼文化探析
论社会主义宪政(23)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宪法“司法化”的反思与前瞻(4)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论社会主义宪政(27)国家法、宪法论论文(1)
略论豫菜的传承和创新
加强书法教学 弘扬我国传统文化
老子的“冲气以为和”理论与家庭和谐
《我不是最弱小的》有感
《刷子李》教学设计
《我不是最弱小的》教学设计
《全神贯注》教学设计
《七颗钻石》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第二课时教案设计
《威尼斯的小艇》课堂练笔案例
《自然之道》教学反思
《鱼游到了纸上》教学设计
《老人与海鸥》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教学起由及教学思路
《去年的树》教学设计
《触摸春天》教学反思
《桥》教学设计
《爬山虎的脚》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