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星星变奏曲》赏析
有人说过,一个聪明的民族,是耽于反思敢于自我正视的民族。发生于变革时代的中国新文学史上的“朦胧诗”运动,就是一批正直而年轻的中国知识分子,在诗歌方面开始的最沉痛的反思。
江河,是这次运动的主将之一。他的《星星变奏曲》是新时期的“火把”,却更感受着时代的脉搏,它是真正的对于光明的呼唤。
诗人选择“星星”这一意象表现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因为“星星”是最先点燃诗人灵感源的导火索,但我认为,重要的是,借用人们对星星的凝望,更衬出现实的黑暗和残酷。在这个现实里,不仅太阳失去了,连“瘦小的星”也被风吹落。星星是“一首诗”,一个“柔软得像一片湖”的晚上,一个朦胧着鸟语花香的“春天”,是“飘动的旗子”,是“火”。诗人对这一切愈是尽情地讴歌,愈显出愿望与现实的反差,也愈让人于温柔的静穆中体验了咸涩的况味和沉重。“在浓重的失落感中萌发出来的追求与寻找,既给这些诗篇蒙上一片迷悯与感伤的情调,又浸透着不甘湮没与泯灭的内在力的冲击与奔突”(谢冕语)。
在诗的结构上,两节诗的外观构造几乎相同(但内部结构稍有变化),这正像我国古代《诗经》中的某些一唱三叹的诗的结构,意在营造一种浓郁的诗的氛围,来增强诗的内趋力和表达效果,让人于轻松中心灵发生震动。
这首诗开头的假设语句以“如果……”领衔的诗行,几乎以一种迫不及待的态度,用诘问宣泄着诗人江河内心蓄积已久的苦闷与祈盼:在没有光明的暗夜,星光接济着人们心灵的渴望,并阻止人们心灵与思想的最后沦落,虽然星光未免微弱了些,但毕竟是一份“遥远的安慰”。
意象的选择也许是很精心的,当一种压抑的时代氛围不断地扼杀个性与人格,黑暗已掩盖了光明,但在苦难而坚定的英雄乐观心灵,“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精神始终昂扬着。这样,黯淡的星星便会冲破层层云障,化为希望的光亮。但若不是无奈,谁又会主动择取只有星星的暗夜呢?“谁不愿意/每天/都是一首诗/每个字都是一颗星/像蜜蜂在心头颤动”,诗是美好的,它注定要成为心灵逃避压抑、苦闷现实的归宿,但这样的审美往往十分遥远,尽管每个字都成为一颗小星,寄托着密密的心愿,甚至震颤了心弦,却仍无法将一切化做现实。接着又由“谁不愿意”的句式引出夏夜,由“谁不喜欢”的句式引出春天,这些都是诗人渴望的,这种渴望不仅在于诗意的万物,还在于一切摆脱寒冷僵死状态、充满新鲜蓬勃的活力。显然,这些营造的诗意隐喻着诗人美丽浪漫的理想,虽因现实之故,理想与生活相距遥远,星星、萤火、睡莲、白丁香的意象却仍是那么生动。
现实是严酷的,随着民族十年悲剧的加深,思想之花便蒂结出自由的果实。在江河,他不悲观于恶劣的现实环境,相反,第二节重复假设语句,仍以其强力的诘问“谁还需要……,谁还会……”,试图找出一个极平凡而公正的答案:即使在厄运之中,人依然向往光明、自由、美。凭着这份坚定的信念,诗人便不再顾惜“在寒冷中寂寞地燃烧”的生存状态,也不再理会如星星颤抖、白雪覆盖、夜晚冻僵的现实境遇,一心向往无比美好的理想王国;只是太遥远的缘故,诗人的目光便多少有些朦胧了。诗人借助于不断重复的“谁不愿意”和“谁不喜欢”句式,复叠强化着一片沉积已久、不可宣泄的情绪。最后在英雄主义情绪的支配下,充满浪漫与乐观的意象涌出诗行,成为人格与生命的自我激励。从抽象的概念到富于生动色彩的具象,“星星”意象的变奏直接地成为由弱至强的英雄乐观精神的投射,而且,由于两段式的诗节构成以及诗节内部存在的情绪与意象对比化了诗人英雄乐观的浪漫精神。
面对悲剧现实,一种是逃避,一种是介入,介入的方式则有乐观与悲观之分,而任何一种单纯的方式都不可能持久,江河也应如此。《星星变奏曲》在情绪整体上显示了某些豪迈色彩,但诗人对悲剧本身的认识似乎并不深刻,而且,过多的浪漫向往使诗又近于稍稍浅薄了,这也许是一种苛求吧。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Staying at Home Alone(独自在家)
- Spring Festival(春节)
- 写给母亲的感谢信
- My school(我的学校)
- Visiting the Great Wall on Badaling(参观长城)
- 于亚运的英语作文
- To Experience the Life
- Play Football
- 年级英语期末测试试卷
- Lucky Numbers(幸运数字)
- Spring Festival(春节)
- How to make our world more beautiful(如何让世界更漂亮)
- An Accident
- Fathers Day(父亲节)
- My Dream(我的梦想)
- 轻轨工程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框架体系构建
- 中央情报局和文化冷战
- 西安市地铁沿线土地开发利用探讨
- 我国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发展及投资控制
- 基于初步危害分析的城市轨道交通系统安全性分析
- 中国乡村的“保护主义政治”及其后果
- 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市场化融资策略研究
- 正当性与证成性:道德评价国家的两条进路?
- 政府形象建设的政治学思考
- 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安全评估与认证体系研究
- 城市地铁大断面隧道中洞法、双侧壁导坑法施工技术
- 现实主义理论及其超越
- 上海市轨道交通5号线排水出路的设计研究
- 政治的认知方式——政治现象描述与政治精神省察
- 北京市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探析
- 《金色的鱼钩》重点问题探究
- 《再见了,亲人》美文欣赏
- 《再见了,亲人》考点练兵 积累篇
- 《再见了,亲人》美文欣赏二
- 《再见了,亲人》考点练兵 文章阅读
- 《再见了,亲人》教学设计二
- 《金色的鱼钩》教学目标
- 《再见了,亲人》重点语句探究
- 《再见了,亲人》整体阅读感知
- 《再见了,亲人》同步作文之写作指导
- 《打电话》考点练兵(二)
- 《再见了,亲人》同步作文之范文习作
- 《再见了,亲人》重点字词意思
- 《打电话》趣闻故事
- 《再见了,亲人》趣闻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