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设计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5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教学设计

【从容说课】

《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选自《雨果文集》,是文坛泰斗雨果对思想大师伏尔泰的崇高礼赞。本文具有以下特点:思路清晰,激情澎湃,文采飞扬,是演讲词中的精品。从历史到现实,从伏尔泰的卓越贡献到他的伟大人格,从伏尔泰的思想启蒙到现实关怀,构成了整个演说的脉络层次。文中有对伏尔泰的讴歌、赞美,有对黑暗现实与不合理制度的尖锐抨击,有对人道主义的热切呼唤,情理交融。文中运用对比、比喻、排比、呼告等修辞,增强语言感染力,使演讲富于鼓动性。教读本文,引导学生结识“教导人们走向自由”的“法兰西思想之王”伏尔泰和伟大的人道主义斗士雨果,理解他们卓越的贡献,感受他们宽广的心胸。

教学本文,引导学生重点把握伏尔泰的历史贡献及启蒙思想的伟大意义。体会雨果饱含激情的演讲风格,理解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学习伏尔泰和雨果为人类的解放事业奋斗不息的精神,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学生主动参与,主体参与,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既要注重拓宽学生的精神视野,又要尽量和他们自身的阅读体验结合,力求使他们带着自己的阅读体验去感受激情。品味哲理,初步思考正义、自由等问题,深化个性内涵。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⑴ 积累词语,掌握“陨落、睿智、恪尽职守”等词语的形、音、义,并学会运用。

⑵ 了解启蒙运动、浪漫主义以及伏尔泰、雨果在人类思想史上的非凡地位。

⑶ 背诵精彩段落,增加语言积累。

2、能力目标:

⑴ 整体感知,了解伏尔泰为人类文明所作的贡献,感受雨果对伏尔泰的赞扬、崇敬之情。

⑵ 揣摩语言,体会雨果饱含激情的演讲风格,理解诗化的语言中蕴蓄的深刻含义。

⑶ 学习运用比较阅读法,广思博取,提高阅读能力。

3、德育目标:

感受伏尔泰和雨果的人格魅力,学习他们为自由、平等而战的宽广胸怀和对人类的解放事业执著追求的精神,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重点】

涵泳品味文中含意丰富的语句,引导学生欣赏雨果充满激情、富于浪漫色彩的演讲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伏尔泰对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认识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和对启蒙巴想的当代阐发。

【教学方法】

1、诵读教学法:

本文作者以激越的情感、高亢的语调、诗化的语高、哲理的信念颂扬了伏尔泰的伟大贡献和不朽的价值。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创设浓浓的情感氛围,激发感情共鸣,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文意,体味情感。

2、讨论点拨法:

讨论法可以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他们自觉王动地投入学习。由于时空阻隔,初中生对伏尔泰所生活的时代及其思想背景比较陌生,不清楚启蒙运动在西方历史上的重大意义,很难理解雨果对伏尔泰的高度评价和对启蒙思想的当代阐发。基于此,教师应避繁就简,可从学生易于理解的“正义感”这一角度切入课文,引导学生解读名著,重温经典,感受作品的非凡扭力。

3、探究拓展法:

扩展视野,调动学生探求未知的主动性、积极性,逐步提高阅读能力。

【教具选自】

多媒体、录音机、示范朗读磁带、伏尔泰塑像图片。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要点〗

资料助读;朗读课文,整体感知;精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赏读课文,揣摩语言,探究文句的哲理内蕴,感受雨果浪漫主义的语言风格;延读课文,扩展视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同学们,学校的走廊里有一条格言,猜猜作者是谁?

显示:

书读得多而不思考,你就会觉得自己知道的很多;书读得多而思考,你就会觉得自己不懂的越多。

学生齐答:法国的伏尔泰。

这一格言体现了伏尔泰对读书的真知灼见。你想了解伏尔泰的卓越贡献和人格魅力吗?

请走进雨果的《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去结识被誉为“法兰西思想之王”的伏尔泰。

二、资料助读

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课文相关资料,各组选有价值的材料或图片,投影显示,全班共享。

教师也可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了解相关背景,如伏尔泰生平(重点介绍卡拉斯事件、伏泰之死)、启蒙运动、雨果、浪漫主义等。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磁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教师提示学生积累以下词语,多媒体显示:

陨落(yǔn):坠落,比喻丧亡。

灵柩(jiù):已盛尸体的棺材。

凌驾:高出(别人);压倒(别的事物)。

睿智(ruì):英明有远见。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了的时候。

媚上欺下(mèi):巴结上司欺骗下属。

恪尽职守(kè):谨慎而恭敬地履行职责。

2、学生放声朗读课文,感受雨果演讲的气势,圈点勾画难以理解和最欣赏的文句,以备交流。

四、精读课文,理清思路,把握文意

1、理清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

⑴ 学生默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概括段意。

⑵ 四人一组讨论交流,奇文共赏,疑义相析,求同存异。教师巡视各组,参与学生讨论。

⑶ 任选三个小组的代表展示本组讨论成果,其余小组代表点评。

讨论结果如下:

二分法:

第一部分(1~12):伏尔泰世纪性贡献。

第二部分(13~14):伏尔泰的时代意义。

四分法:

第一部分(1):介绍伏尔泰在人类历史上的非凡地位和他所生活的时代,高度评价其世纪性的贞献。

第二部分(2~9):歌颂伏尔泰的丰功伟绩。从两方面评价其卓越贡献。2~8为第~层,介绍他在思想领域的启蒙作用;9一为第二层,介绍他积极投身于现实的、为一个个受迫害者辩扩的具体个争。正是思想启蒙和现实关怀成就了伏尔泰的伟大。

第三部分(10~12):赞扬伏尔泰的非凡人格。雨果专门礼赞伏尔泰“睿智的微笑”。这微笑,“蕴涵有哲理的忧伤”,又”含有肩黎明的曙光”。他用智慧的微笑,“照亮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催生出平等、博爱、理智、和平等人类永恒的精神追求。

第四部分(13~14):介绍伏尔泰的时代意义。伏尔泰标志着一个新纪元,新时代需要伏尔泰。雨果表达了追随伏尔泰,与黑暗斗争到底的决心和信念。

2、内容概括,理解文意:

教师设计相关问题,指导学生自读课文。

提问:伏尔泰与黑暗势力作斗争的武器是什么?演讲开头所说的伏尔泰完成的使命是什么?如何理解伏尔泰为人类文明作出的贡献?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明确:伏尔泰用“笔”战斗,并且战胜敌人,这轻如和风,猛如雷电的“笔”实际上是指伏尔泰著书立说,从事文学创作。

演讲开头,伏尔泰完成的使命是“培育良知,教化人类”“把人的尊严赋予黎民百姓”“教导人们走向自由”。

伏尔泰对人类的贡献可以归纳为两大部分。一是通过著书立说和文学创作,作出思想上的贡献:“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二是以一个知识分子的良知和社会责任感,为他那个时代的弱势人群争取人权,勇敢斗争。

提问:伏尔泰的微笑表现了他哪三个方面的特点?

学生筛选相关文句概括。

明确:对权责与压迫者的嘲笑、表现广他面对敌人不屈不挠、坚定不移的优秀品质;对弱者与被压迫着的微笑,表现了他的善良、仁慈、博爱的宽广胸怀;微笑体现了伏尔泰讽刺幽默的战斗风格。

提问:雨果为什么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

明确:因为从那时起,“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思想取代武力,一切都要放到“理性”法官面前受审,人们再也不会盲目地臣服于权威与专制,人间的最高律令将是基于正义和平等的法律以及真理和良心。所以雨果把伏尔泰生活的时代看作是“一个新的纪元”的开始。总之,“新纪元”的说法是对启蒙运动意义的高度评价。

五、赏读课文,揣摩语言,探究文句的哲理内蕴,感受雨果浪漫主义的语言风格

1、聚焦难句,理解其深刻含意:

学生交流课文难句。相互质疑.共同探究。教师择其精要,指导品味。

成果展习:

⑴ 他受到诅咒、受到祝福地走了:受到过去诅咒,受到未来的祝福。先生们,这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明确:越是伟大的人物,越是遭受激烈的毁誉。“黑云”象证黑暗与邪恶,“未来”象征正义和光明。伏尔泰所受的极端毁誉,正反衬出他与黑暗势不两立和对世人的启蒙意义的重大,所以说“是荣誉的两种美好的形式”。

⑵ 伏尔泰不仅是一个人,他是一个世纪。他行使过一个职能、他完成过一项使命。

明确:“一个世纪”指他所处的那个风云激荡的法国18世纪,见证了这个伟大人物。伏尔泰所行使的职能和使命就是“培育良知,教化人类”,他战斗过,他得胜了。这一句话高度评价伏尔泰是思想的领袖,时代的巨人。

⑶ 这微笑有时变成放声大笑,但是,其中蕴涵有哲理的忧伤。

啊!我们应为这微笑感动。这微笑里含有黎明的曙光。

明确:微笑,是对愤怒情绪的超越,是看透一切尘嚣之后的宽恕与安详。对权贵、压迫者的嘲笑,是比对手站得更高的俯视、轻蔑;对弱者与被压迫者的微笑,是最为真挚的仁慈与博爱。忧伤,也许来自一代精神巨人缺少知音的孤独,来自对改造社会与人心之艰难的体悟。他用智慧的微笑,“照亮真理、正义、仁慈和诚实”,把迷信和丑恶照得透亮,催生出平等、博爱、理智和“黎明的曙光”。

⑷ 到伏尔泰,一个新的纪元开始了。我们感到,从今以后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将是思想。

明确:“一个新的纪元”是指理性、文明、自由、法治、光明的新纪元。

思想取代武力成为“人类最高的统治权力”。意味着人民普遍觉醒,再也不会盲目地臣服于权威和专制,这句话揭示了启蒙思想家的毕生追求与巨大贡献。

⑸ 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明确:作为一个人,“行使自己的权力”,就是捍卫自由,追求真理;作为公民,“恪尽职守”,就是要维护法律的尊严,防止强权与丑恶势力对人权的践踏。

⑹ 啊!野蛮还在,好吧,让哲学抗议。刀剑猖狂,让文明愤然而起。让18世纪来帮助19世纪。

明确:雨果生活的19世纪,还有君主独裁,还有不息的战争,还有被压迫者的痛苦和呻吟,人类还在流血。生活在18世纪的思想巨子伏尔泰,他的精神将光照千占。雨果将追随先贤,光照黑暗,让光焰伴随整个人类解放的光辉历程。

⑺ 既然黑夜出自王座,就让光明从坟墓里出来!

明确:长眠于坟墓中的伏尔泰,曾经催生出”黎明的曙光”,尽管曾经被黑暗湮没,但最终都将在人类历史上大放光彩。这句富有激情的生动呼告表现出雨果与黑暗专制势不两立、斗争到底的决心与信念。

⑻ ……让他们面对策划战争的君主王朝,公开宣布人的生命权,良心的自由权,理性的最高权威,劳动的神圣性、和平的仁慈性。

明确:课文中的“良知”与“思想”就是“理性”,“理性“是启蒙运动的核心概念。在启蒙运动时代,西方人还活在宗教神权和专制王权的阴影之中,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等运动虽然对其有帮助,但未能从根本上摧毁神权与王权的强大统治,“人的尊严”还未能真正确立起来。正是以伏尔泰为领袖的一代启蒙思想家,才颠覆了宗教神权与世俗王权“不证自明”的“合法性”,要求将一切都放到人的“理性”面前审判。及至19世纪初,雨果这一代人仍然把“理性”奉为无上权利,所以他才在演说最后大声疾呼“理性的最高权威”。

学生齐读这八句话,再次体味其深刻含义。

2、摘句交流,鉴赏刚果浪漫主义的语言风格:

学生交流各自最欣赏的语句,并简要说明理由。

示例:“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最初的激光。”比喻生动,黑夜孕育了伏尔泰,伏尔泰追求光明,正所谓“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

“伏尔泰啊,你发出厌恶的呐喊,这将是你永恒的光荣!”巧借人称转换(上文的第三人称此时转为第二人称“你”),运用呼告的修辞,表达了作者对伏尔泰热情的赞颂与讴歌。

“这是一场伟大的战争,是思想反对物质的战争,理智反对偏见的战争,正义反对非正义的战争,被压迫者反对压迫者的战争,是仁慈的战争,温柔的战争。”运用排比的修辞,极力渲染夸张,增强语势,突出这场战争的“伟大”。

“他以微笑战胜暴力,以嘲笑战胜专制,以讥讽战胜宗教的自以为是,以坚毅战胜顽固,以真理战胜愚昧。”运用排比的修辞,全面展现伏尔泰非凡的人格魅力,议论说理高屋建瓴、游刃有余,他是一位伟大的“战士”。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背诵并仿写,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

3、聚焦文体,感知书面语和口语的差异:

本文是一篇演讲辞,口语性较强,并且体现了讲话时的现场感、交流感和强烈的鼓动性和感染力。

学生齐读课文,体会作者澎湃的激情,飞扬的文采。

六、课堂小结

雨果用诗一般精美的语言,热情赞誉了伏尔泰卓越的历史贡献、伟大的人格魅力,再现了一位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以及革命者的光辉形象,使这个形象永存人们心中。雨果的语言凝重中透着隽永,深沉中显出壮丽,热烈中掩着理性。在缅伏尔泰的同时,我们充分领略到这位浪漫主义大师的非凡魅力,他们是法兰西的骄傲。更是全世界人民的骄傲。

一位著名作家说过,文学作品只有真实感还不够,给读者的美感享受越多就越成功。演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雨果正是以他奇特的构思、深挚的感情、诗意盎然的语言创造出一种壮美的意境,使演讲产生巨大的感染力。

【板书设计】

【活动与探究】

1、雨果说:“微笑,就是伏尔泰。”微笑,标志着自信、雅量和大度,这是一种胸怀,一种境界。微笑着面对生活的人,失去的只是自己的烦恼,赢得的则是整个世界。

请以“微笑’为话题,组织一次演讲比赛。

2、鲁迅先生于1936年10月17日去世,10月22日在上海胶州路万国殡仪馆,鲁迅葬礼隆重举行。假如你亲临现场,你会想到很多很多,想到先生的作品,想到先生的人格,想到先生忧国忧民的博大情怀,想到先生荷戟独彷徨的无奈与悲哀……请你为鲁迅先生写一篇葬词。

3、开放探究:

阅读《在葛底斯堡的演说》,谈谈本文的思想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在葛底斯堡的演说

亚伯拉罕·林肯,1963年11月19日

87年前,我们的先辈们在这个大陆上创立了一个新国家,它孕育于自由之中,奉行一切人生来平等的原则。现在我们正从事一场伟大的内战,以考验这个国家,或者任何一个孕育于自由和奉行上述原则的国家是否能够长久存在下去。我们在这场战争中的一个伟大战场上集会。烈士们为使这个国家能够生存下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我们来到这里,是要把这个战场的一部分奉献给他们作为最后的安息之所。我们这样做是完全应该而且非常恰当的。

但是,从更广泛的意义上来说、这块土地我们不能够奉献,不能够圣化,不能够神化。那些曾在这里战斗过的勇士们,活着的和去世的。已经把这块土地圣化了,这远不是我们微薄的力量所能增减的。我们今天在这里所说的话、全世界不大会注意,也不会长久地记住,但勇士们在这里所做过的事,全世界却永远不会忘记。毋宁说、倒是我们这些还活着的人,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勇士们已经如此崇高地向前推进但尚未完成的事业。倒是我们应该在这里把自己奉献于仍然留在我们面前的伟大任务──我们要从这些光荣的死者身上汲取更多的献身精神,来完成他们已经完全彻底为之献身的事业;我们要在这里下定最大的决心,不让这些死者白白牺牲;我们要使国家在上帝福佑下得到自由的新生,要使这个民有、民治、民享的政府永世长存。

注:林肯的这篇演说是演说史上著名的篇章,其思想的深刻,行文的严谨、语言的洗练,确实是不愧彪炳青史的大手笔。尤其是其中的第二段,建议加以仔细分析,其语义的承转,结构的安排,甚至包括其句式的使用,无一不是极尽推敲之作。林肯的演讲只进行了两分钟,但掌声却持续了10分钟。这篇演讲词被称作英语演讲的最高典范而铸成金文,至今存放在牛津大学。

〖参考答案〗

这篇演讲词的目的在于凭吊牺牲的先烈,激励人们为争取自由和统一而不懈奋斗,其中有对先烈的悼念,有对祖国的热爱,有对自由的向往,有对统一的追求。

【备课资料·重温经典】

巴尔扎克葬词

1850年8月20日

各位先生:

方才入土的人是属于那些有公众悲痛送殡的人。在我们今天,一切虚构都消失了。从今以后,众目仰望的不是统治人物,而是思维人物。一位思维人物不存在了。举国为之震动。今天,人民哀悼的,是死了有才的人;国家哀悼的,是死了有天才的人。

各位先生,巴尔扎克的名字将打入我们的时代,给未来留下光辉的线路。

巴尔扎克先生参与了19世纪以来在拿破仑之后的强有力的作家一代,正如17世纪一群显赫的作家。涌现在黎希留之后一样,──就就像文化发展中,出现了一种规律,促使精神统治者继承了武力统治者一样。

在最伟大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第一等的人;在最优秀的人物中间,巴尔扎克是最高的一个。他的理智是壮丽的、颖特的,成就不是眼下说得尽的。他的全部书仅仅形成了一本书;一本有生命的、有光亮的、深刻的书,我们在这里看见我们的整个现代文化走动、来去,带着我说不清楚的、和现实打成一片的惊惶与恐怖的感觉。一部了不起的书,他题作喜剧,其实就是题作历史也没有什么,这里有一切形式与一切风格、超过塔席特,上溯到徐艾陶诺,经过博马舍,上溯到拉伯雷;一部又是观察又是想象的书,这里有大量的真实、亲切、家常、琐碎、粗鄙、但是骤然之间就是现实的帷幕撕开了、留下一条宽缝,立时露出最阴沉和最悲壮的理想。

愿意也罢,不愿意也罢,同意也罢,不同意也罢,这部庞大而又奇特的作品的作者,就在自己不知道约时候,加入了革命作家的强大的行列。巴尔扎克笔直地奔到目的地,抓住了现代社会脉搏。他从各方面搬过来一些东西,有虚象,有希望,有呼喊,有假面具。他发掘恶习,解剖热情。他探索人、灵魂、心、脏腑、头脑与各个人有的深渊。巴尔扎克由于他天赋的自由而强壮的本性,由于理智在我们的时代所具有的特权,身经革命,更看出了什么是人类的末日,也更了解了什么是天意,于是面带微笑。心胸爽朗,摆脱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研究,不像莫里哀,陷入忧郁,也不像卢梭,起憎世之心。

这就是他在我们中间的工作。这就是他给我们留下来的作品、高大而又坚固的作品、金刚岩层的雄伟的堆积、纪念碑!从今以后,他的声名在作品的顶尖熠熠发光。伟大人物给自己安装座子;未来负起放雕像的责任。

他的去世惊呆了巴黎。他回到法兰西有几个月了。他觉得自己快要死了,希望再看一眼祖国,就像一个人出远门之前,要吻抱一下自己的亲娘一样。

他的一生是短促的,然而也是饱满的;作品比岁月还多。

唉!这强有力的、永不疲倦的工作者,这哲学家,这思想家,这诗人,这天才,在我们中间,过着暴风雨的生活,充满了斗争、争吵、战斗,一切伟大人物在每一个时代遭逢的生活。今天,他安息了。他走出纷呶与仇恨。他在同一天步入了光荣,也步入坟墓。从今以后,他和祖国的星星在一起,熠耀于我们上空的云层之上。

你们站在这里,有没有羡忌他的心思?

各位先生,面对着这样一种损失,不管我们怎样悲痛,就忍受一下这些重大打击吧。打击再伤心,再严重,也先接受下来再说吧。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不时有伟大的死亡刺激充满了疑问与怀疑论的心灵。因而对宗教发生动摇;这也许是适宜的,这也许是必要的。上天使人民面对着最高的神秘,对死亡加以思维,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死亡是伟大的平等,也是伟大的自由。

上天知道自己做的是什么,因为这是最高的教训。一个崇高的心灵,气象万千,走进另一世界,他本来扇着天才的看得见的翅膀,久久停在群众的上空,忽而展开人看不见的另外的翅膀,骤然投入了不可知。这时候个个人心所能有的,只是庄严和严肃的思想。

不,不是不可知!不,我在另一个沉痛的场合已经说过了,我就不疲倦地再说一遍吧:不,不是夜晚,而是光明!不是结束,而是开始!不是空虚,而是永生!你们中间有谁嫌我这话不对吗?这样的棺柩,表明的就是不朽。面对着某些显赫的死者,人更清清楚楚地感到这种理智的神圣命运,走过大地为了受难、为了洗净自己。大家把这种理智叫做人,还彼此说:那些生时是天才的人,死后就不可能不是灵!

──选自《著名演讲辞鉴赏》,山东人民出版社

提示:巴尔扎克(1799~1850年),法国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家,他以对现实社会有着深刻的理解而著称于世,他的巨著《人间喜剧》反映了大革命后的法国社会生活,展示了一幅不同阶级、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活动场中两千多人构成的广阔的社会画卷,从而成为世界文坛的瑰宝。其中有人们所熟悉的《欧也妮·葛朗台》和《高老头》。

雨果用诗一般精湛的语白描绘了巴尔扎克的创作,赞誉了巴尔扎克高贵的品格和深邃的思想。同其他葬词不同,雨果没有泛泛地叙说死者的生平,也没有具体讲述巴尔扎克做了些什么,而是着重颂扬了巴尔扎克对历史、对文化、对时代作出的杰出贡献。他在葬词演讲中再现了一位非凡的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以及革命者的形象,使这个形象永在人们心中。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镜子里的我
我的课余生活
观察小蚂蚁
秋天的快乐——捉蜗牛
美丽的家乡
我的课余生活
快乐的十分钟
我的妈妈
爱干净的妈妈
老师,我拿什么献给你
有趣的北湖公园
暑假南昌一日游
美丽的云彩
第一次购物
秋天的图画
在岗职工入党申请书
街道工作人员入党申请书
教师入党申请书范文2
中学教师入党转正申请书
证券公司职工入党申请书
工人入党转正申请书
2011年公路局职工入党申请书
数控工艺员入党转正申请书
企业员工入党自传
2009年教师入党申请书
2009年最新社会工作人员通用入党申请书
工人入党申请书范文
2010银行员工入党申请书
教师入党申请书范文1
2012年11月教师入党申请书
浅析继电保护的检修
供电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和控制
电气线路防火技术分析
电力班组怎样抓好反违章的安全管理工作
耐久性混凝土技术分析
火电厂安全管理信息设计应该注意的问题
从安全心理学谈电力安全生产
消防应急照明系统及其电源的选择
农电安全问题探析与思考
浅议风险导向审计在电力企业中的应用
超细干粉在住宅电气线路火灾中的应用
城市电网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其发展前景
变压器的运行维护和事故处理
加强电气火灾原因调查的若干问题
电气消防安全检测行业规范与发展
《乌塔》教学反思2
《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颐和园》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案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珍珠泉》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教后思考2
《乌塔》教学设计一
《钓鱼的启示》教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2
《观潮》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