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故乡》:心灵的诗

《故乡》:心灵的诗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28

《故乡》:心灵的诗

《故乡》里分明有两个故事:他人的故事──闰土的故事与“我”自己的故事,两者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了一个“复调”。以往的阅读偏于注重闰土的命运及其意义;其实,作者的着力点反倒是在对“我”的精神历程的审视,对闰土的观照是包孕其内的!《故乡》更是一首心灵的诗。

今天的研究者往往把鲁迅的《故乡》与他的另几篇小说,例如《祝福》、《在酒楼上》、《孤独者》,都归为一类,因为它们共有一个“离去──归来──离去”的叙事模式,即所谓“归乡”模式。但《故乡》里“自己的故事”又确实是从“我”“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说起的,作者显然采用了“横截面”的写法,将完整的人生(心灵)历程的第一“旅程”──“离去”推到了后景,成为仍然影响、制约着正在进行的人生(心灵)历程的不可忽视的心理背景。这样,“我自己的故事”就包含着“我过去的故事”与“我现在的故事”这两个部分;前者是作者正面描写的,后者则是通过某些提示虚写的,需要读者在接受(阅读)时通过自己的体验理解与想象,将作者的零星提示加以扩充与完整。例如,在小说开头即提到故乡“聚族而居的老屋”,以及自己“在谋食的异地”,小说结尾处,又谈到“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我的辛苦展转而生活”;读者可以据此而想象,“我”(以及与之有着很大重合的“作者”)正是这样一代知识分子:他们或因被“聚族而居”的封建宗法制度的农村社会所挤压、抛弃,走投无路,或为“欧风美雨”所带来的西方现代文明所吸引,或为“人”生来俱有的对于“未知世界”的神往,“飞”向“远方”的“梦”(欲念)所驱使,纷纷“走异路,逃异地去寻求别样的人们”(《呐喊·自序》);因此,当“我”这一代知识分子“离乡”而“去”,奔向现代化都市时,他们实际上是实现了某种精神上的蜕变,即在价值上告别了“故乡”以及与之相联的一整套童年生活经验,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现代知识分子。

但是,现代都市(特别是中国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现代都市)却没有提供他们理想(梦幻)中的精神乐园,如作品所提示,“我”依然为生活“辛苦展转”,并无以摆脱孤独、寂寞等精神痛苦;于是,又为作为“人”的本性的“归根、恋土”情绪所蛊惑,开始做起“怀乡”梦来──这就是小说开头所说“二十年来时时记得“故乡”的意思。因此,“我”此番归来,固然是“专为了别他而来”,但确又有“寻梦”的意义。既是“寻梦”,“我所记得的故乡”,那幅“神异的图画”里的“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以及“其间”那勇敢、机灵、健康、活泼、“心里有无穷无尽的希奇的事”的小英雄,甚至“我”与闰土间毫无隔阂的关系,都是心象世界中的幻景,而非“此岸”的现实:当然不是“现在的现实”,而且也不是(不全是)“过去的现实”(至少是被纯化、理想化了的)。但是,当“我”还沉浸于“怀乡”梦时,是不可能将“幻景”与“现实”区分开的──小说开头忽而惊呼“我所记得的故乡全不如此。

我的故乡好得多了”,忽而又承认“要我记起他的美丽,说出他的佳处来,却又没有影象,没有言辞了,仿佛也就如此”,固然反映了处于“幻景”与现实之间的恍惚;但“我”最终还是肯定了那幅“神奇的图画”,表示“似乎看到了我的美丽的故乡”。而且,由于前述从“离乡”到“作怀乡梦”这一段精神历程,在小说里仅仅作为背景“虚”悬于“回乡”的“实”写背后,因此,在读者的心目中,“幻景”与“现实”也是混沌一片的。因此,“我现在的故事”即“回乡的故事”不仅自始至终在“心里的回乡”与“现实的回乡”所构成的张力中展开,而且必然是一个“幻景”与“现实”互相剥离的过程。是一个“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的现实图画逐渐代替了那想象中理想的“神奇的图画”的过程,是“西瓜地上的银项圈的小英雄的影像”由“十分清楚”到最后“模糊”的过程。

在这里,“现实闰土的故事”(以及“现实杨二嫂的故事”)无疑起了“惊醒”的作用,帮助“我”完成了“幻景”与“现实”的剥离,闰土一声“老爷”,使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终于从“幻觉”的世界回到了“现实”,并进而感到了被“隔成孤身”的“非常气闷”与“非常的悲哀”,这是一种因“希望”的破灭而格外加重的深刻的精神的痛苦,当“我”宣布“所谓希望”不过是“自己手制的偶像”,比之闰土们的菩萨崇拜更为“茫远”时,就达到了“绝望”的极致。“我”终于重新肯定对故乡的价值否定,再度离去,从而完成了“离去──归来──再离去”的人生循环(在小说的外在形式上则表现为“始于篷船,终于篷船”的一个“圆圈”);与此相应的,是一个“从希望(第一次离去时)到绝望(第一次离去后),再从希望(小说开“归来”时)到绝望(再一次离开时)”的心理过程。

但“绝望”却并非“我”的心灵历程的结束:鲁迅在发现“希望”为“虚妄”以后,又发现了“绝望”的“虚妄”,正是所谓“于无所希望中得救”。因此,在《故乡》里,“幻景”与“现实(过去的事实)”的分离,并不意味着“理想”本身的失落。在写作《故乡》的五四时期,鲁迅强调,真正的“革新的破坏者”“内心有理想的光”(《再论雷峰塔的倒掉》)。这样,在小说的结尾,我的眼前再一次“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这幅“神异的图画”在“模糊”以后再度清晰呈现,自有着别一种意义:它已不再和此岸的“过去的事实”相纠结,不具有变成“现实”的任何可能性,因而不再成为人们的“精神避风港”,它仅仅高悬于彼岸世界,作为“理想”(“希望”)的象征照亮了此岸世界,使人们对“现实”产生不满,进而激发出变革“现实”的热情与努力──这就是小说结尾所说的“走路”:这是在一个日益接近,而又永远达不到的“理想”目标激励下的不断的前进运动,人生的意义与价值就实现在这“走”(不断的运动)过程中,“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在有了这样的认识(与发现)以后,“我”(“回乡”的知识者)的最后“离去”,就不是一种单纯的绝望,而且包含着绝望后(或者说是为绝望所逼出的)新的奋取,新的探索行动(“走”),或者说是对于世界与自我“双重绝望”的抗战,重新响彻起“绝望”中的“希望”的旋律,从而完成了“希望──绝望──希望”的心理循环(“圆圈”)。我们由此而发现了鲁迅《故乡》(以及其它类似小说)在小说结构上的一种苦心设置与追求:不论情节发展,还是情感、心理上的推演,都有一个“顶点”:在《故乡》里就是少年闰土“小英雄”形象的“模胡”(消亡)与“我”在情感、心理上的“绝望”;在推至消亡与绝望的“顶点”之后,又反激出一种“死消亡”后之“生”,“绝望”后的反抗(挑战),然后戛然而止──这当然不是纯粹的结构技巧,它内蕴着鲁迅“反抗绝望”的人生哲学和生命体验,自是十分明显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给震区小姐姐的一封信
快乐的暑假
我的梦
考试
三只小兔吃苹果
玩虫子
一个有趣的活动
给妈妈的留言条
《狮子王》观后感
神奇的笔
可爱的小猪
我的爸爸
我是体育委员
花也有生命
笑成了一朵花
关于体育、音乐、美术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现状及对策
日本人的非语言交际之“物品表现”研究
论楷书繁体简化来源再梳理
汽车营销中的联合营销策略
新课标下阅读教学研究
我国茶叶网络营销现状及发展对策
进一步完善我国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制度(1)论文
简述新时期我国反腐败法律制度创新(1)论文
浅析如何提高政府部门的社会管理能力
浅论“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
市场终端汽车营销取胜的核心
浅说长尾理论在网络营销中的应用分析
人民法院实现信息化科技化管理是发展的趋势(1)论文
论非言语行为意义的翻译
论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公民意识
《顶碗少年》 重点字词梳理
《顶碗少年》 作家作品介绍
《顶碗少年》教案讲义 体味篇
《各具特色的民居》 写作指导
《各具特色的民居》 训练素材
《顶碗少年》 写作指导
《手指》 重难点分析
《顶碗少年》 范文习作
《顶碗少年》 重点字词释义
《各具特色的民居》 配合练习
《各具特色的民居》 范文习作
《顶碗少年》 整体阅读感知
《顶碗少年》 训练素材
《各具特色的民居》 句子理解及练习
《手指》 老师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