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5-31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教学杂谈
由于自下而上的认知模式既符合归纳的思维方式,又符合一般中学生的年龄的思维心理特征,一般运用较多。而自上而下的认知模式更多地借助于原先的有关知识,学生一般能以运用,但在论点十分明确地情况下,采用自下而上的方法更为快捷,如《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论题已明确地告知了论点的情况下以及段落中先提出总述的情况下,更有利于把握段落或文章的内容。
在初中语文教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课程中我和郭老师将“根本性问题”设立为:”你认为学校的教育教学方法好吗?什么样的教育教学方法适合你?你为什么要上小学、初中,考高中、考大学?如果你离开学校走入社会,你想做什么工作?你认为依你现在的能力会胜任这份工作吗?”引导性问题设立为:“什么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应该有格物致知精神?作者举了哪些事例,讲了哪些道理来阐明这一观点?”教学过程开展如下:
1、提出根本性问题:
2、课文引入:请同学们观看大屏幕上的照片,你们能猜到他是谁吗?下面,我们就对丁肇中先生做一个了解,哪位同学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呢?什么叫诺贝尔奖?世界各国有多少人获得此项殊荣?我国有多少人获得这个诺贝尔奖呢?为什么拥有13亿人口的中国从建国以来连一个诺贝尔奖得主都没有呢?答案就在今天我们学习丁肇中先生的《应有格物知志的精神》一文中。
3、提出引导问题、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4、课外探究学习,拓展延伸课堂内容。
学生通过浏览局域网内的《格物知志的精神》网站的内容,讨论回答、总结归纳。
5、学生根据问题,创作WORD电子出版物
6、问题回顾,交流发现。
7、下发评价表。
8、布置课后作业。
在教学《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时,让学生比较讨论中西方教育的差异,以及在这种差异的背景下产生的人的个性、思维、能力的差异,从而探讨整个民族文化的差异,进一步激发学生讨论是教育影响了一个民族的习惯,还是习惯影响了一个民族的教育,最后讨论的结果可能是不甚了了,但这一讨论的过程无疑引发了学生对国家、民族文化的审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情致,在思维火花崩溅的同时让他们获得了积累反馈给他们的成就感,而且这样一种讨论本身就是格物致知精神的最好体现。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心爱小狗
- 2030年的一天
- 记沙阳“淘金山”
- 我不服气
- 审判
- 我的妈妈
- 愉快的周末
- 愉快的星期天
- 假如我是“哆啦A梦”
- 水要搬家
- 鱼
- 爸爸我对不起你
- 种树
- 参观月球新村
- 给杨利伟叔叔的一封信
- 谈我国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1)论文
- 研究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1)论文
- 谈中小企业国际贸易融资问题及对策研究(1)论文
- 论英语教学中的合作学习模式探索
- 浅析在英语教学中培养语感的方法
- 浅析网络环境下的大学英语教学
- 探析对外贸易可持续发展与循环经济的关系(1)论文
-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发展趋势及对策选择(1)论文
- 浅谈农村初中英语教学现状与对策
- 探析新贸易壁垒及其对应措施(1)论文
- 浅谈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形体语言
- 浅析国际投资的贸易效应(1)论文
- 谈国际贸易中的汇率观(1)论文
- 浅析关于一致原则
- 谈中国国际服务贸易现状和趋势分析(1)论文
-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1
-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 《组歌》教学设计
-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2
- 《邮票齿孔的故事》教学设计
- 《画风》第二课时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