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以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
2、认识读书的益处;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3、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论文的常识;
4、培养学生搜集资料、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设想】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探究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习惯,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整体上把握两篇短文的内容,比较两篇短文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在自读中质疑、提问、主动探究;强调学生在比较阅读和拓展学习掌握阅读方法,培养创新能力。
【教学时数】
总计2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谈读书》课文内容理解。
一、导入:名言导入
名言“知识就是力量”,知道是谁说的吗?(培根)而知识又从何而来?现在我们看看,在《谈读书》一文中,培根给我们谈了些什么?
二、课文研讨:整体把握《谈读书》内容理解
这篇随笔的写法不同一般,它论述的范围相当广泛,但语言十分简练,几乎一句就是一个观点。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从开头到“全凭观察得之”,阐述读书的正确目的。先从正面说,读书有三种不同的目的:怡情、傅彩和长才。重点阐述读书的好处。而后从反面指出读书中的三种偏向,并论述读书和经验的关系:相互补充、相辅相成。最后指出只有明察事理的人才能够读书用书,而用书的智慧是在观察生活中得来的。
第二,从“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到“始能无知而显有知”,阐述读书的方法。指出读书要仔细思考,反对故意挑刺、迷信书本和仅限于文字推求。主张对不同的书采用不同的读法,或选读,或浏览,或通读,或精读,有的书可只读摘要。在分析读书、讨论和作文的不同作用后,提倡读书和讨论、作文、做笔记结合起来。
第三,从“读史使人明智”到结尾,阐述读书能塑造人的性格和弥补精神上的各种缺陷。先说明各种学科的书籍,阅读后都有塑造性格的作用;再说明人的精神上的缺陷,可以用读书来弥补,就像身体百病,可以用运动驱除一样。
三、再读课文,研究本文的写法特点
培根是著名的散文家,他的随笔对英国以至世界影响都很大。培根的随笔,风格平易流畅,笔法灵活,语言警辟。全文好似一篇谈话,富于针对性,是一位洞察世事人情的饱学之士,对世人的谆谆告诫。
作者运用比喻说理。例如,“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来说明读书对人的天赋的作用。这样写,生动形象、通俗易懂。
作者运用排比说理。例如,“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又如,“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这样写,所说的道理十分显豁,读起来富于气势,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
作者运用对比说理。正面说了以后,再从反面来说,使说理更加全面、有力。例如,文章开头从正面说了读书的目的,接着又从反面说了读书的三种偏向。又如,文章的最后一个层次,先从正面说读书可以塑造人的性格,又从反面说读书可以弥补性格、精神上的缺陷。
四、用同样的方法,自学课文《不求甚解》
第二课时
学习课文《不求甚解》,作业练习。
一、导入新课
二、课文研讨:整体把握《不求甚解》内容理解
这篇杂文是一篇驳论,在批驳别人观点的过程中,又阐述了自己的主张。
作者在第一段摆出了要批驳的靶子:“对任何问题不求甚解都是不好的。”
在第二段,从“不求甚解”的出处入手,说明人们曲解了“不求甚解”的意思。陶渊明的读书态度是正确的,值得我们学习。
第三段,全面分析陶渊明的读书态度。首先,要养成“好读书”这个习惯。只有“好读书”,才能谈到“求甚解”这个问题。其次,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而“会意”十分不易。所以陶渊明每有“会意”,就十分高兴。
第四段,说明因为“会意”不易,所以陶渊明只好说“不求甚解”。指出“不求甚解”有两层含义,一是表示虚心,因为书不一定都能读懂,就承认“不求甚解”。二是说明读书的方法,不固执一点,而是了解大意。
第五段,提倡虚心的“不求甚解”的读书态度。以普列汉诺夫为例,他自以为熟读马克思的著作,“求甚解”,实际上做了许多曲解。今天我们读经典著作,一定要虚心读,理解经典著作的精神实质。
第六段,介绍古人就是以“不求甚解”态度读书的。举了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读书是“观其大略”,比徐庶等人“多于精熟”高明,知识面更广,了解问题更全面。
第七段,全面解释“不求甚解”,从反面说,“不求甚解”不是马马虎虎,很不认真。只是不死抠一字一句,不因某一局部而放弃了整体。
第八段,紧接上一段的意思,说明陆象山的语录的意思,也是不因小失大,与“不求甚解”的意思相似。
最后一段,强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因为书籍不是一下子就能读懂的。
总之,这篇杂文全面解释了陶渊明的原话,揭示了陶渊明“不求甚解”的两层含义,并以此为根据,对否定“不求甚解”的观点作了否定。在批驳过程中阐述的读书的要诀全在于会意,读书要虚心,重要的书要反复阅读的正面主张,也就顺理成章地立起来了。
三、课后问题探究
2~1、观点:读书能够塑造人的性格。用归纳法证明观点。先列举六门学科的作用,最后加以归纳。
2~2、观点:读书能够弥补人精神上的缺陷。用比喻证明观点。
4、《谈读书》中名言警句迭出,让学生积累下来,好处多多。这些名言警句一般都没有进行论证,但都是从生活中来的,着实可信。
四、小结
五、作业练习
1、本文生字词听写积累。
2、加横线的字注音,再解释词语。
狡黠( ):
滞碍( ):
文采藻饰 ):
吹毛求疵( ):
3、摘抄《谈读书》一文中你最喜爱的名言警句,并试着给它配上一两个论据。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为什么是瘦的?!
- 我的“金刚“同桌
- 好友丁芮
- 偶的姐姐
- 我是幸福的
- 我是“好战分子“
- 我的父母
- 唠叨的姨妈
- 家里四条虫
- 虫虫旅行记之聪明时代
- 表妹这个贪吃鬼哟
- 大大的我
- 接嘴大王
- 大富翁爸爸
- “有型”的弟弟
- 当前我国农村三资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分析
- 浅谈大型输水管道工程监理的要点
- GPS在水利工程测绘中应用
- 工民建现场施工管理
- 基于并行工程的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模式探讨
- 有关土木工程施工管理问题的探究
- 浅谈施工单位投标经营管理
- 建筑工程档案资料管理中的问题及措施分析
- 建筑工程管理的现况及控制措施
- 对安全文明施工精细化管理的几点研究
- 档案管理现代化探析
- 浅析国际工程项目中合同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应对策略
- 浅谈隧道施工技术管理要点及质量控制
- 建筑工程项目成本管理研究
- 浅谈建筑工程中的施工管理
- 《江南春》教案之一
- 苏教版《燕子》教案之一
- 为课堂的灵性感动着——《第一朵杏花》反思
- 《第一朵杏花》教案之三
- 《第一朵杏花》教案之四
- 《走,我们去植树》教案之二
- 苏教版《燕子》一课的教学案例
- 《走,我们去植树》教案之一
- 《第一朵杏花》教案之一
- 苏教版《燕子》教案之二
- 《第一朵杏花》教案之二
- 《第一朵杏花》课文原文
- 《江南春》教案之二
- 《苹果里的五角星》同步练习
- 《第一朵杏花》一课的教学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