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2-12-19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解读文本,进行探究性学习。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会文章所表现的鲁迅先生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增强民族自信心。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反驳论证的方法。

2、难点:

论据的理解──“中国的脊梁”;辨析文中“中国人”的含义。

【教学准备】

1、预习查字典扫除文字障碍。诵读全文,了解文章大意。

2、了解驳论文的知识。

【媒体】

多媒体计算机。

【设计意图】

本文编排在人教版教材九年级(上)第四单元。本单元是全套书惟一集中编排的议论文单元,从单元要求来看,学生应达到以下目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还要学习准确、严密、生动的论述语言。本文的反驳势如破竹,无可抵挡,学习本文,要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着重学习作者分析问题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品味、分析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的论述性语言。

【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

1、导入:

“九一八”事变后,国民党政府多次向国联申诉,要求制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但国联采取了袒护日本的立场,居然承认日本在中国东北的特殊利益,对日本的侵略不采取任何制裁的措施。哀求国联无效后,一些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以祈祷“解救国难”为名,多次在一些大城市举办“时轮金刚法会”等,“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因此,当时有些人便散布对抗日前途的悲观论调,指责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

针对上述情况,鲁迅于1934年9月25日,正是“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为批驳这种错误论调,鼓舞民族自信心而写了《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这篇文章。

2、整体把握: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注释听全文的朗读,思考以下问题(多媒体显示):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呢?支撑对方观点的论据是什么呢?

2、作者自己的观点又是什么呢?有何根据呢?

同学发言,教师总结:同学们读书是非常认真、细心的,能够把握好文章的论点和论据。

二、深入探究

1、作者是如何直接反驳对方的错误观点的?请注意圈画关键词句。

⑴ 引导学生抓住“失掉了他信力”“发展着自欺力”直接批驳敌方观点;重点理解求神拜佛的本质:“玄虚之至”、“麻醉着自己”即自欺欺人。

⑵ 引导学生抓住2~6段三个“中国人”的不同含义,理解敌方以偏概全的论证错误。

(同桌两人讨论。)

2、作者是如何从正面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间接反驳的?

朗读文章第6、7、8段,重点理解“自古以来”“中国的脊梁”。

⑴ 明确己论点: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⑵ 论据:

从古至今有脊梁。

⑶ 重点理解(多媒体显示):

文章写道:“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你能说出对“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的理解吗?能从中国历史上举出这样的实例吗?请以前后四人为小组分组讨论,每小组的代表准备发言。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巡视、总结。)

3、拓展迁移:

“中国的脊梁”在今天是什么样的人呢?有何现实意义?

(学生畅所欲言,纷纷表述自己的看法,略。)

三、赏读课文

这篇课文思想内涵丰富,语言尖锐犀利,富于战斗性,带有嘲讽意味。请同学们声情并茂地自由朗读课文,并用“ 用得好,好在 ”的格式进行说话训练,体会本文的语言风格。

如:“一味求神拜佛”中的“一味”用得好,好在讽刺了国民党官僚和“社会名流”的愚昧成习,顽固不化。

四、布置作业

谈古论今,说说中国的脊梁。

(练笔。)

【教学反思】

1、鲁迅的文章因为年代久远,用语晦涩,一向解读为难;再加上这是初中阶段唯一的一篇驳论性的政论文,所以我在学生理解文本前就有意识地把课文注释整合成背景资料,并要求学生结合课文注释通读全文。

2、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在教学中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这节课中既有同桌两人之间的探讨,也有前后四人为小组的探讨,加大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探讨力度,老师参与其中,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给予必要的提示与点拨。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较好的培养。

3、通过“读”让学生整体感悟。语文教学中应当重视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和整体把握的能力,而不是对课文进行逐段串讲。这堂课,较好地体现了语文课程改革的新理念,突出了语文课程标准对学生阅读的基本要求,通过学生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让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整体感悟,受到情感的熏陶。

4、在理解分析“自古以来”“中国的脊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整合各学科信息。

5、如何引导学生创新的思维是应该考虑的。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Friendship(友谊)
你怎么样度过“五一节”的
May Day Long Holiday, Kept or Cancelled?(五一长假是否应该取消)
看图作文
Protect Environment(环境保护)
My Father(我的爸爸)
My Britihday Gifts(我的生日礼物)
祝父亲节快乐
看图作文
关于父亲节(Father"s Day)
母亲节由来和发展
Protect Environment(保护环境)
My Home Village(我的家乡)
My labors day(我的五一节)
五一见闻
电气防火安全检测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变频器维修与应用实例:二
沥青混凝土路面离析评价方法新构想
建筑电气设计和安装中几个容易忽视的问题
建立监理工作检查、考核与评价制度
汕头海湾大桥整体自振模态的测试与分析
浅析贵州山区公路改造边沟优化设计
住宅电气设计体会
铜陵长江公路大桥工程监理实践
配电电缆截面选择的经济技术
高钙粉煤灰与粉煤灰混合料的路用性能研究
公共建筑和居住建筑中电梯的电气设计
电气专业有关技术问题的解答
中小学校的电气设计探讨
人造卫星定位系统在桥梁结构
《北京亮起来了》 教案讲义2
《北京亮起来了》 考点练兵1
《北京亮起来了》 教案讲义1
《北京亮起来了》随堂练习 巩固篇
《日月潭》 趣闻故事
《北京亮起来了》重点字词意思
《北京亮起来了》 训练素材
《日月潭》 考点练兵2
《北京亮起来了》整体阅读感知
《北京亮起来了》随堂练习 提高篇
《北京亮起来了》老师语录
《北京亮起来了》 重点问题探究
《北京亮起来了》 写作指导
《日月潭》 考点练兵1
《北京亮起来了》 趣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