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案设计> 《杨修之死》说课设计

《杨修之死》说课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06

《杨修之死》说课设计

一、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

1、本课在教材、新课标中的地位:

《杨修之死》是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诸葛亮智取汉中,曹阿瞒兵退斜谷”,本文叙述的是魏蜀汉中争夺战最后阶段,曹操军队撤退前的情况,本文从不同侧面展开了曹操和杨修的矛盾冲突,生动地刻画了人物的性格。

第五单元是古代白话小说单元,所选课文均为古典小说名著,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仅仅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古典文化精粹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通过人物的言行,结合人物所处的具体环境,把握人物的个性特点。”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而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的思想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2、本课知识点与前后知识点的联系:

《杨修之死》是一篇古代白话小说,语言表达上有较强的文言色彩,而内容上又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语言的文言味不是本课的重点,这里不再赘述。就小说阅读课而言,要求学生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这是小说阅读的一种基本模式。这节课也将采用这一方法。这既是对前面所学小说阅读方法的巩固,也是对今后小说阅读教学的延伸。

3、对教材的处理:

作为名著中的名篇,《杨修之死》选入中学语文教材为时已久,在学习这篇老课文时,怎样做到略有新意,老文新教呢?我进行了一些不够成熟的尝试。

因为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对于课文中存在的较多文言语句,要求学生在早读课时充分预习,通过小组合作交流,不理解处教师及时点拨明确,课堂上就基本不涉及字词句的讲解。几乎将所有时间都用在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与探究上,以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

对于小说的内容把握,《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对于艺术性很强的小说,学生本身就具有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本课中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教师课前要求学生结合课后习题一对文章内容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这又有效地促进了学生感悟到语文课堂学习的乐趣。因此教师的主要任务是积极发挥“导演”的作用,灵活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从而使学生真正从被动接受的对象转化为主动学习的主人。

至于教学环节的安排中,是先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再探讨杨修的死因,还是先探讨杨修的死因,再概括曹操、杨修的人物形象?我的考虑是,在学生充分探讨杨修死因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提炼人物形象,更符合学生的认知习惯。若先概括形象,则学生在探讨死因时就不太容易形成不同的看法。

最后的拓展迁移部分,实际上是希望学生从杨修之死中得到一些人生的启示,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重视对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引导,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二、目标的设定

1、基于以上分析,设定本节课教学目标如下:

⑴ 知识与能力目标:

① 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② 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⑵ 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 学习通过矛盾冲突刻画人物性格特征的写法。

②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中国古典小说的丰富底蕴,激发学生阅读古典小说的兴趣,从而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

2、重点、难点的确立及依据:

在“对教材的理解与分析”部分提到:“在了解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对杨修死因的争论以及人物形象的把握,学生往往会有一些富有个性化的独特见解。”因此,本节课的重点确立为:

⑴ 理清文章脉络,能够简要概括事件要点。

⑵ 能用自己的语言,多角度地分析概括曹操、杨修的性格。

教学难点确立为:

探究杨修死因,培养学生收集、归纳、整理信息并能口头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三、学法设计

1、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

学生在初一初二已接触过小说,并在本册书第三单元专题学习过,对小说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通过教师的点拨、启发,应该能够在了解小说背景的基础上,通过梳理情节,概括内容,归纳出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2、学生学习新知识的障碍:

对古典文学名著积累不足以及对小说所体现的三国时代的背景认识不足是学习本课的一大障碍,尤其在探讨杨修死因以及概括人物形象时,学生往往会局限于课文之中或对文章进行表面化的理解。

3、学生学习本课知识应采用的方法:

学生课前结合课后习题一进行充分预习,把握小说主要内容并对杨修死因能有自己的认识,为课堂中的探究讨论打下基础。课堂上通过学生的学生主动参与和合作探究,,对问题各抒己见,再辅之以教师适时地点拨归纳。从而让学生更快更好的接受知识、培养能力。

四、教法设计

1、教学思路和教学环节安排:

情境导入──初读课文(把握情节)──再读课文(探讨死因)──研读课文(概括形象)──拓展迁移──作业布置

2、重难点突破方法:

⑴ 设疑激趣法,教师充分挖掘教材内容,设置课堂情节,让学生围绕有价值的问题深入探讨。

⑵ 引导点拨法,在探讨杨修死因时,学生可能会谈的不够深入,就需要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

3、导入和过渡的设计:

由《三国演义》开篇词(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导入,进入情境。

各个教学环节的国度,则根据上下环节的内容,或设疑或总结,自然过渡。

4、教辅手段的运用:

本节课之所以选用多媒体课件教学,一是多媒体教学形象、直观,图片、声音的选用能更好的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课堂关注度,使学生更快、更好的进入到课堂情景中;二是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清晰明了,更易把握。

五、作业设计

1、作业设计目标及意图:

⑴ 以《从杨修之死所想到的》为题,写一段话,谈谈你的认识。200字左右。

⑵ (选做)历史上的曹操和《三国演义》中的曹操形象并不相同,结合你的所学,以《我眼中的曹操》为题,写一段话。200字左右。

作业一,学生上课时已进行了一定的探讨,应进一步深入思考,形成文字材料,对学生的触动更大。

作业二,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而言,结合《观沧海》、《短歌行》以及正史中的曹操形象和小说中的曹操形象进行一番比较,应该会更好的认识到《三国演义》这部小说“拥刘反曹”的倾向。

2、难易梯度和针对性:

作业一相对较容易,学生有话可说。

作业二需要学生有一定的阅读积累,并能对问题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有一定的挑战性。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我的小屋
一张照片
四川汶川大地震后感
故乡的荷溏
欢乐满地
好友吕仕清
难忘的溶洞
秋天
耳朵、鼻子和眼睛
高大的柳树
我喜爱的水果---柚子
学校的早晨
我的小狗
别开生面的吹气球比赛
XX镇上半年工作总结下半年工作计划
中国自动识别产业2006年工作总结
安徽省门球协会工作总结
市“创优办”城市功能组工作小结
漳州龙佳科技有限公司2006年年终工作总结报告
云南省门球运动协会二零零四年门球工作总结
内蒙古绿色食品发展中心年度工作总结
中国制笔协会2005年度工作总结及2006年工作安排
阳城县门协2006年工作总结及2007年工作计划
2006年四川省门协工作总结和2007年工作要点
萦阳老体协2006年工作总结暨2007年工作意见
旅游工作总结
医院先进性教育学习教育阶段总结和分析评议阶段工作计划
中国衡器协会2005年度工作总结和2006年工作计划要点
2004---2006年度工作计划 幼儿
试析高职艺术教学中实施“职场顶岗”的思考与实践
简论多媒体口译教学模式探索
试析高职一体化网络实践教学平台研究与构建
试论市场驱动的职业教育办学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探究
试论系统论的高职网络“开放式”实践教学探究
浅析交往实践观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
浅谈生源减少的江苏高职教育集团内涵发展对策研究
试析我国高职院校教师职后培训研究
浅析我国农村职业教育的现代转型及问题思考
简论“商业展示设计”项目课程建设
试析混合式学习模式在通信工程专业基础课程中的优势
简析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提高高职应用文写作课教学质量
浅谈高职院校学生职业人格现状及完善途径
简论高职教育管理中学生主体式教育探析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
《酸的和甜的》教学设计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
《小柳树和小枣树》教学设计
《小柳树和小枣树》探究活动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
《风娃娃》教学案例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