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知识扩展> 从《范进中举》谈明清科举制度名称

从《范进中举》谈明清科举制度名称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8-19

从《范进中举》谈明清科举制度名称

选自《儒林外史》,它是这部小说中的精彩片断之一,作者叙述了一个穷秀才在中举前后的变化,揭露讽刺了封建科举制度。

中国封建社会的科举制度始于隋炀帝设进士科试策取士,到了唐朝唐太宗非常重视科举制度,从此就成为历代皇帝笼络士人,加强统治,豢养封建王朝忠实奴才的工具。及至明、清,科举制度更加严密,考试题目仅限于《四书》《五经》,文章必须用“八股文”,使知识分子变成思想僵化的“禄蠹”。《儒林外史》这部小说对于科举制度的腐朽,读书人的卑鄙、无知,揭露非常深刻,讽刺淋漓尽致。因此学习这篇课文,必须对明、清的科举制度有个基本的了解。

明、清两代的科举制度基本上相同,以考取生员、举人、进士三项为主要考试,谓之正途。

1、童试:这是考取生员的考试,因应考的人一律叫“童生”或“儒童”,所以叫“童试”。从词义上看,“童试”像是未成年的童子,其实不然,从十几岁的少年到六七十岁的老人都有。如《儒林外史》中的周进,虽然六十多岁了,但是还没中过秀才,所以还是“童生”,因此受到秀才梅玖的讽刺挖苦。童试要经过三次考试。

县试:为童试之初试,考官为知县,共试五场,也有考四场或六七场的。

府试:县试录取后,可应府试,童生县试时因故未考者,经过补考一场,也可以准予参加府试,考官为知府、考试次数与县试同。惟第一场为正场、录取者就可以有资格参加院试。

院试:童试中关键的一次考试、府试录取后可应院试,童生因故县、府试未考者,经过补考也可以准予参加院试。考官为学政,也称学院、俗称学台,因此也管考取生员的考试叫做“院试”。院试分正场和复试,院试录取者称为生员或附学生员,简称“附生”,又叫“痒生”、俗称秀才。各府、州、县都有学宫(学校),考取生员后由学宫的教官管理,因此叫做“进学”、“在痒”(古代的乡学)、“入学”、“入泮”和“采芹”等。课文一开头:“范进进学回家。”即指他考上秀才了。

在封建社会里,考上秀才算是进学了,地位不同了,可以免差徭,见了县官不下跪,若违犯法令由教官责惩,情节严重者须申报学政革去生员后才能治罪,地方官不得擅责。但是秀才还是摆脱不了穷困的地位,附学生员经过考试成绩优良者可以补“增广生员”(简称增生),“廪膳生员”(简称廪生),除了补上廪生可以有津贴(官府每月发米)外,一般生员是没有收入的。所以秀才能有个馆地教书就算很好的出路了。《儒林外史》中的倪文卿是个三十多年的老秀才,穷困潦倒,只靠修补乐器为生,养不起家,先后卖了四个儿女。所以范进虽然中了秀才,但是胡屠户仍然看不起他。

明太祖规定,令天下府、州、县学每年贡生员一人到京师,经过考试录取者可入国子监(即太学、最高学府)读书、称为“贡生”,即把人才贡献给皇帝之意。这也是秀才读书做官的一条出路。清朝沿袭,制度更为严密,贡生共分五种,都算是正途。其实国子监是有名无实的,贡生也不必到国子监入学,因为国子监的学生──“监生”也同样不入学,连学校大门也没看见过。甚至贡生、监生也可以出钱捐纳,《儒林外史》中的严贡生、严监生都是属于这种情况。

2、乡试:这是考取举人的考试。“乡试”一词是源于《周礼》中“乡里举士”之意,并非在乡里举行考试。每三年一科,《周礼》有“三年大比”之制,因此乡试也称为“大比之年”。逢子、午、卯、酉年为“正科”,有时国家如有万寿、登极大典加科,叫做“恩科”。乡试在秋天举行,因此也叫“秋闱”,考试地点在省城之贡院,贡院以荆棘编铺于围墙之上,因此贡院有“棘闱”之称,也可作为乡试之代称。

参加考试的人有秀才(廪生、增生、附生)、贡生、监生等。《儒林外史》中的周进六十多岁了,连个秀才也没考中,没有资格去考举人,所以到了省城看见贡院,一头撞在号板上哭得口吐鲜血死去活来满地打滚,丑态百出令人作呕,众商人实在看不下去,大家凑钱给他捐了个监生,才能去投考。

乡试考官有主考官(又分正副主考)和同考官。正、副主考由皇帝钦命,为翰林官或进士出身之部院官充任。同考官为科甲出身的州、县官、同考官分房而坐,因此也叫“房官”,负责评阅考卷。范进跟张乡绅跑到高要县打秋风,就因为汤知县做过范进乡试时的房官,算是范进的老师。

乡试共进行三场,录取者称为“举人”,别称“孝廉”(沿用又之举“孝廉”)。第一名称为“解元”。除了正榜外还有副榜,考中者称为“副贡”。

考中举人社会地位就远远超过了秀才,因为举人可以到京师去考进士,中了进士便可青云直上,飞黄腾达、获得高官厚禄。此外清代有“大挑”制,举人应进士试三科不中,可以赴吏部应选,由钦派王公大臣于各省举人中挑选官吏。挑选着重外貌,一等者可授知县(俗称大挑知县),其余可任教官等职,总之中了举人就有了入宦之途。

中举后即使不去做官,也可以结交官府、包揽词讼,鱼肉乡民,而地方官也愿意和这些有功名的人互相勾结,以便于剥削压榨老百姓。课文中叙述范进中举后,邻居送礼物,张乡绅送银子、房子,甚至有人来投身为仆图荫庇,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尚,特别是南方的社会风尚。

3、会试、殿试:这是考取进士的考试,参加考试的人必须是举人,而皇帝赏给举人者,也可准予参加考试。分为两个步骤:

会试:就是集中全国举人会同考试之意,三年一科,以丑、未、辰、戌年为“会试正科”,遇乡试恩科的第二年的会试叫“会试恩科”。考试在京师进行,时间为春季三月,因此叫“春闱”,又因是由礼部主持,因此又叫“礼闱”。会试共试三场,每场三日。会试之主、副考官称之为正、副总裁,以大学士及翰林出身的一二品官充任,同考官若干人由翰林官充任。会试考中后称“贡士”,但是贡士不是科名,是指经会试考中而贡献于皇帝的举人。贡士第一名称为“会元”。

清初贡士不复试,至嘉庆时作为定制,在会试发榜后数日举行复试,考一场当日交卷。评定后准予参加殿试。

殿试:三月会试,四月发榜,四月底举行殿试,地点在保和殿,由皇帝亲试,即所谓“临轩策试举人”,因此叫殿试或廷试。实际上仍由大臣主持,但只能称“读卷大臣”,由大学士及进士出身的部院大臣充任。殿试考一场,当日交卷。

殿试考中称进士。别称“甲榜”,俗称“两榜”(指举人、进士各为一榜而合言之)。公布进士之榜谓之“金榜”。发榜第二天在太和殿举行“传胪”典礼,由皇帝召见新进士,由传胪官唱名,作乐,王公大臣及新进士行三跪九叩礼,极为隆重。

殿试分三甲,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一甲第一名称“状元”,二名称“榜眼”,三名称“探花”。总称“鼎甲”(鼎有三足,因有此称),因此状元也叫“鼎元”。二甲若干人称“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称“赐同进士出身”。二甲三甲之第一名也有“传胪”的别称。

传胪后,一甲三人榜下授职:状元授翰林院修撰,榜眼、探花授翰林院编修。二三甲进士再举行朝考,然后按成绩授官。

明、清两代任命官吏,非常重视科举取士,凡科举中的五贡、举人、进士皆谓之正途出身。官职有变化,但是由考试而得来的出身不可改变。明、清之大学士、部院大臣多系进士出身,非进士出身者则不为士大夫所重视。因此不是进士出身的宰相公卿是罕见的。这就是明、清知识分子钻研八股终身为举业奋斗的原因。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The Mid-Autumn Festival
中英语作文--请假条
中英语作文--My dream job
A cry for Nature Conservation
My favorite movies
The New Term's Plan
My Favourite subject(我最喜欢的学科)
My favorite sport(我最喜欢的运动)
The Shanghai World Expo(上海世博会)
中英语作文--如何保护环境
雪为题写一篇英语短文
flower survived
房间布局介绍
Traditional festional(传统节日)
数据仓库技术在地铁交通系统中的应用
从世界轨道交通发展看我国城市交通现状
轨道交通和地下铁路多线换乘枢纽的设计
从产品性质谈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融资
基于通信的列车控制技术在轨道交通信号系统升级中的应用
武汉市轻轨桥梁清水混凝土施工技术
控制轨道交通噪声道间声屏障研究
带屏蔽门的地铁站通风兼排烟系统问题探讨
政治上正确与后殖民理论
跨座式单轨交通轨道道岔安装工艺
市域快速轨道交通线路列车运行交路研究
饱和粉砂地层中地铁车站交叉穿越冻结法施工技术
浅埋轻轨隧道支护体应力监测及失稳控制
城市轨道交通高架桥的选型
轨道交通项目资本配置方法与渠道选择
《晏子使楚》考点练兵 阅读篇
《杨氏之子》考点练兵 基础篇
《晏子使楚》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
《晏子使楚》随堂练习 巩固篇
《半截蜡烛》随堂练习 提高篇
《杨氏之子》考点练兵 阅读篇
《晏子使楚》重点问题探究
《晏子使楚》随堂练习 提高篇
《晏子使楚》同步作文写作指导
《杨氏之子》同步作文范文欣赏
《晏子使楚》考点练兵 积累篇
《晏子使楚》整体阅读感知
《晏子使楚》同步作文范文欣赏
《晏子使楚》同步作文训练素材
《晏子使楚》教案设计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