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23-07-22

《范进中举》教学设计

【课文分析】

这个故事是《儒林外史》中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主人公范进是个士人,他一直生活在穷困之中,又一直不停地应试,考了二十多次,到五十四岁才中了个秀才。本文写他接着参加乡试又中了举人一事,文中运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描绘了他那喜极而疯的形象,深刻地揭露了这个士人的丑恶灵魂,同时通过他的命运变化反映了世态的炎凉。

《儒林外史》是一部社会讽刺小说,它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科举制度下形形色色士人的丑恶嘴脸和封建末世衰颓的世风。仔细探究课文的讽刺手法,对我们阅读这部小说很有帮助。课文的讽刺手法有:

1、夸张手法。

2、对比手法。

3、运用典型细节揭露人物的矛盾。

【教学目标】

1、了解作者及作品的伟大艺术成就。

2、阅读学习,把握小说的结构层次,概括小说故事情节,进行概括能力的锻炼提高。

3、依据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

4、赏析典型细节描写生动、形象的语言,揭露人物的内心世界,塑造人物形象。

5、掌握本文的运用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小说的脉络,概括小说的基本内容。

2、生动形象的语言。典型的细节描写,揭示人物的特征,揭露当时社会的众生相:人物形象分析的要点是范进。

【教学难点】

1、典型的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及范进形象的典型意义。

2、众乡邻及张乡绅的表现及映出当时的社会现象。

【教学设计】

因课文篇幅较长,需要课前做好预习,要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疑难词语的意思,熟悉课文内容,为课堂学习做准备。

【教学步骤】

一、对作者,作品及课文内容的简短的介绍,导入学习

科举制度在我国延续了1400余年。《儒林外史》是我国及学史上一部杰出的现实主义长篇讽刺小说。全书的故事情节虽有主干,但有一个中心贯穿全书,那就是反对封建科举和封建礼教的毒害,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度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揭露了“科举”对知识分子的毒害,反映了当时社会事态的炎凉。作者吴敬梓,清代小说家。

《范进中举》节选自《儒林外史》,是极为精彩的篇章之一。主人公范进是个读书之人,生活极为贫困。他从20岁就开始应考,一直等到54岁。在这30多年中他经历了20多次的应考。整整考了35年,54岁才考中秀才又进了一个举人进士。(科举分极:书生→秀才→举人→状元等)。中举以后,范进怎么样了呢?阅读课文。

二、研读课文

1、整体感知:

速读课文及“注释”,进一步了解课文内容,掌握内容基本情节

本文按情节的发展,可分为中举谦和中举后两部分。为了更具体的了解文章内容,我们逐层概括一下文章的内容。

⑴ 范进中了秀才,丈人胡屠户到家里贺喜。

⑵ 范进要去参加乡试,想胡屠户借钱,被骂个“狗血喷头”。瞒丈人前去应考。

⑶ 发榜之日,家里已几天没饭吃,范进到集上卖鸡换粮食。

⑷ 范进中举,喜极而昏,救醒后又发起了疯经直走到集上耍疯。

⑸ 从集上被寻回家,曾做过知县的张乡绅又送房子又赠金子。

2、结合具体描写(典型细节描写)引导学生品味人物形象:

⑴ 范进:

① 引导学生在书上划出自己以为的范进中举后的最精彩的描写,读一读,谈出自己的理解。

② 以范进不看便罢……一直到集上去了“为典型描写,集体讨论,理解,学习刻画人物的方法,了解人物的心理”,思考讨论题:这段文字写了范进中举后的疯态,这是精彩的描写之一,你认为好在哪儿,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态?

总体理解明确:

这段文字从人物的形态、动作、语言,神情等方面,生动形象,细致地刻画了中举后的疯态,栩栩如生。这充分说明范进见到报帖时的内心的高兴是无法控制的,感情的冲动使他失去了理智,他几十年苦苦挣扎,梦寐以求的功名富贵一朝到手,他几十年贫困的生涯从此结束,他情不自禁的喜发疯,又悲,可笑。

③ 抓住动词,琢磨意味,

A、为什么范进见到报帖,用了“看”和“念”两个动作?

B、看完以后为什么又用了“拍”和“笑”来描写范进的神态,动作。

C、喜极而昏,醒来后为什么又不由分说的往门外飞“跑”?

D、“踹、挣,跌,”表现了什么心态?完全失去理智,得意忘形,疯劲十足。

明确:

A、几十年的苦苦追求,对突如其来的喜讯,不敢相信,如在梦幻之中,“美”“念”一遍才确信是真的。

B、狂喜变态,旁若无人,失去理智,要向社会的宣布自己的成功。

C、意味着他疯得不知东西南北。

④ 通过以上分析,你认为范进性格中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除此以外,范进还是一个怎样的人?请你从文中找出依据来。

⑤ 了解人物形象的性格特征及意义。

交流明确:

范进:大半生贫困潦倒,逆来顺变,沉迷于功名富贵的下层读书人的形象。揭露了封建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灵魂的不可救药的腐蚀和毒害。

⑥ 讨论:范进中举,喜极而疯是喜剧还是悲剧?

(答案不拘一格,言之有理既可。)

⑵ 其他人物:

范进中举以后,胡屠户,众乡邻以及张乡绅对他的态度各有什么变化,这种变化反映了当时社会怎样的众生相?

① 胡屠户:文中胡屠户说的,骂的,训斥的,夸口的,奉承的,恭维的话占了很大的篇幅,通过语言描写,把一个市侩形象活生生的勾画、出来,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了指导学生从书上找出几处语句前后对比,加以理解。

如:“现世宝”“尖嘴猴腮” “贤婿”“老爷”

“癞蛤蟆想吃天鹅肉,” “才学又高”

“撒抛尿自己照照” “天上的星宿”

“一付大肠,一瓶酒” “七、八斤肉”,“四五千钱”

② 归纳理解:

胡屠户的表现:前倨后恭:是一个典型的欺贫爱富,趋炎附势,庸俗自私的市侩形象。

⑶ 张乡绅:

中举前不屑一顾,中举后竭力拉拢,主动贺喜,叙“世好”,赠金,送房。

道貌岸然,老奸巨猾

⑷ 众乡邻。

中举前漠不关心,中举后人心帮忙(略)

小结:可见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对有钱有势的人极力巴结,对无钱无势的人冷漠无情,从他们身上足见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这也是当时社会的缩影。

3、深入分析了解作品的社会背景:

思考:有阅读经验的人往往善于从优秀作品中的描写中了解社会。作品中看似闲笔的地方,往往大有深意。作者描写范进中举的疯态及前后不同境遇,我们对范进生活的社会有哪些了解?

⑴ 封建科举制度使落第者贫困潦倒,使及第者飞黄腾达。

⑵ 科举制度毒化了整个社会,把一般人的灵魂扭曲得不成样子。

⑶ 封建官僚不仅享有巨大的特权,而且贪污腐败,读书人一旦爬上去,就有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这便诱使读书人一心追求功名利

4、引出小说主题:范进中举前后状况的变化,反映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对读书人命运的主宰,以及在这种制度下人与人之间的势利关系和世态的炎凉。

5、指导学生就小说的故事情节,了解本文的艺术特征:

⑴ 用人物的语言刻画人物的性格,生动,形象的描绘出人物的形象,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

⑵ 运用夸张,对比的手法进行讽刺。

① 范进中举惊喜发疯,运用夸张的手法,但不失真。作者根据现实生活加以夸张的描写,具有尖辣的讽刺效果。

② 对比手法主要用于描写胡屠户这个人物。作者写胡屠户在范进中举前后两种不同的态度。形成鲜明的对比,深刻地揭示了他的性格。使他的性格跃然纸上。对他的对比的描写又产生了巨大的讽刺的效果。

三、作业:缩写练习

用自己的话编写本文的故事情节,要求情节清楚,重点突出。

【板书设计】

范进中举

中举前 中举后

范进:低三下四,懦弱 圆滑世故(热衷功名利禄)

胡屠户:鄙视、辱骂、教导 大加赞扬,殷勤备至 前倨后恭

(嗜钱如命 嫌贫爱富 粗俗势力 蛮横 趋炎附势 阿谀奉承)

张乡绅:不屑一顾 主动贺喜巴结,送房赠金(道貌岸然 老奸巨猾)

众乡邻:漠不关心 热心帮忙(嫌贫攀富)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快乐的陀螺大赛
保卫辽宁
小白兔森林历险记
给黑板"化妆"
我爱学校的大杨树
这种做法太不该
义卖
三八节
珍惜时间
孙悟空来到“鸟巢”
洗书
我就是我
难忘的运动会
清晨的思想
有趣的事
“双高普九”自查汇报
XX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阶段总结
***建筑公司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提高阶段工作总结
XX镇2005年度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总结
县电信分公司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小结
体育教学工作总结
××××公司二OO四年上半年组织工作小结
先进性教育总结报告
XX镇财政所2005年度工作总结
财政局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启动小结
初中物理科教学工作总结
天门运管处民主评议行风“回头看”工作总结
“四五”普法工作小结
2005年xx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小结
初任公务员年终小结(法院)
二手房交易征税与公平税收立法
论中美公路税收及我国公路税收发展
中国税收立法问题研究(上)
加入WTO后促进企业出口的财税对策
加入WTO与我国的税制改革
探讨中国税权的划分问题
加入WTO后的中国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
能力和创新论:考察地区经济增长的新视角
论如何建立高效率的税收征管模式
我国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企业并购重组中的税收理论与实践
税收公平准则与所得税制的审视
个人所得税在征管中的表现
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
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必要性探讨
《古诗两首》片断赏析
《古诗两首》教学杂谈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风筝的发展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教学中的主题建构──《夜书所见》教学有感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风筝》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挑促织”中的“挑”该怎么读──《夜书所见》教学有感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诗歌鉴赏多向思维示例──兼谈《夜书所见》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无需太多表白,贵在倾心以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反思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片断赏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导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