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分析>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点评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点评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12-13

《范进中举》第二课时课堂实录及点评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小说中人物语言、动作、行为的能力,分析范进、胡屠户等的人物形象;

2、在第一点的基础上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重点】

品味学习以个性化的语言、动作描写和生动传神的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认识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的罪恶。

【教学过程】

一、导入(直接导入)

师:上节课,我们对《范进中举》这篇小说的基本情节有了大致的了解,对其中的人物性格也有一定的体会。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等同学的表演。 二、课本剧表演

生表演课本剧。

让学生组织并参与表演,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而且增强了他们学习的自主性,因为只有认真研读了课本,才能体会其中人物性格特点,才能表演得更真切.而真切的表演又能带给其他同学享受语文的快乐。 三、分析人物形象

1、分析“范进中举发疯”作为铺垫:

师:读了课文,又看了表演,同学们,请问: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一个情节?

生:“范进中举发疯”这一中心情节。

师:它为什么能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呢?

(生分析一系列的动作。)

师:(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范进发疯,疯得有特点:

发疯的动作:自己把两手拍了一下,笑了一声──拍着手大笑──拍着笑着

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发疯的层次:昏厥──疯跑──跌倒──疯走集上

总之,因为作者描写得非常细腻、生动、传神,所以,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师:中了举就应该高高兴兴去做官,可是,范进了中举报帖后,为什么突然疯了?当时他的那些不寻常举动,你认为是正常的,还是反常的?

(生争执,师点拨提示,引导学生将注意力集中于三个短句上。)

师:你可否从范进中举发疯时的一段语言中获得启示?

生:发疯的语言:噫!──好了!──我中了!

师:你认为这段语言中,哪一个字说明了范进发疯的根本原因?

生1:“中”字!因为中举了,太高兴了,所以疯了。

生2:“好”字!发疯的表面原因是那个“中”;而“中”之所以能触发范发疯的根本原因却是一个“好”字。因为“中”了以后,有不计其数的好处,不用再挨饿受冻,而可以坐享其成。

(师肯定,抓住这个“好”字,分三路先后追问。)

2、重点分析范进,附带分析胡屠户、张乡绅等的人物形象:

师:那么,围绕这个“好”字,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一、范进中相公回家,可曾说过“好”?发过疯?为什么?

生:没有说“好”字,没有发疯。因为中相公并没有使他改变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

师:中举前他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是怎样的?从课文中找出原句来。

生1:经济状况非常贫穷:住的是“茅草棚”;吃的是“小菜饭”“不知猪油可曾吃过两三回”;去乡试回家,“家里已是饿了两三天”。

生2:社会地位非常低下:胡屠户骂他“现世宝”“癞蛤蟆”“尖嘴猴腮”,还“啐”他吐沫,他还“唯唯诺诺”。

师:但是,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偷偷参加乡试,这说明了什么?

生:对功名的极度热衷。

师:以上是范进中举前的种种表现,他还没有得到他想要的“功名”,所以,他既不说“好”,也没有发疯。下面看问题二、范进中举后有哪些变化?我们还是从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两方面来分析。

生1:经济状况明显好转:邻居“有拿鸡蛋来的,有拿白酒来的,也有背了米来的,也有捉两只鸡来的……又搬些桌凳,请报录的坐着吃酒”;胡屠户“提着七八斤肉,四五千钱”;张乡绅送银赠房。

生2:社会地位也有显著提高:邻居都来帮忙,称之为“范老爷”;胡屠户称之为“文曲星”“贤婿老爷”;张乡绅与之称兄道弟。

师:(肯定生的答案,并作简单小结)特别是胡屠户前后判若两人,素未谋面的张乡绅也赠银赠房,你认为他们是虚伪的,还是真心的?为什么?

生:虚伪的。他们巴结范进,是因为范进“中了”“好了”,对他们自身都有好处。

师:我们可以用些什么词来形容他们?

生:趋炎附势、嫌贫爱富。

师:此时,范进对于这些人的巴结,态度又如何?

生:范进对胡屠户的称呼由“岳父”转为“老爹”;以前与家门口那些做田的、扒粪的拱手作揖,平起平坐,现在与张乡绅迎逢自如。

师:看来,范进也并不是一个老实的角色!而是一个……

生:虚伪、圆滑。

师:通过一系列的分析,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出:中举后,范进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你能说说范进中举发疯时大叫“好”的内涵到底是什么?(请注意表格前后对比)

生:内涵就是:只要中举了,从此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完全改变。以前贫困潦倒,万人唾骂,现在享不尽的荣华富贵,有好多人巴结。

师:原来如此。那么请你设想,范进在大嚷“好”的瞬间,他究竟可能想到了什么?

(生尽可能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师注意引导,不要太过分。)

师:归根到底,一个“好”字,表明那一瞬间,范进曾产生过多少思想活动。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那上半世甜酸苦辣的热望,下半世即将纷沓而至的荣华富贵,都随着一声“好”风驰电掣似地卷过范进的脑海。一个“好”字,将范进这样一个封建社会知识分子满脑功名利禄,一心升官发财的形象跃然纸上。这正是作者的点睛之笔!

3、分析本文的主题:

师:基于以上分析,你认为是谁使范进受人奚落,又是谁使范进平步青云?这一切都告诉了你一个什么问题?

生:封建科举制度!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知识分子。

师:(追问)仅仅使知识分子?胡屠户他们呢?

生:还毒害了人民。

师:对!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不仅仅是读书人,还包括像胡屠户、众邻居这些目不识丁的平头百姓。这说明封建科举的流毒已渗透到社会的各个角落,不仅导致读书人为之疯狂,而且导致当时社会中趋炎附势的炎凉世态。

师:有一副对联为证,请看:“回忆去岁饥荒,五六七月间,柴米尽焦枯,贫无一寸铁,赊不得,欠不得,虽有近戚远亲,谁肯雪中送炭?侥幸今朝科举,一二三场内,文章皆合式,中了五经魁,名也香,姓也香,不拘张三李四,都来锦上添花。”写得入木三分,毫不夸张。

一个“好”字,集中体现主人公的思想,也集中托出了全文的题旨。这是作者的点睛之笔。因此,抓住范进中举发疯时集中体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一段话作为全篇教学的突破口十分恰当。

首先,围绕“好”字提出问题,让学生细细地从研究范进中举前后地位变化中,理解人物性格及其思想情感,深刻认识。体现了提问的针对性和具体性,给学生的思维指明了方向,是掌握课文的切入点。

其次,在精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好”字,让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使范进的形象超出课本文字之外,更为丰满。体现了提问的层次性,引导学生更深刻的领悟课文的主题。

最后,由于教学目的中所涉及的内容已大致解决,学生依据这个设问可以较快地归结本篇的主题思想。体现了教学中层层推进、环环相扣,主题的归纳水到渠成。

该对联引用得恰到好处,既生动地概括了全文内容,又有力地结束了本课教学。 四、拓展练习

1、有人认为:范进中举,大家一片欢喜。而所谓的“大喜”,其实是他个人的“大悲”,乃至民族、国家的“大悲”。就这一观点,发表你的看法。

2、当代应试教育的种种现象与封建科举制度是不是一回事?为什么? 拓展练习有梯度和新意。分别针对封建社会科举制度和现代社会应试教育提出了很尖锐的问题,能引起学生对社会的观察和思考。

【点评】

俗话说:“牵牛要牵牛鼻子”,选择能够最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的突破点,是整个语文教学课堂提问设计的核心所在,也就是我们常说课堂教学中的“牛鼻子”。《范进中举》是一篇难度较大的长课文,要“牵”准“牛鼻子”只有抓住范进中举时的一段语言进行突破。即可以以“好”字为主线,通过三个问题把前后情节(中举前、中举时、中举后)贯穿起来,这样既浑然一体,又突出重点,主次分明,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至于胡屠户的前倨后恭,乡邻们的趋炎附势,张乡绅的巴结攀亲,这一封建社会各阶层的病态心理和世态炎凉的现实,稍加提示,学生即可通过熟读课文,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的对比,进行归纳、总结。在一串连环套式的提问讨论之后,学生可以较快地联贯全篇,揭示本文反对封建科举制的深刻主题。

总之,全篇教学设计思路清晰,主线分明,重点突出;问题的设计既有梯度性,又有针对性,能较好的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性学习。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妈妈,你真伟大
我家的麻将“迷‘‘
我的自画像
“偏心”老爸
我的爸爸
我的好朋友
我们班钻石级搞笑大王
家庭三部曲
母爱
勤奋老妈
我最敬佩的人
小哭人刘帅坤
妈妈的辛劳牵动我的情思
瞧瞧我的“狗”模“狗”样
那一颗糖果
解析园林施工和养护管理的问题及其措施
园林施工质量的影响因素及问题分析探讨
浅谈园林绿地养护技术
城市土壤与园林绿化
试述城市道路绿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园林景观生态设计与城市规划
浅谈园林绿化的养护管理
观赏蔬菜在园林绿化中的应用
浅谈低碳技术在园林工程中的应用
树木移植成活的新理论、新技术和新方法
城市园林规划与管理的探索与思考
基于社区园林景观施工项目管理的探析
关注古建筑的细节 体味匠心营造之美
画到灵魂深处不知有我
园林施工与后期养护管理的重要性探究
薛法根老师教《螳螂捕蝉》
尊重自主,唤醒感悟的喜悦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课文原文
《螳螂捕蝉》课文原文
《三打白骨精》课堂教学实录之一
《三打白骨精》课文原文
《聂将军和日本小姑娘》练习设计
《螳螂捕蝉》课堂教学反思之一
《三打白骨精》教案之二
《三打白骨精》课课练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课课练
《螳螂捕蝉》说课材料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课文解读
《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之教学相长
窦桂梅教学实录——《三打白骨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