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资源为主的文档平台

当前位置: 查字典文档网> 所有文档分类> 语文> 教学设计>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上传者:网友
|
翻新时间:2015-12-13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 积累生字词,丰富语言积累。

⑵ 细品黛玉指点香菱学诗门径、香菱谈读诗体会和香菱苦心写诗的经过,从中得到阅读和写作的启发。

2、过程与方法:

⑴ 分析香菱这一人物形象,学习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⑵ 研读香菱学诗的经历,从中获得学习语文的启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⑴ 赏析小说塑造人物的高超手法。

⑵ 通过学习本文,加深对《红楼梦》艺术成就的了解,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从香菱身上找到学习语文的启示。

【教学难点】

1、分析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

2、能运用所学的人物描写方法到写作实践中。

【教学准备】

阅读《红楼梦》中相关内容,教师制作课件。

【教学方法】

讨论法。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红楼梦》第五回中,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翻看副册时,只见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这首判词说的就是今天课文的主人公──香菱。(板书题目)

二、检查预习

学生自读全文,结合注释,把握文意,识记生字生词和相关的文学常识。

词语:起承转合、不以词害意、地灵人杰、穿凿、诲人不倦

文中涉及到的诗人诗作:“竹林七贤”、“建安七子”、王维、杜甫、李白、陆游等有关的文学常识。

三、作者、作品、主要人物简介

1、作者简介:

曹雪芹(1715~1763)是清代小说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先世本来是汉人,后来成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康熙年间,从曾祖父曹玺起,三代四人世袭江宁织造60年,成了煊赫一时的贵族世家。后因清宫内部斗争激烈,其父被株连,获罪削官,家产被抄,家道日渐衰微。曹雪芹一生恰值曹家由盛极而衰的时期。曹雪芹晚年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贫困。1762年他的小儿子夭亡,曹雪芹悲痛欲绝,一病不起。1763年2月12日终因贫病无医而去世(也有说1764年去世的)。

2、作品简介:

《红楼梦》是我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它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悲剧为主要线索,描写了贾家荣、宁二府由盛而衰的过程,在充分揭露地主阶级贵族集团腐朽本质及其必然没落的历史命运的同时,也歌颂了这个阶级中具有叛逆精神的青年和某些奴隶的反抗行为。书中塑造了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晴雯、王熙凤、袭人、香菱等一系列富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全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不仅镜子般地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广阔的现实生活图景,而且广泛地涉及我国古代的文化常识如官制、仪礼、建筑学、医学、音乐、绘画等,有“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之称。

3、香菱简介:

香菱是个苦命女子,原籍姑苏,出身乡宦家庭。她三岁被拐,长大后被呆霸王薛蟠买去做妾,后随薛家进京,一直住在荣府的梨香院。平日她要伺候薛蟠,难得有空。这一次因薛蟠外出经商,宝钗便把她带进了大观园给自己做伴。这使得香菱有机会接触大观园内许多富于才情的少女们,萌发了强烈的精神追求。后来正妻夏金桂一来,她的命运就更为不堪,很快就被折磨致死了。

四、整体感知

1、概括香菱学诗的过程。

香菱学诗可分三个步骤:先是拜黛玉为师,并在黛玉的指导下细细品味王维诗;其次是一边读杜甫诗,一边尝试作诗;其三是经历了两次失败,终于成功。

2、让学生找出文中表现香菱专心学诗的语句,并作简短点评。

香菱面聆黛玉教诲后,于是按要求借书吟读。“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其苦心、专心如此,不能不令人赞叹。

当香菱拿到写作诗题后,“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或坐卧不定”终得一首,因措辞不雅要求重写,“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这段文字表现香菱构思时的专注神情,“出神”说明浮想联翩;“抠土”说明反复斟酌;“皱眉”说明用字不妥:“含笑”说明有了奇句,感到满意、欣慰。

写第三稿时,“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甚至梦中喊出了“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香菱的苦心、专心、用心已到了痴迷的程度。

对这样一个一心扑在诗歌创作中的人物,作者准确描写了她的一言一行和神情变化,联系香菱的苦心学诗与她的悲惨身世,我们怎能不感叹造物者的不公。这种通过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的艺术手法,是中国古典小说的优秀传统,值得我们借鉴。

四、研读赏析

1、描写人物如能把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巧妙得结合起来,比单一的运用一种写作手法会收效更大。大家找找文中有关宝钗、宝玉的相关语言描写,体会侧面描写的作用。

如:宝钗:“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这个人定要疯了”“可真是诗魔了”“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

宝玉:“会心处不在多,听你说了这两句,可知‘三昧’你已得了”“这正是‘地灵人杰’,老天生人再不虚赋情性的。我们成日叹说可惜他这么个人竟俗了,谁知到底有今日。可见天地至公。”

这些都是香菱苦志学诗在周围人们心上的折光反映。侧面烘托会使人物形象更丰满、生动,更具体感人。

2、分析香菱学诗的过程表现了一种什么精神。

提示:专心致志,废寝忘食。

3、香菱是一个怎样的女子?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香菱是一个精敏灵秀、悟性极高、心性脱俗的女子。

香菱极富文学气质,她早就想学诗了,但苦于没有机会,只好偷空看几首旧诗。进入大观园后,香菱深藏内心的饥渴一下子激发出来,“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地读起来”,甚至到了“呆”“疯”“魔”的程度。她对王维诗的品读,足见她的领悟力极高。

4、香菱学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香菱学诗取得成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由于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再加上她良好的资质、较高的领悟力;其次是有较好的老师指点,特别是善教的黛玉;第三是与大观园这个优雅、美好、洁净的环境分不开的,环境造就人,香菱在这里得到精神上的解放,她的聪明才智才得以显露出来。

五、拓展延伸

1、香菱学诗对我们学习语文,特别是写作上的启示。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转益多师,不耻下问。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2、总结:香菱学诗的过程,可用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古今成就大事业者所必须经历的三种境界来概括:第一境界是“悬想”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第二境界是“苦索”阶段:“为伊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第三境界是“顿悟”阶段:“蓦然回首,那人在灯火阑珊处。”从悬想到苦索到顿悟,曹雪芹为我们提供的不仅仅是学诗的借鉴,更是做人成大事业大学问的捷径。本文带给我们的东西是值得反复玩味、终生思考的。

六、布置作业

1、以“香菱学诗的启示”为题,讨论一下:怎样学习语文?

提示:

⑴ 做有心人,提高兴趣;

⑵ 转益多师,不耻下问;

⑶ 勤于实践,不怕失败。

2、填空。

⑴ 《 》不仅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作品,也是我国最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

⑵ 《 》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描写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它深刻挖掘了农民起义的社会根源,成功塑造了起义英雄的形象。

⑶ 《 》是我国杰出的浪漫主义的神话小说,在它幻想的情节中,交织着深刻的现实内容。

⑷ 《 》是我国古典小说现实主义高峰的标志,它写出了四大家族的由盛而衰,揭示了封建制度必然灭亡的历史趋势。

【板书设计】

香菱学诗

曹雪芹

香菱(生) 乐学善教 黛玉(师)

自愿拜师 乐于指导

质疑 论诗

初读感知 循循善诱

作诗改诗 耐心点拨

专注勤勉 诲人不倦

下载文档

版权声明:此文档由查字典文档网用户提供,如用于商业用途请与作者联系,查字典文档网保持最终解释权!

网友最新关注

难忘的运动会
小白兔森林历险记
珍惜时间
义卖
给黑板"化妆"
这种做法太不该
三八节
洗书
保卫辽宁
我就是我
我爱学校的大杨树
快乐的陀螺大赛
清晨的思想
有趣的事
孙悟空来到“鸟巢”
先进性教育总结报告
“双高普九”自查汇报
XX乡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阶段总结
XX镇财政所2005年度工作总结
天门运管处民主评议行风“回头看”工作总结
县电信分公司民主评议行风工作小结
2005年xx县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小结
××××公司二OO四年上半年组织工作小结
体育教学工作总结
XX镇2005年度减轻农民负担工作总结
财政局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启动小结
“四五”普法工作小结
初中物理科教学工作总结
初任公务员年终小结(法院)
***建筑公司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整改提高阶段工作总结
论中美公路税收及我国公路税收发展
中国税收立法问题研究(上)
论如何建立高效率的税收征管模式
我国典型地区区域竞争力初步研究
加入WTO后的中国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
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的必要性探讨
加入WTO与我国的税制改革
企业并购重组中的税收理论与实践
加入WTO后促进企业出口的财税对策
探讨中国税权的划分问题
二手房交易征税与公平税收立法
我国竞争就业机制的形成和完善
税收公平准则与所得税制的审视
个人所得税在征管中的表现
能力和创新论:考察地区经济增长的新视角
无需太多表白,贵在倾心以待──《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课堂反思
《古诗两首》教学杂谈
古诗教学中的主题建构──《夜书所见》教学有感
风筝的发展
《古诗两首》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古诗两首》片断赏析
《风筝》教学展示 参考图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片断赏析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导入
诗歌鉴赏多向思维示例──兼谈《夜书所见》的思想感情和表现手法
《夜书所见》教学设计
“挑促织”中的“挑”该怎么读──《夜书所见》教学有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