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15
《唐睢不辱使命》中的说话技巧
公元前230年和前225年,秦国先后灭韩亡魏。安陵国是魏国的附庸小国,秦国想用诈骗手段吞并安陵,安陵君派唐睢到秦国去谈判,唐睢在秦王面前,不畏强暴,以死相拼,终于没有辜负出使之命。
唐睢为什么能不辱使命?这是他以维护“国家”利益为出发点,同秦王进行针锋相对斗争的结果。
在这场斗争中,唐睢十分讲究说话的技巧,主要表现在下列三个方面:
一是“巧”在言辞委婉,言之有“节”上。秦王要求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纯是诈骗。当遭到安陵君拒绝后,“秦王不悦”,于是当着唐睢的面露出威胁之意,并盛气凌人地责备安陵君“轻寡人”。对此,唐睢先用屈从的口吻说;“否,非若是也。”这一回答,既缓和了秦王以强凌弱的气势,使会谈能够继续下去;又强调了不肯易地的原因。然后从容地说明安陵君不肯易地是因为“受地于先王而守之”,并非故意地违背秦王的意愿。这一句答得委婉,言之有理,言之有“节”,一个“守”字,含义丰富:既说明愿忠于先王的遗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的完整,宁“守”不“易”,这是一种崇仰先王,不为利诱的明显反映;又表明安陵国并无扩张之意,倒有御敌之心,这不仅婉言拒绝了秦王的易地要求,还暗暗告诫秦王不要轻举妄动。“守”是一种坚持正义,不畏强暴的具体表现,显示出安陵国土的神圣不可侵犯。“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这一反语,十分有力,表明安陵国非但不想易地,而且根本不愿意易地。因为安陵君明白秦王的“易”即是“抢”的同义语。可见,“守”是不畏强暴、坚守国土的具体表现。由于唐睢坚持原则,言之有“节”,从“道义”方面暗刺了秦王的不义,触犯了他的尊严,难怪他要“怫然怒”了。
二是“巧”在针锋相对、言之有“据”上。秦王见诈骗不行,便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所谓“天子之怒”进行威吓。唐睢正气凛然,针锋相对,用“伏尸二人,流血五步”的“士之怒”进行回击。在这场围绕天子与布衣之“怒”的交锋中,唐睢很快就由被动而变为主动。当秦王以“亦……尔”的口吻鄙视“布衣之怒”时,唐睢立即驳斥;“此庸夫之怒也,非土之怒也”,提醒秦王正视“士之怒”。接着用语势强烈的排比句,列举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傀、要离刺庆忌的史实,对“土之怒”加以渲染说明。这三个史实,犹如锃亮锋利的匕首,直刺贪生怕死的秦王心窝。又好似撼天动地的警钟,警告秦王必须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自蹈死地。但是,这些有根有据的“士之怒”,毕竟是历史上的事,已经过去了,它对秦王虽有所触动(威胁),但还不足以使利令智昏的秦王幡然悔悟。于是,唐睢又逼进一步:“此三子者”,“与臣而将四矣”。这是暗示他将效法三人,刺杀秦王。这样就把血淋淋的史实,变成对秦王的直接威胁,迫使秦王不得不考虑自己的危急处境。
三是“巧”在以行证言,言之有“力”上。倘若唐睢只用文战,不辅以武攻,秦王势必会存侥幸心理,绝不会轻易折服。以行证言,就能使“言”更富于慑敌的威力。唐睢辅以“挺剑而起”这一义无反顾的行动,来证明“今日”欲刺秦王之“言”的实在性和尖锐性,这就从根本上彻底打破了秦王的一切幻想,迫使秦王不得不“长跪而谢之”。
总之,在这场斗争中,唐睢的说话技巧是十分高明的。他善于抓住对方的弱点,从“道义”和“威力”两个方面,针锋相对,据理力争,从而震慑论敌,不辱使命。当然,如果唐睢手中没有真理,没有尊重客观实际的科学态度,那末,说话技巧再高明,充其量也只能是诡辩而已。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我的同学
- 我的妈妈
- 我
- 我的妈妈
- 我的妈妈
- 我的自述
- 我的爸爸
- 弯曲的“横线”
- 我的爸爸
- 我
- 我的好朋友
- 我的好朋友
- 我的弟弟
- 我的同学
- 我的妈妈
- 小麦喷施“华徽佳宝”氨基酸水溶肥料试验
- 基于高稳系数法的玉米新组合高产稳产性分析
- 邱村镇经济作物土壤改良措施探讨
- 浅析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 温室草莓异常果成因及预防措施
- 苹果树腐烂病的防治
- 不同枝接方式对皮胎果生长的影响
- 让儿歌走进一年级的课堂
- 析梅山祭祀音乐的文化内涵及社会功能
- 新常态下蚌埠市粮食生产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 杂交中籼稻“丰两优香一号”高产栽培技术
- 稻曲病的发生及防治对策
- 油茶栽培与管理技术探讨
- 枞阳县粳糯稻种子生产情况及引种试验
- 氰虫·啶虫脒悬浮剂防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
- 《论语》十则
- 30 诗词五首
- 中国石拱桥
- 诗五首《进社少府之任蜀州》等
- 口技
- 祝福
- 《背影》的教案
- 走一步,再走一步
- 木兰诗
- 济南的冬天
- 《背影》教案
- 23 孙权劝学
- 《秋天》
- 再别康桥
-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