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15-12-13
察颜观色画脸色──《孔乙己》中的“脸色”描写
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曾5次写到孔乙己的“脸色”,这些“脸色”描写,既可刻画人物的性格物征,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突出小说的主题思想,又可见出作者洞幽烛微,绘色传情的艺术匠心,对此细细推敲,对于我们理解小说必定大有补益。
第一次描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出场的时候:孔乙己“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青白”脸色既是孔乙己瘦弱贫血、营养奇缺的生活写照,又是他内心窘迫、精神抑郁的含蓄暗示。孔乙已是一个备受封建教育和封建科举制度摧残的下层知识分子,一生穷困潦倒,四面碰壁,既“没有进学”,又不会营生,加上生性好喝懒做,因而连温饱问题也岌岌可危,穷得“将要讨饭了”,这样,他不可能有上流社会达官贵人那种红光满面、肥头胖脑的福相,只能是“青白脸色”。这“青白脸色”的描写,连同那件“又脏又破”的长衫,细致、准确的刻画了孔乙己典型的外貌特征。
第二次写“脸色”是在有人揭发孔乙己偷了何家的书的时候:“孔乙已便涨红了脸,额上的青筋条条绽出,争辩道,‘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孔乙己脸色原本“清白”,但当有人肆意嘲弄他,揭发他的酸心隐痛时,他竟急得满脸通红、青筋暴露,这一方面显示
出了孔乙己生活处境的坎坷艰难,以至于不得不行窃度日。另一方面,孔乙己强词夺理的争辩暴露了他自命不凡、死要面子的心理缺陷,这实际上是他“做贼心虚”的一种曲折表现。孔乙己满脸羞愧,惊慌失态,因为他不是惯偷,只不过是迫不得已偶尔为之而已,这种自知之明总比那些男盗女娼的面不改色心不跳来得真诚可贵。
第三次写“脸色”是在他喝酒之后:“孔乙己喝过半碗酒,涨红的脸色渐渐复了原,旁人便又问道,‘孔乙己,你当真识字么?’”孔乙己在人们的哄笑中喝酒寻乐,酒过半碗,胆壮心定,脸色复原,本想心平气和地喝上一阵,可是,就连这点可怜巴巴的祈愿别人也不恩赐,他们连珠炮式地对他追三问四,极尽讥讽之能事。这短暂而微妙的脸色变化传神地表现出世态人情的炎凉冷酷。
第四次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有人问他“你怎的连半个秀才也捞不到呢”的时候,“孔乙已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上了一层灰色。”孔乙已是一介书生,醉心于“学而优则仕”的科举道路,因自己科场落第受人奚落而落得一脸灰灰。这“灰色”脸色的描写,表现出孔乙己此时此刻失望、颓唐、尴尬的悲凉心理,也显示了他深受封建思想的毒害所形成的头脑僵化、思维愚钝、迂腐不堪的习性。
作品最后一次描写孔乙己的“脸色”,是在他被丁举人打折了腿,用手“走”到酒店的时候。“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孔乙己挨打致残,双手“爬”走,已经完完全全沦为“四足动物”了,这时,“他脸上黑而且瘦”,可想而知,他是怎样在受尽了非人折磨之后死里逃生,苟延残喘活下来的。酒店掌柜认钱不认人,仍是寡廉鲜耻地挖苦他,孔乙己只好低声回答,露出“恳求”的眼色。旁人也是情绝义断,冷眼讥笑。孔乙己悲苦无奈,绝望之余只好“爬”出酒店。这别具匠心的一笔脸上抹“黑”仿佛预示了孔乙己生命的危在旦夕,加重了主人公命运的悲剧性。
孔乙己的“脸色”由“青白”而“红”再到“青白”,又到“灰”而“黑瘦”,这是人物内心情感嬗变历程的直观外现。作者通过对人物神态细微变化的逼真描摹,生动形象地刻画了孔乙己迂腐的性格特征。阅读作品,理应对此深思细玩。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得失
- 小区觅秋
- 致校长的建议书
- 祖国,您是我的骄傲
- 以棋达意,献给母校百年华诞的礼物
- 我找到了旅游鞋除臭的方法
- 幸福
- 广交益友
- 2006,我想……
- 走向世界的中国
- 我爱秋天
- 关注地球热爱环保
- 那雨那车那人
- 续写《皇帝的新装》
- 我对作文的认识
- 从《物权法(草案)》看中国不动产登记机构未来走向
- 简析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培养学生的历史学习兴趣
- 简述在地理教学中如何正确应用电教手段
- 武汉城市圈老工业基地改建生态工业园研究(1)论文
- 商事登记豁免问题浅析
- 论未来我国民法典中应如何完善不动产登记制度
- 吉林省就业问题的区域性特征及化解对策(1)论文
- 试论湖北红安县红色旅游的发展(1)论文
- 论混合损害的归责定责
- 浅谈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 关于学生篮球裁判员临场自信心培养的研究
- 刍议网络隐私权的法律保护机制
- 关于对历史教学中创新教育的探索
- 浅谈生活与数学
- 不宜用价格构成理论解决所有权归属纠纷
- 《那树》教学设计
- 《那树》教学设计
- 《那树》教学设计
- 《那树》教学设计
- 《那树》教学设计
- 《那树》教学设计
- 《那树》教学设计
- 《那树》教学设计
- 《那树》教学设计
- 《那树》同步练习
- 《那树》教学设计
- 《那树》教学设计
- 《那树》课文背景知识
- 《那树》中心思想
- 《那树》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