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4-24
《孔乙己》教学设计
【设计目的】
《孔乙己》一文的对话描写在全文中占很大的比重,理解文中有关人物的对话,对把握全文、领会主旨有着特殊的作用。本设计拟从人物的对话切入,以对话教学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去领悟鲁迅先生“画眼睛”“勾灵魂”之白描手法及其作用。进而引发学生对社会的关注,激发学生的情感,理解孔乙己悲剧的一生及当时社会世态之凉薄。
【设想及步骤】
一、以师生课前谈话导入新课
教师举例阿累的《一面》引发学生回忆文章里面有关鲁迅先生的肖像描写,指导学生得出感受:每处笔墨均极为简省,可描写的人物形态特点却逼真感人。让学生体会到肖像描写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作用,由此引出鲁迅先生描写人物时常用的“白描手法”(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同时向学生进一步介绍:在鲁迅看来,一位作家在塑造人物的时候,还有“几乎无须描写外貌,只要以语气声音,就不独将他们的思想感情,便是连面目身体也表示着(《鲁迅全集》第4卷第466页)”的另一高超手法,从而将话题由外貌描写方面自然过渡到语言描写方面。引导学生从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入手,去分析其对揭示人物性格特征,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深化文章主题的作用。从而导入对新课《孔乙己》语言描写这一成功范例的探究性学习。
二、明确人物语言的主要表现形式──对话
1、教师引导学生明确对话的概念:
广义的对话就是人物所说的话,主要指两个人之间的口语交流,即“会话”,但也包括一个人有时的“独白”。“言为心声”,对话是展示人物性格特征的一面镜子,是人物袒露内心世界的重要表现方式之一。
2、由学生默读课文,找出文中对话的段落,并指出其中哪些段落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让学生在文中用序号按出现的先后顺序依次标出。
三、师生讨论,共同分析文中的对话
1、学生找出文中的七个对话段,并明确其中有五个是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学生回答,教师必要时加以指点)。
2、师生先就找出的五个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的对话,依次展开讨论。
(分别在4、6、7、8、11段以上四处对话也突出了孔乙己的迂腐可笑,帮助学生理解:这种可笑在我们读者心中却并非轻松,而是饱含着一种辛酸。)
3、师生讨论分析另两处对话。
(分别在10、12段。教师要借助掌柜之言语,去触发学生的心灵,让他们从文中感受当时社会世态之凉薄,封建社会里的那种阴森的人际关系又是多么的冷酷无情!从而对文章的主题有更进一步的认识。)
四、引导学生探究文中人物语言的其他作用
教师设计问题:“言为心声”,在上述这些话中,除前面所提出的作用之外,有的还生动地反映了人物的心理活动,有些还通过语词的断断续续或与标点的灵活运用相结合,生动地描摹人物神态……要求学生从文中各找一两个例子予以说明。
五、引导学生归纳小结
1、概括文中七个精彩对话的特色:绘声绘色,如闻如见。
2、孔乙己的形象:
3、本文反映的社会问题:社会人际关系的冷漠,尤其是“对于苦人的凉薄”(孙伏园《鲁迅先生二三事》。)
六、练习设计
课后注意细心观察周围不同人物的语言并作二三个片段描写的练习。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一个漂流瓶的故事
- “撞栏比赛”
- 电灯与蜡烛
- 我与福娃逛奥运
- 假如我是一位科学家
- 2016年的慈溪,2026年的慈溪
- 魔法战队
- “税”的一天
- 小水滴与大海
- 读书节
- 梦遇蛇岛
- 动物狂欢节
- 愿望节
- 笔盒里的闹事
- 音乐王国奇遇记
- 当前教育投资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 浅析人本主义课程理论视野下的教学过程
- 探究式教法在教学中的应用
- 国内外外语阅读焦虑研究综述
- 浅议教育平等
- 学校文化的学习型属性
- 高校信息化应加强理念建设
- 网络课程中在线讨论话题的设计
- 论教育的外部性
- 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形势下的农村教育发展
- 小学生问题行为研究综述
- 谈导入法在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 浅谈如何通过阅读提高政治教学质量
- 质量体系管理思想在职业教育中的借鉴
- 高校高层次人才:概念、类型与特征
- 《怀念母亲》读后感
- 《怀念母亲》拓展阅读
- 备课和讲课要进行再创造──三上《詹天佑》
- 突破“中部凿井法”教学难点──《詹天佑》一文的课堂观察
- 另辟蹊径,用好教材──有感于《詹天佑》一课的教学
- 理清思路 美读熏陶──《詹天佑》教学难点突破
- 《怀念母亲》教学杂谈
- 采用“四解放”教学小学课文《詹天佑》
- 《怀念母亲》朗读教学片段
- 《詹天佑》中怎么理解“人”字路线
- 纸船──寄母亲
- 读《怀念母亲》有感
- 《詹天佑》一文的爱国主义教育
- 阅读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詹天佑》教学浅谈
- 长文短教──我教小学课文《詹天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