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3-08-07
绿着生,绿着死──《那树》艺术魅力探究
《那树》是台湾著名散文家王鼎钧的名作。这篇散文通过描写一棵大树长年造福于人类又最终被人类伐倒的故事,表达作者对大树命运的痛惜,以及对都市文明发展的利弊、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深层思考和深重感慨。文章采用托物寓意的手法,以描写和叙述为主。少有议论,全用形象打动人心。那树用自己的生命绿了一方土地,其“绿着生,绿着死”的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
命意富于复杂性。作者的命意表面看简单,其实有一定的复杂性。作者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正如课本里的有关资料所说:“文明砍伐了丛林,却盖起不见天日的大厦;文明驱走毒蛇猛兽,却制造市虎;文明消灭瘴疠瘟疫,却散布原子尘;文明消灭了人体内的寄生虫,却代之以有害的色素和防腐剂……”这显然是对人类文明发展的质疑,可以作为我们理解课文主题的一个重要参考。如此一来,很容易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作者反对人类文明,主张回到过去田园生活时代。实际上作者的头脑并不简单地执著于一条思想路线,而是辩证地看待事理,也就是说,他对人类文明的两面性看得深透。且看他在上面引用的同一篇文章中的话:“人类以他最杰出的才智,最艰辛的奋斗,最漫长的过程,冲出洪荒,握紧文明,难道现在后悔了吗?不,我们决不后悔,人类的幼苗不再大批大批的死于肺炎和猩红热,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在一天走完从前一生也走不完的路,立业四海,没有什么可后悔的;人类可以一小时做完从前十年也做不完的工作,从各方面改善生活,没有什么可后悔的。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是用进一步的文明,不是否定文明!”看来作者只是反对文明发展的负面影响,对文明进步主要还是持肯定态度的。
主题富于时代性。人类当前面临的两大问题是发展与环保。如何正确处理人类活动与自然的关系,是摆在人们面前的新课题。发展是时代的主流,只能用进一步的文明对付文明造成的灾害。工业文明给古老文明和传统文化带来强烈的冲击和毁灭性的破坏,我们应该警醒。
描写富有生动性。本文语言特点,是生动、老练、简洁。有许多生动活泼的写景状物,成为文中的“亮点”,如写大树的形态,“树顶像刚炸开的焰火一样繁密”,比喻非常奇特,形象感、动感都很强,绝非文学新手所能为之;又如写入夜后的大树,“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跌进树叶里汇成敲响路面的点点滴滴,泄露了秘密,很湿,也很有诗意”,完全是诗化的语言,“毛毛细雨比猫步还轻”可谓神来之笔,写出了细雨的真切形象和作者的独特感觉。作者文学功底、语言功底良好,爱化用文言,生出新意,如“星临万户,天象庄严”,“日月光华,周道如砥”等,都是作者化用文言又加进自己造句技巧,来表达全新的思想感情的语句;再如讲述树的命运,“啊,啊,树是没有脚的。树是世袭的土著,是春泥的效死者。树离根,根离土,树即毁灭”,“一切预定,一切先有默契,不在多言”,这样的短句比比皆是,都是用简省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丰富含蓄的思想感情。
文章富于哲理性。作者借写老树有益于人类却被人类伐倒的遭遇,讲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道理,含蓄隽永、意味深长,手法独特,言近旨远。托物寓意手法的运用,使文章既具形象性,又具有丰富的哲理内涵。
形象富于真实性。文章从自然的生存到有情的生命,从生动的描摹到刻意的比拟。最后赋予“那树”以真实的性灵,让真实的性灵敲击读者的良知。作者笔触细腻,感情凝重,把活着的树赋予人生存,更赋予人美好;被杀戮的树显出几许哀叹、无奈而又悲壮。如果造化有知。那树将会怎样向人们诉说呢?
情节富有奇幻性。“蚂蚁国”里的事情是文章中最为奇特的事情,给文章带来了奇幻的色彩。作者细致地描写“蚂蚁国”里的事情,它们来参加树的葬礼。物犹如此。人作何感?动植物世界有友爱,而人类有时竟如此无情,值得我们深思。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紫云的故事
- 女孩儿
- 我的未来
- 感谢
- 凤凰传奇
- 《魔法手指》续写
- 甜心偶像
- 夏日膜阂
- 不死的慈善家
- 金正勋
- 我的“雄辩”同桌
- 钓到三条鱼
- 我的妈妈
- 化成两个二分之一的我
- 趣“闻”
- 英语非谓语动词的表层结构与深层意义
- 社会诚信与信息失真问题
- 网络时代背景下红色文化意义拓展的基本原则
- 建构社会诚信体系框架
- 研究中学英语教学中快乐教学法的运用
- 职教师如何提高自身素质和能力
- 叶天士对脾胃学说的发挥与创新
- 郑州市祥营村城中村改造中村民与其利益相关者关系的协调
- 研究让游戏贯穿于体育课堂
- 我国铁路运输业发展战略
- 观察中药治疗尿毒症的疗效
- 比较阅读,构建精彩古典诗词课堂
- 经济条件下社会需求导向机制
- 美国量化宽松对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影响
- 当前文化产业可持续发展
- 《生物入侵者》教案设计
- 《奇妙的克隆》教案设计
- 《苏州园林》教案设计
-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 《说“屏”》教案设计
- 《你一定会听见的》教案设计
-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 《一面》教学设计
- 《芦花荡》教案设计
- 《一面》教学设计
- 《斑羚飞渡》教学设计
- 《大自然的语言》教案设计
- 《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教案设计
- 《桃花源记》教案设计
- 《故宫博物院》教案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