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时间:2022-09-29
《那树》教学反思
通过充分的备课,我展示了《那树》的教学过程,讲过课之后,和同事们共同讨论,这时我才发现,在这节课的教学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
1、课堂活动形态和活动内容的不协调。
课堂的最后一个环节,“如果你是交通专家,你会如何处理那棵树?小组讨论,写下来,请发言人来发言”。这个环节设计的本意在于:学生在对文章主旨有了感性的认识后,加入自己对这一事件的理解,进而做到自我的发现。然而,小组讨论的形式,主要是学生通过互相合作,使问题的解决更全面,更深入的过程。而此时,学生对老树被杀一事,已经有了很感性的自己的理解,其实“面对人类你想说什么”这个问题应该是指向个人的,这是一个学生个人对文本阐发的过程。事实证明,学生后来的书写也多表达了个人的意见。
2、学生发现以后教师的点评不到位。
在发现的课堂上,课堂时间应该还给学生,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教师的时间少了,是否意味着教师的主要任务在备课,在怎样把课堂连缀起来?或者,教师在课堂上的作用就轻描淡写了呢?当然不是。我以为,课堂上教师的时间少了,就意味着教师的语言要更简练更精细了。学生发现之后教师的点评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然而在这堂课上,教师的点评基本是归纳和复述式的。学生的发现是精彩的,教师的点评却软弱无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进一步发现。事后,我想,教师的点评是否可以从这几方面着手发展:延伸式的点评;问题式的点评;归纳式的点评;指摘式的点评。当然,从此次的问题中我知道,教师点评的功力该在平时苦练。
在这堂课上,存在的问题还很多,比如:学生发现的时间不够;比如:有的地方有教师赶着学生发现的,或教师代替学生发现的。
这次讲课,使我对语文教学有了全新的认识,一节课,百样讲,但学生的接受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所以我们教师要不断的钻研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学他们想学的,做他们爱做的,使学生对语文学科提高兴趣,每节课、每个人都能学有所得,学有所获。
下载文档
网友最新关注
- 5只手指的对话
- 奥运年的民族精神
- 澳门年俗
- 理想之路
- 畅谈理想
- 我的理想
- 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 粉笔唰唰
- 刀杆节
- 那达慕
- 满族
- 苗族
- 我的理想
- 我的理想
- 老北京的春节习俗
- 谈现代古筝教学中的问题及对策
- 对剧场声场环境设计的评价
- 浅谈音乐与戏剧的完美结合
- 我国公路桥梁的发展趋势
- SMA施工控制与现场监理
- 浅谈改性沥青及SMA路面平整度的控制
- 城市交通枢纽交通换乘分析与客流组织评价研究
- 音乐反应的生理心理基础研究
- 上海交通发展战略
- 大众传播与当代音乐艺术传播的新特点
- 沥青混凝土桥面铺装早期病害原因分析
- 历史悠久的木管乐器:长笛——关于长笛的调查报告
- 芜宣高速公路粉喷桩施工质量检测与评定
- 高性能沥青路面在西安至户县高速公路上的应用
-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音乐审美趣味差异
- 《找春天》 课外日记:春天来了
- 《找春天》 课外日记:学生日记
- 《找春天》延伸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
- 《找春天》延伸学习:春天在哪里
- 《找春天》教案2
- 《找春天》延伸学习:描写春天的古诗名句
- 《找春天》延伸学习:有关春天的古诗词句
- 《找春天》教学设计与思考
- 《找春天》延伸学习:“春”字成语
- 《找春天》教学设计举例
- 《找春天》延伸学习:有关春天的谚语
- 《找春天》教案3
- 《找春天》教案1
- 《找春天》延伸学习:春姑娘又来了
- 《找春天》课堂重点:拟人描写